道德经42章,道生一译文,注释,评析,解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百家论道 道德经42章,道生一译文,注释,评析,解读

道德经42章,道生一译文,注释,评析,解读

2024-06-09 13: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道德经》42章 道生一译文注释引语评析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④,冲气以为和⑤。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⑥,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⑦。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①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②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③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④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⑤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⑥孤、寡、不谷:这些都是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⑦教父:父,有的学者解释为“始”,有的解释为“本”,有的解释为“规矩”。有根本和指导思想的意思。

这一章的前半部分讲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这是继四十章之后,又一段关于“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论述。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混而为一”的“道”,对于千姿百态的万物而言,“道”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段话是警诫王公要以贱为本、以下为基的。对后一段内容,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段文字与上一段讲的原理关联不上,疑为三十九章文字错移本章。另一种说法是两段前后虽然不相密切关联,但意义仍相近。这是讲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事物相反相成,双方并非不变,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这一章再次表达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本章第一段话,说到一、二、三这几个数字,这并不是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冲气以为和”。这里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从多元论的宇宙观发展为一元论的宇宙观,这是值得称道的。冯友兰说:“老子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这里说的有三种气:冲气、阴气、阳气。我认为所谓冲气就是一,阴阳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数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说,有了阴阳,很多的东西就生出来了。那么冲气究竟是哪一种气呢?照后来《淮南子》所讲的宇宙发生的程序说,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轻清的气上浮为天,重浊的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轻清的气就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在阴阳二气开始分化而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中的气就叫做冲气。‘冲’是道的一种性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四章)。这种尚未完全分化的气,与道相差不多,所以叫冲气。也叫做一。”(《老子哲学讨论集》第41页)冯先生的这一分析是很有见地的。在本章后半部分,老子讲了柔弱退守是处事的最高原则,谦受益,满招损,这也合乎辩证之道。

道家医学经典.Cn道德经【42】:道生万物,以和为贵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也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一、原文(通行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二、译文

道是万物的本源,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具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相融形成一种匀适的状态,万物正是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

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调合形成新的和谐状态。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而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因此,一切事物,有时候减损它反而会增加;增加它反而会减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硬残暴的人不得善终,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根本。

三、拓展思考

0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易传·系辞》中也有创生万物的描述,即“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是一种二进制的创生过程,《易经》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太极载道,卦象寓德,包罗万象,幽深玄妙。

老子采用“一、二、三”的方式来说明“道”创生万物的过程,为何不采用易经的二进制呢?

首先,这里的“一、二、三”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不应看作具体的事物或数量,它们表示万物从少到多、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

其次,“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采用自然数“一、二、三”来表述顺理成章。

另外,老子作为国家图书馆馆长,对《易经》自然也是熟悉的,或许他早已发现这种二进制的规律,没有必要和《易经》重复。

02: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又对万物的性质进行了论述,认为世间万物的生成与存在,都是阴阳相互调和最终达到平衡的结果。

03: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这句话如何理解呢?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倾尽积蓄甚至不惜高额借贷盲目去创业,他们本想实现财物自由,最终钱没赚到还欠了很多债务。

还有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多是由于超速行驶、强行变道、疲劳驾驶造成的,他们本想提早到达,结果轻则耽误时间,重则车毁人亡。

这些便是老子所讲的“益之而损”。从“益”到“损”,可能有些人会幸灾乐祸,认为这些失败和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老子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任何私心,不会偏袒任何人,正所谓“顺道者昌,逆道者亡。”如果你盲目创业,盲目驾驶,可能会取得相应的结局。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将别人撞得头破血流的经验当做自己的经验。

因此,老子讲:“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别人用这样的经验教训教导我,我也用这样的经验去教导别人。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道德经》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一部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前面章节已经说过,“道”即“一”,而由一到三,然后八卦、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这些都是从这个“道即一”衍化出来,而生万物的

一提到“一”,本身就是两个,其代号就是阴阳,阴阳本身就在变,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衍变成三个,天地万物都是由这三个衍变而来的,三个是阳数的阶段,所以在《易经》的先天卦,只画三爻,先天代表生成,只有三个阶段,而在后天的六十四卦,之所以变成六爻,是因为六是指它的用,万物的变化有三,由此才会有三生万物,生生而不息

第二部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即一,其本身就是两个,其代号就是阴阳,代表着阴阳两股力量,除此之外还要有一股力量能够调和阴阳,而这个能调和阴阳的这股力量就叫做“冲气”

如果修行的人想要在打坐修定的时候做到既不散乱,又不昏沉,既不痛苦,也无欢乐,就要懂得如何做到“冲气以为和”

人也是万物中的一员,所以每个人的生命也都是“负阴而抱阳”,单从理论上来讲的话,如果有人能够体会到生命的这项功能,就能够掌握不老不死的奥秘

如果真有这么一个成功得“道”的人,那就如佛家所讲的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如孔子在《易经系传》上所讲的:“阴阳不测之谓神”,已到了神化的境界

第三部分: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人最讨厌的事情就是“孤寡不谷”,因为这是最低贱的事,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第一人的皇帝,就自称“孤家寡人”,自称“不谷”,这在第三十九章已经讲到过了,就不在过多的赘述,就是为了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第四部分: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比如我们拿培养花草来讲,当花草长到某个繁茂的阶段,就要剪枝去叶,这样将来花草才会开得更美,果实才会结得更大,这就是“损之而益”;如果不加修剪,拼命加肥料,结果不但开不出好花,更结不了好果,因为肥料施的太多,整棵花草都被肥料烧死了,这就是“益之而损”

因此做工夫也好,修道也好,有时候觉得在退步,实际上是损之而益,有时候觉得在进步,实际上是益之而损,就如现在很多人喜欢吃补药,吃各种维他命,反而身体越来越弱,病来得更多更快,所以要“冲气以为和”,使阴阳调和,损益适当,才能真正欣欣向荣

第五部分: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人要效法天地的法则,把握自己的生命,培养自己的生命,比如秋天万物凋零,只剩下一点种子,把这点种子留下来,在这个时候,种子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作用,可到了明年的春天,把这些种子种到地下,它却能自然的生长起来,如果人能把握住这个,就能懂得效法天地自然的道理

第六部分: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一个东西,不能过分的强壮,如果过分的强壮,就会不得其好死,比如家禽家畜,强行给它打针,加饲料,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仅没有帮助它们成长反而加速了它们的死亡

所以我们要懂得效法天地自然法则,如前面所讲的“损之而益,益之而损”,用之于人生的道理,则是“祸福相倚”,觉得倒霉时,何尝不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601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email protected]),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道德经33章,知人者智译文,注释,评···

下一篇: 道德经32章,道常无名译文,注释,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