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鹰 阅读答案及解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白鹰是谁 白鹰 阅读答案及解析

白鹰 阅读答案及解析

2023-04-01 14: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白鹰

蒋冬梅

他想起40年前的那只白鹰了。那时村庄里的男人,人人胳膊上架着一只鹰,可哪只也比不上他的白鹰俊,他逢人就说:“看,一只海东青①!”

他们的先祖从前住在黑龙江两岸,男人们很多都是“老鹰达”(鹰的首领),每到冬天,他们千里迢迢到北海去捕鹰,那里流传着山巅岩画的故事。在库页岛北边的大海上,驾着船踏浪的,有打鱼人也有捕鹰人。他们登上峰顶的哨壁,直捣鹰巢掳走幼鹰。大鹰和他们在险峻的山尖上争战,巨大的鹰翅掠起疾风,铺天盖地袭来。捕鹰人难以招架,从崖上摔下,挂在半山腰的巨石上,任凭风把他们的尸骨吹干冻透,像一幅岩画贴在崖壁上。

鹰来的那天,当他摘下蒙在鹰头上的皮鹰嘴子,亮光刺激了鹰眼,鹰暴怒地抖动毛羽,眼中射出一道利剑,凌厉之气直向他杀来。那鹰一身青白带黑的毛,像一只勾了墨的白瓷瓶。“得好好熬一熬它,人还能赢不了一只鹰?”他对父亲发着誓愿。父亲驯了一辈子鹰,却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这不是谁赢谁输的事儿!”

他不懂这话的意思,只知道驯鹰都得按老办法来。他把自己和鹰关进一间小屋,小屋框起的方寸之地,遮挡了白鹰往日的天空。白鹰被一段铁链拴在木杆上,边上摆着羊肉和清水。他试探着挑起一块肉凑近鹰嘴,拿出老驯鹰人的架势,像念叨咒语般呼唤着:“这这、这这。”可白鹰像一个被困的王者,头连动都不动一下,目光凌厉不可侵犯。他有些心急,又探,再探,动作多少带些赌气。白鹰暴怒地飞腾起来,一双带钩的铁爪狠狠抓向他,可是刚一凑近他,又被铁链狠狠地拽了回去,一些毛羽在空中翻飞。他捡起那些毛羽,捧在手心里,像捧着从佛像上掉下的金漆,觉得心疼极了。

看来,驯鹰不能心急,硬熬不如巧熬。天色渐暗,白鹰眼中射出的剑光折断在黑暗之中,他假装不再理会鹰;升了篝火烤起来。天上一轮月,地上一堆火,映出白鹰扑凌起的巨大翅膀,夜色正把它们勾勒成一对出鞘的长刀。

熬鹰也是熬人,人和鹰两军对峙,都已精疲力竭。他困得张不开眼皮,白鹰也趁机眯起了眼。人还能赢不了一只鹰他跑到外屋,浸了一脑袋凉水,转头钻进屋,声嘶力竭地吼了一曲祖辈传下来的熬鹰调:

“你是哪山生来哪山长?

哪座高山去捕食?

哪个大洼来背风?

今天上山把你请,

把你请啊把你请,

来我家中敬一敬,

你不喝来我不吃,

你不睡来我不歇。”

轻易屈服的绝不是一只好鹰。他粗野的嗓音像一只小棒槌敲打鹰的耳膜。鹰暴怒起来,冷不防报复性地给了他一爪。他也不擦手上的血,还是不停地唱,直到嗓子哑得完全发不出一丝声音。

第三天天亮的时候,他饿得眼冒金星,手上鲜血淋淋,鹰也撒了羽,低着头喘息。当他把一块羊肉放在掌心伸了过去,鹰一口叼起狼吞虎咽起来。他抚摸着鹰胸口的羽毛,白鹰的目光软了下来,低头承接着他的善意。他会心一笑说“嘿,你看,打了个平手!”冷不防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在地。醒来后,他对父亲说∶“鹰熬成了!”父亲不紧不慢地说:“可没那么容易!”

当他和鹰同吃同睡三个月之后,他走到哪鹰跟到哪,白鹰稳稳地站在他的肩膀上,像他背着的一支剑。就算他解开鹰脚上的铁链,鹰在天空追逐一朵云,最后还是像归巢的鸟,落回他的手臂。父亲看见了说:“出去逮一只山鸡试试吧。”

他架着鹰一头扎进屋外的北风,等日头快沉落草莽之时,不远处的草窠中飞出一只山鸡,展着五彩的长尾划过天空。鹰头上的顶毛突然炸开了一朵花,只一瞬间,就如一道白光和山鸡卷在了一起。山鸡的哀鸣响起,他踉跄赶过去的时候,鹰正落在一株大树上,看见他过来也没有飞下来。

如果一只鹰起了走的心,那只能试试“摆床子”②绝技了。他掏出切好的鲜肉,按着老辈传授的秘诀,不断变换着抛肉的花样,柔声叫着:“这这、这这!”这是他和鹰之间的秘语,他知道鹰听得懂。可是鹰既不飞走也不落下,静地和他对望着,站成一座雕塑,从天黑到天亮。

第二天早上,他发现鹰不在树上了,一阵伤感涌上心头,小半年投入的感情把他的心揪疼了。他失魂落魄地往回走,突然一声鹰唳如闪电般划过天空,白鹰驼着旭日,周身金光,一对羽剑自由挥斩在苍穹,转瞬又昂头冲击高空,似一只镖射向太阳。

他伸出手臂时,白鹰还是落了下来。他不舍地抚摸着鹰的身体,解开了它脚上残留的绳绊,突然向上扬起手臂,把鹰抛向空中,大喊着:“你去吧!”白鹰在空中来回盘旋着不肯飞走,像在完成一场告别仪式,终于一个振翅,慢慢消失在了天际。

他脸上淌满了泪水,耳畔仿佛又响起那首熟悉的歌谣:“阿玛去北方,额娘守家门,高山悬崖上,请只海东青,交给大人们,换来粗布衣,身披白玉衫,不是捕鹰人。”

(有删改)

【注】①鹰是北方民族心中的神鸟。海东青,被喻为“万鹰之神”,是中华肃慎(满族)族系的最高图腾。驯化猎鹰是满族古老的传统技艺,他们用猎鹰追捕天鹅,以天鹅脚上的绒毛制作“白玉衫”作为贡品。驯鹰展现了强者交锋的智慧之美,人与动物的情感交融之美。②摆床子,又叫出床子,是指鹰一旦受到惊吓,便独自待在树上,猎人必须用自带的肉摆在地上,吸引它下来。

阅读题目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笔触细腻、文字灵动,作者把白鹰的高傲威严、凶猛无畏和熬鹰人的耐心、坚忍刻画得惟妙惟肖。

B. 小说写他历经艰辛熬鹰,但当“鹰起了走的心”时,他却选择放鹰,造成故事的陡转,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C. “父亲”在这篇小说中虽着墨不多,但他的话语如“可没那么容易!”等为下文“鹰起了走的心”埋下伏笔。

D. 小说结尾写白鹰在天空中盘旋最终飞走,而他脸上淌满泪水,表现出他的无奈,说明人永远无法战胜自然。

8. 文章第二段描写了“老鹰达”捕鹰人的群体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群像”描写的作用。

9. 文章两次引用满族古老的熬鹰歌谣,请结合文本分析两次引用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答案】

7. D

8. ①情节上,“群像”描写交代了捕鹰的传统,为后文做了重要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②环境上,“群像”描写交待了主要人物的成长背景,营造了满族人以狩猎为生的社会环境。 ③人物形象上,“群像”描写突出了捕鹰人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性格共性。 ④主题上,以小见大,以捕鹰人的群体形象,展现了满族人民的坚韧品格,歌颂了满族人民坚毅的精神。

9. ①在熬鹰阶段,人和鹰两军对峙,熬鹰的过程是强者交锋的过程,考验着熬鹰人的意志,此时“他”唱起古老的歌谣,“你不喝来我不吃,你不睡来我不歇”展现熬鹰人对成功的渴望。 ②释放白鹰之后,“他”耳畔响起了古老的歌谣,展现熬鹰人内心的感情,“阿玛去北方,额娘守家门,高山悬崖上,请只海东青”,他对白鹰虽然充满了不舍,但还是把自由还给白鹰,体现他内心发生了变化,在经历了熬鹰到放鹰的转变之后,他对熬鹰传统该不该坚持的问题,也产生了一些犹豫,体现了复杂的心理变化。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表现出他的无奈,说明人永远无法战胜自然”错误,小说中的“他”主动放走白鹰,表现了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主题,并无无奈和“人永远无法战胜自然”的意思。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分析第二段可以从小说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塑造和主题表现上说明“群像”描写意义。

小说情节上,“他们的先祖从前住在黑龙江两岸,男人们很多都是‘老鹰达’(鹰的首领),每到冬天,他们千里迢迢到北海去捕鹰,那里流传着山巅岩画的故事”,“群像”描写交代了捕鹰的传统,为后文做了重要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环境描写上,“他们先祖从前住在黑龙江两岸,……每到冬天,他们千里迢迢到北海去捕鹰,……在库页岛北边的大海上,……有打鱼人也有捕鹰人。他们登上峰顶的哨壁,直捣鹰巢掳走幼鹰”,“群像”描写交待了主要人物的成长背景,营造了满族人以狩猎为生的社会环境。

人物塑造上,“他们登上峰顶的哨壁,直捣鹰巢掳走幼鹰”“大鹰和他们在险峻的山尖上争战”“捕鹰人难以招架,从崖上摔下……”,“群像”描写突出了捕鹰人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性格共性。

主题上,“挂在半山腰的巨石上,任凭风把他们的尸骨吹干冻透,像一幅岩画贴在崖壁上”,以捕鹰人的群体形象,展现了满族人民的坚韧品格,歌颂了满族人民坚毅的精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声嘶力竭地吼了一曲祖辈传下来的熬鹰调:你是哪山生来哪山长?哪座高山去捕食?哪个大洼来背风?今天上山把你请,把你请啊把你请,来我家中敬一敬,你不喝来我不吃,你不睡来我不歇”,在熬鹰阶段,人和鹰两军对峙,熬鹰的过程是强者交锋的过程,考验着熬鹰人的意志,此时“他”唱起古老的歌谣,展现熬鹰人对成功的渴望。

“他脸上淌满了泪水,耳畔仿佛又响起那首熟悉的歌谣:‘阿玛去北方,额娘守家门,高山悬崖上,请只海东青,交给大人们,换来粗布衣,身披白玉衫,不是捕鹰人。’”,释放白鹰之后,“他”耳畔响起了古老的歌谣,他对白鹰虽然充满了不舍,但还是把自由还给白鹰,体现他内心发生了变化,在经历了熬鹰到放鹰的转变之后,他对熬鹰传统该不该坚持的问题,也产生了一些犹豫,体现了复杂的心理发展。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