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白杨礼赞》同步练习(Word版 含答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白杨礼赞学案答案 第15课《白杨礼赞》同步练习(Word版 含答案)

第15课《白杨礼赞》同步练习(Word版 含答案)

2023-06-20 07: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四单元15白杨礼赞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 黄与绿zhǔ zǎi 着,无边无垠。(2) 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juàn dài 。(3) 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ào rán 地耸立。(4) 那也是直挺xiù qí 。(5) 黄的是土,未kāi kěn 的荒地。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你听着那些令人恹恹欲睡的调子,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象演奏者慵懒的面容。B.贪图享乐的思想如果潜滋暗长,那就不得了。C.我在书摊中意外发现一本渴望已久的《昆虫记》,真是妙手偶得啊!D.现在已是仲秋季节,原野被染黄了,坦荡如砥的稻田,一层层的金色浪头涌向无尽的天边。选词填空。(1) 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 (精炼、锤炼)的语言的精华。(2)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 (鄙视、轻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仿写句子。例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使后者得到具体直观的表现。找出相关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由树及人、由浅入深地突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1) 原文中直接表明赞美白杨树原因的句子是(2) 由不平凡的白杨树,作者联想到了 、 、 。(3) 作者用反问排比句,先由 及 ,启人深思,接着着眼 ,显示树与 的内在联系,再进一步明确 ,最后肯定 。指出它象征了 。联想一句比一句扩展,内容一句比一句深刻,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浅入深,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浅入深,由含蓄到明朗逐渐展示出来,主题逐渐深化。作者开篇点明题旨后,先转写西北高原的所见所感,这部分是否多余?为什么?课文第 2—3 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第 2~3 自然段中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怎样的?先是“ ”“ ”,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 ”“ ”的感觉。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 ”的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树,奇迹般地出现了,作者那时是“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 5—6 自然段,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B.第 5 自然段一开头,作者就用“力争上游”点明白杨树的外观体现的精神气质,接着连用两个“笔直”突出了白杨树体现这种精神气质的外观特点。C.第 5 自然段从干、枝、叶、皮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由“形”进一步深入到“神”,高度赞颂了白杨树“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D.第 6 自然段,作者含蓄抒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课文第 7 自然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1) 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 ,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 ”“ ”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2) 第二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 。(3) 第三个反问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 。(4) 第四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 , ”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 。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第 8 自然段赞美白杨树和第 1、第 4、第 6 自然段有什么不同?(1) 从内容角度看:(2) 从句式角度看: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2)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3)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在下列句子中找出反问句,并把它改成陈述句,体会修改之后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变化。A.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B.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C.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1) 反问句是第句。把它改为陈述句:(2) 表达效果比较:总结回顾理清全文结构,填写下表。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①第二部分 第一层(第 2~4 自然段) 描写黄土高原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二层(第 5~6 自然段) 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三层(第 7~8 自然段) 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第三部分(第 9 自然段) ②行道树张晓风每天,每天,我都看见他们,他们是已经生了根的——在一片不适于生根的土地上。有一天,一个炎热而忧郁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的人群中,听自己寂寞的足音。忽然,我又看到他们,忽然,我发现,在树的世界里,也有那样完整的语言。我安静地站住,试着去了解他们所说的一则故事: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其实这一点,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 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煤烟。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工业城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当夜来的时候,整个城市里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过来,贪婪地呼吸着鲜洁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着不被珍惜的清新。落雨的时分也许是我们最快乐的,雨水为我们带来故人的消息,在想象中又将我们带回那无忧的故林。我们就在雨里哭泣着,我们一直深爱着那里的生活——虽然我们放弃了它。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故事说完了,四下寂然。一则既没有情节也没有穿插的故事,可是,我听到他们深深的叹息。我知道,那故事至少感动了他们自己。然后,我又听到另一声更深的叹息——我知道,那是我自己的。(选自《张晓风自选集》,三联书店,2000 年版)(1) 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2) 加点的词“固执”是否可以换成“不断”?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效果?(3) 行道树的形象也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在你的生活和经历中,你一定接触或了解许多如行道树般的无私奉献者,请举一例具体说说他(们)的奉献精神。答案1. 【答案】(1) 主宰(2) 倦怠(3) 傲然(4) 秀颀(5) 开垦2. 【答案】C3. 【答案】(1) 锤炼(2) 鄙视4. 【答案】略。【解析】符合逻辑地表达因果和递进关系即可。5. 【答案】(1)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2) 北方的农民;家乡的哨兵;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3) 树;人;树的性格;北方农民;白杨树象征着坚强不屈的抗战军民;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6. 【答案】不多余。理由: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恢恢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烘托。7. 【答案】黄绿错综——颜色;无边天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8. 【答案】雄壮伟大;倦怠;单调;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像哨兵似的惊奇地叫了一声的9. 【答案】D10. 【答案】(1) 只觉得它是树;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2) 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3) 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4) 紧靠团结;力求上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11. 【答案】(1) 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2) 在这段文字了,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12. 【答案】(1) “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活力。(2) 静态的高原“扑”入视野,准确地表现了奔驰的车之快,也反映了高原的辽阔平坦,无遮无碍,形象而生动。(3) “涌”字形象地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13. 【答案】(1) B;你就不觉得它只是树,你就会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2) 反问句的语气强烈,感情丰富;陈述句的语平缓不能把作者对北方农民的强烈赞美突现出来不。14. 【答案】略15. 【答案】(1) 行道树的痛苦:被安排在充满车辆烟囟的城市飞尘里,承受着不被了解的孤独,它们选择这样的命运,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居民需要新鲜的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2) “不断”表明不间断连续,语气平淡;而“固执”表明坚持己见不动摇,更见其坚定。(3)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