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白塔寺甘肃武威的白塔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07-18 07: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永靖县境内有座古老的藏传佛教寺院叫白塔寺,白塔寺周边地区统称白塔寺川。白塔寺川是木匠之乡,他们擅长古建筑营造技艺且代代相传,白塔木匠多以家族传承方式延续,每个家族木匠的技术权威、带头人俗称掌尺,历代以来,白塔木匠掌尺人才济济。据《永靖县志》记载,1954年统计白塔掌尺计有1686人。1978——2009年间,白塔掌尺共主持修建佛寺、庙观、清真寺10126座,遍及西北各地,大多数是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我县技艺传承七代以上的有20多家(大师级工匠达30多位),他们技艺精湛,修造的古典建筑巧夺天工,古朴典雅,独具匠心。西北地区大到宫殿庙堂,寺院道观、小至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村寨民居等建筑,许多出自白塔掌尺之手。

他们往往根据建筑物文化属性和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别具匠心的创造。有无梁式、一担式、多担式、二鬼挑担式、一点落地式、阴阳二十八角式等样式,种种不一。同时又分可为宫式类、藏式类、藏汉结合类、回式类、回汉结合类、雕刻类、交通运输类、生产生活类和风格创造类九大类别。

白塔掌尺善于建造传统木结构建筑,从建筑类别上说,以寺庙殿堂为多,兼及宫殿、官署、民居、陵寝及少量园林建筑。平面、立面形式多样,屋顶大多为硬山、悬山、歇山、攒尖、卷棚、十字交叉等定型样式,也有少量仿汉仿唐风格样式以及由几种不同的屋顶形式组合而成的新样式。

白塔寺古建技艺受到当地农牧分野和地缘文化及多民族宗教文化的影响,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众多的寺庙殿堂作品,又可细分为汉式、藏式、回式,以及藏汉结合式、回汉结合式。藏式类有红教建筑、黄教建筑两种,传统建筑多使用柱网结构,常有借鉴中原文化的歇山结构和金顶构件。回式类又分拱北型、多脊型、狼尾脊型等,建筑一般不讲究中轴线对称,崇尚简朴、素雅的格调。

强烈的装饰性是白塔古建作品的重要特点。斗拱除一般用的象牙彩、狼牙彩、旋风彩、四角彩外,白塔掌尺惯用(六角斗拱)、粽子彩(俗称三角斗拱)、凤凰彩(四边形斗拱)。这些斗拱,有些是结构要件,承重受力,有些则只起到装饰作用。另一个装饰重点,是在藻井部位进行木结构装饰,其中最为常见的样式,名为“天落伞”,繁复华丽。还有垂花柱,也起到装饰作用。

白塔古建的装饰性,还体现在雕刻和彩绘上。通常在梁枋、柱头、雀替、天花等木构件上雕刻或镶嵌花槽,再施以彩绘。雕刻以木雕为主,技法主要有深雕、浮雕、镂雕、悬雕多种,图案多选择寓意吉祥样式,这些木雕装饰自下而上有多达十多层的,极尽华丽。白塔古建在山墙、影壁、墀头、屋脊等处,往往施以大面积砖雕。砖雕是木雕工艺的延伸和发展。无论木雕还是砖雕,都极为喜爱龙凤图案。白塔古建的彩绘,总体来说,可分为大小五彩和青装两种。大小五彩主要用于动物图案,黄红色居多,色调富丽;青装主要表现于山石花草,蓝绿色为主,古色古香,也有不施彩绘,只用清漆涂刷的,多用于民居。

白塔掌尺不仅在新建作品时别出心裁,还掌握了一套老旧古建维修的绝活。改革开放以来,白塔掌尺维修古建多达1458处,均能做到修旧如旧、偷梁换柱而不为人知。在甘南州临潭县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几十年前一支队伍过境驻扎在藏传佛教寺院外,他们把旗帜插在了大殿屋脊上,队伍撤走后,当地人对屋顶进行了修补。多年以后,僧人发现雨水渗透了修补后的屋顶,大殿的大梁和立柱由于雨水的侵蚀遭到了毁坏,他们四处寻找能工巧匠,修复毁坏的梁柱但要保持大殿原状,可一直未能如愿,直到找到了白塔木匠。大殿修复完工后,僧人们惊奇的发现,修复后的梁柱丝毫看不出新修的痕迹,完美无缺,天衣无缝,白塔木匠的古建修复技艺因此广为流传。除了房屋建筑,白塔掌尺还营造了交通运输类和生活用具类作品,包括飞桥、廊桥、木船、水车、船磨、风车等。

白塔古建技艺,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它重视与环境的整体融合,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以古典建筑的造型美和结构美,实现了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的统一,是广大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8月,永靖白塔古建筑修复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1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文:侯奇志 史有东 苗玉娟

编辑:孔令萍 苗玉娟

永靖广播电视台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