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1期 慧眼看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登高远眺看美景的说说 第4491期 慧眼看课

第4491期 慧眼看课

2024-04-28 11: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登高》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行礼)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在我国光辉灿烂的诗词文化中,唐诗和宋词可谓是两个最具诗心,而又有两个人占据了唐诗的半壁江山,他们是谁?

生:李白。

师:李白被称作“诗仙”,杜甫被称作“诗圣”。单从字面上来看,仙和圣有什么不同?

生:“仙”会偏向浪漫主义,“圣”可能会更偏向现实。

师:“仙”浪漫主义,“圣”浪漫主义。初中基础非常扎实。古贤孟子对“圣”如何定义?请齐读。

生(齐读):“充实谓之美,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大而化之谓之圣”。

师:这句话的意思“充实谓之美”,所谓“充实”通俗来讲,腹有诗书其自华,所以圣人一定要饱读诗书,学识丰厚,“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不但要有学识,而且还有光辉的人格。有了学识而光辉人格还有“大而化之”,“化”意思为教育教化,用自己的学识,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周围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够被称为“圣”。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一种朝圣的情怀走进杜甫,学习杜甫的这一首《登高》。去看一看杜甫是不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诗之圣者。

(板书题目及诗人)

师:读诗先读题,从“登高”这个题目中,你能读出什么呢?什么时间?

生:重阳节

师:重阳节刚刚过去。在孙思邈《千金方》中就有这样的一段话,我们再来齐读一下。

生(齐读):“重阳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师:深秋重阳,登高远眺,古人的情怀和诗意就在于此。古人都喜欢登高,登高必饮酒,饮酒必赋诗。登高,富有文人气息的词语就凝结成了一个典型古典诗词意象。杜甫独登高台,这一年是唐代宗大历二年的秋天,当时又是怎样的情景?

生(读):此时,地方军阀们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五十六岁的杜甫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师:好,请坐。萧瑟深秋,暴病登台,在这首诗中,有一个词语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你找到这个情感词了吗?生:哀

生:悲

师:万里悲秋,“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杜甫看到什么样的深秋之景能发出这样的悲叹、悲感呢?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读古诗,找出诗中的悲秋意象。

(学生自读诗歌)

师:好,同学们都已经圈画完了,请王丹颖分享你找到了哪些悲秋意象?

生:猿,鸟,落木,长江。

师:非常好,请坐。我们可以发现悲秋意象主要集中在首联和颔联,首联出现了哪些意象?“风”“天”“猿”“渚”“沙”“鸟”。颔联出现的意象是“落木”“长江”。在解读古诗的时候,我们要关注意象,更要关注修饰意象的修饰词。修饰词是在意象的前或者后,它赋予了客观的意象以人的情感,让意象活了起来。我们再来看在这些意象的前后出现了哪些修饰词呢?一起来说。

生(齐答):“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意象形成了画面,画面又营造了意境。我们试着这样的句子来描绘出你眼前所见之景,“我看到了,感受到了。”可以先在脑海中构思。

生:我看到了天高风急的画面,有猿在喊叫。

师:有猿在喊叫,它是在喊叫吗?“喊叫”这个词。我们调动一下初中学过的知识,哪些诗文讲到了猿?

生:“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师:听到猿啼就会流泪,因为猿的声音特别的凄凉,是猿哀的声音。

生:天空中有白鸟徘徊,有落叶掉落,长江滚滚向远方流去。然后感受到一幅悲凉的景色。

师:李慧敏看到了一幅悲凉的秋景。

生:我看到了一幅特别萧瑟的秋景,感受到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气势。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这种雄浑壮阔?萧瑟之中又有雄浑又有壮阔?

生:落木是萧萧纷落,长江是无尽的滚滚直来,它那种广阔的气势。

师:落木从天至地,江流滚滚。他又看到了脚下的滚滚长江,天地之间尽收眼底。从写作的手法上来看,这叫什么?生:俯仰结合。

师:我们从同学的解读当中看到了画面,还听到了猿的哀鸣, 有声音也有形象,视听结合。又从另一个同学的解读当中感受到了天地之间的苍茫壮阔。这里有一个词——“鸟飞回”,飞回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鸟飞回来了吗?生:不是,这是徘徊。

师:鸟为什么徘徊不前?已经秋天了,为什么不搭巢?

生:因为它没有地方来安置

师:此时的飞鸟就像谁一样?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无知可依。我们前两天刚学过《短歌行》,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师:在曹操这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乌鹊是来比喻贤才,渴望投靠明主,但是清人沈德乾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客子是什么样的人?

生:游子

师:漂泊的人。所以王维有一句诗叫“独在异乡为异客”,客居异地,此时的杜甫已经多少岁了?56岁了,漂泊西南,辗转流离,一直是投靠自己的朋友,但这个时候照顾他的那位朋友严武去世了。他也被迫离开了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流离失所来到了夔州这个地方。因为贫困交加,身体病弱,这个时候他的耳朵都已经快要失聪了,有一只耳朵几乎听不到了,他的一只胳膊就是枯稿就像枯树枝一样,动也动不了了。此时的他来到了江边,看到了盘旋的飞鸟,就想到了自己,也是无枝可依。我们再次通读这四句,感受杜甫的无枝可依。

生(齐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师:这就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的落木,滚滚的长江。落木是什么意思?

生:落叶。

师:落叶,为什么不直接说无边的落叶?落木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它落下来非常的快,它不像一些枝条软。

师:因为木要比叶更加的沉重、厚重?它会落得快。这种厚重之感,就像他的情怀。马翔的这种字词的感知能力特别强,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是物而不是物。

生(读):“‘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这里带着‘木’字更为普遍的性格。于是‘落木’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师:我们可以感知到无边的落木,这种枯燥,这种像人,形容枯槁,像杜甫,面如灰。我们可以从落木这样一个意象当中,仿佛看到了枯槁的,行将入木的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长江滚滚而来的气势当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眼前看到的画面给我们描绘一下。

生:看到长江滚滚而逝,体会到了杜甫的胸怀宽阔。

师:他从长江中感受杜甫的宽阔阔达的胸怀。

生:我觉得有一种磅礴的气质,古代一提到河,就会出现大河滚滚而来,有十分的气势。可以体会到杜甫虽然已经到了晚年了,但是他的那些气势还有点他的什么气势,但是他的气势依然。

师:怎样的气势呢?

生:体现他的胸怀宽广的。

师:好,我们再把前两句再读一读。

生(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师:猿啸哀鸟飞回,猿不停地哀啼,飞鸟无枝可依,这是一种磅礴的气势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悲凉

师:是悲凉,不是气势磅礴,我们带着这种悲凉,一开篇就找到了感情基调——悲,那么你再来赏析,“不尽长江滚滚来”,江水奔腾不息,向东而去,他带走了什么?

生:时间。

师:带走了谁的时间?

生:杜甫的时间。

师:时间又象征着什么?

生:生命。

师:生命。带走了谁的?

生:杜甫

师:杜甫此时多少岁了?

生:56岁了。

师:他58岁去世了。人在人生暮年的时候,他对自己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格外的珍视,格外的有触动,他甚至能够感知到自己的身体一点一点的老去,一点一点的死去,这个时候怎么能壮观?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由心底而生发出的悲凉之感,滚滚的长江带走了时间,带走了生命。

生:时间一去不复返。

师:我们在《论语》当中就有这样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以从古至今看到奔腾不息的长江,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慨,江水是永恒的,但什么是短暂的?生命是短暂的,和永恒的江水相比,人生多么的短暂和渺小。所以在《赤壁赋》当中就有这样一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江水无穷,人生短暂,所以杜甫面对滚滚江流,他发出的感叹是什么?时光已经逝去了,生命如此短暂,但是我的志向抱负还没有实现。杜甫有怎样的志向?

生:不太清楚。

师:他有两句诗特别能表现自己一生的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尧帝和舜帝是明君,他想要辅佐自己的君主,让他们成为尧帝和舜帝这样的明君。“再使风俗淳”使天地之间,国家上下,风俗淳朴如初。这么崇高这么伟大的理想,它能实现吗?

生:不能实现。

师:尤其是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在经历了人生暮年,而自己又体弱多病,形容枯槁,他已经绝望了。我们从这几句当中就感受到了无尽的悲凉,我们带着这种悲凉再来读一读这四句。

生(齐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还不够悲,体会当时杜甫的心境,(范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生(再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这一次读得非常好!此时此刻我感觉杜甫又多了25位知音,杜甫的悲自然之秋转而悲人生之秋。(板书)

师:我们来看颈联,颈联当中有不同的千古悲愁,现在同学们之间互相合作来找一找,颈联这十四字,字里行间透露出杜甫怎样的悲愁?

(学生讨论)

师:请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杜甫( ),此乃可悲者一;杜甫( ),此乃可悲者二;杜甫( ),此乃可悲者三。……大家能找出多少种悲愁呢?

生:杜甫远离故乡,此乃可悲者一。

师:远离故乡,哪一个词?

生:万里。

生:杜甫在晚年时期身体多病,此乃可悲者二。

师:哪一个词?

生:多病。

生:杜甫孤独一人,此乃可悲者三。

师:哪一个词?

生:独登台。

师:独登台,一个人登上高举之处,很孤独,请坐。

生:杜甫与悲伤常伴,此乃可悲者四。

师:与悲伤常伴,从哪里看出?

生:万里悲秋。

师:秋天之悲是自古以来文人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屈原时代就开始悲秋。

生:杜甫年纪也大了,体弱多病,此乃可悲者五。

师:同学们解读得非常好,而且解读到这一步,我觉得你们更接近了古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宋人罗大金曾经说过,这十四字之间含“八意”,即八件可悲的事,而我们就读出了5种悲。

生(齐读):作客——羁旅也——可悲者一

常作客——久旅也——可悲者二

万里——地之远也——可悲者三

秋——时之凄惨也——可悲者四

百年——暮齿也——可悲者五

多病——哀疾也——可悲者六

台——高迥处也——可悲者七

独登台——无亲朋也——可悲者八

师:人生这八种悲,我们常人是经历其中的一二种就难承其重,但杜甫却同时承受八种悲愁,这八种悲郁结于心,无处排遣,所以他的诗永远是那么的沉郁,他的情感郁结于心,当我们朗读的时候就表现出一种语言的顿挫,这就是他的诗歌的语言风格叫什么?

生:沉郁顿挫

(师板书)

师:我觉得一般的诗写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诗的前两联写自然之景,借景来抒人生之愁,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这也不失为一首好诗,这就可以结束了,你觉得可以结束了吗?

生:不可以。

师:最后又写到了什么?

生:艰难苦恨。

师:除了指自己的人生,艰难苦恨还指什么?

生:国家。

师:所以这才是真正的杜甫。不但悲自然悲人生,更悲国运,(师板书)这就是诗圣杜甫。无论他自身的处境多么艰难,他心里始终想的是家国百姓,这样的情怀就叫做忧国忧民(师板书)。 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杜甫的国运之悲,可悲之酒,杜甫的“新停浊酒杯”是可悲者食,因为他因穷困潦倒,身体多病,他戒掉的是什么?

生:酒

师:酒和诗人之间的关系,你了解吗?诗人能戒酒吗?

生:古代的诗人,越是大师越是痴酒,比如说李白因为每次做诗之前,需要大量的酒精,刺激神经,做出高深流水的诗篇。

师:你是李白的知音。诗人爱饮酒,陶渊明他曾经就写过《饮酒》组诗20首,李白更是斗酒诗百篇,苏轼无论境遇多么艰难,他总是能够花式的酿造新酒,他是一个创造家。所以诗人爱饮酒,他高兴的时候饮酒抒怀,畅叙其志,他潦倒的时候借之浇愁。但是杜甫九种悲愁郁结于心,他竟然没有酒可以消愁,是不是更愁?那么我们带着这十种沉郁的忧愁来读一读。

师:这还是一个青年的杜甫,我想要老年的杜甫,垂暮之年的杜甫。

生读

师:我们把掌声送给垂暮之年的杜甫。

(另一男生再读)

师:我们看到更加深沉悲愁的杜甫,他们的诗情也感染了我。我也为大家朗读此诗。(师范读)

师:到这里我的内心很有感触,不禁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杜甫如此之悲?为什么他不能像李白那样,“人生在世不趁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为什么他不能像苏轼那样,“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杜甫?生:李白身处唐朝鼎盛时期,开元盛世时期,国家非常安定。而杜甫身处安史之乱之中,国家非常动荡不安,整个国内乌烟瘴气的,他处在一个不仅是他个人的劫数,也是这国家的劫数。他不仅为自己而悲愁,也为国家而忧虑,国家不能安定,他的内心也就无法安定。

师:我从她的答案当中听到了知人论事,她会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杜甫的深厚情怀。“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说很多诗人的人生记忆都是很悲愁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坎坷波折,有了这样的矛盾,这样的触动,他才能够写出千古名作。对于杜甫,他为什么有这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春秋战国时期,如果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政治抱负,他会选择游说诸侯国,如果诸侯国的国君他不听从我的建议,他会怎么选择?

生:去下一个对吧?

师:但是有一个人他不能如此做,他至死只能效忠一个国家,他是谁?为什么?

生:屈原。

师:因为屈原流的是楚国的王室血统,屈原效忠于自己的国家,所以当他被流放到荆楚大地,披发行吟也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贬黜自己的楚君。而且当他听到自己的国家将要危亡的时候,报石投江而死。

师:杜甫和他有着相似的经历。杜甫出身名门,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的著名诗人,而且他是近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杜玉在史书当中立传,可见杜甫他是一个正统的儒家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彻彻底底的儒家思想的践行者。他的忠君他的爱国是源自血统,能改变吗?

生:不能改变。

师:我们再来看屈子行吟图,杜甫行吟图。屈原在《离骚》当中有这样两句,“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意思是这一朵花凋谢了,有什么可悲伤的?我悲伤的是普天之下,所有的花都凋零。屈原他喜欢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的忠贞的情怀,“我一个人被流放,有什么可悲哀的?我悲哀的是整个楚国上下有贤之士都被流放,朝堂之上尽是奸臣逆贼”。那么我们再来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屈原有着一脉传承的忠君爱国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自己的茅屋都被吹走了,但他想到的却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不是和屈原“哀众芳之芜秽”异曲同工,一脉相承?这就是杜甫的忠君的情怀。

师: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杜甫是真正的“诗圣”,无论是诗词建树还是思想情怀,他都是名副其实的诗之圣者。这首诗以一个“悲”字奠定了感情基调,悲自然之秋,悲人生之秋,悲国运之秋。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情景交融,为我们呈现了师之圣者,这就是诗圣的杜甫,这就是圣者的情怀。最后带着一种朝圣的情怀,把这首诗深情的满怀沉郁的情感的读出来。

(师生共读)

师:好,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亲近教者

王翠翠,北京师范大学天津生态城附属学校语文教师,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骨干教师。探索语文的诗意,追求诗意的人生。

个人作品集萃

第3894期 慧眼看课 | 王翠翠:《陈情表》品课

慧眼看课| 王翠翠:诗意田园(田园诗群诗阅读)

慧眼看课 | 王翠翠:《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实录

本期责编:胡艳

执行主编:付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