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怎样提升当代中国画的学术性”为题,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在瘦西湖首开“湖上论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瘦西湖画画 以“怎样提升当代中国画的学术性”为题,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在瘦西湖首开“湖上论艺”

以“怎样提升当代中国画的学术性”为题,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在瘦西湖首开“湖上论艺”

2023-03-16 00: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片

瘦西湖是文化之湖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瘦西湖是园林之湖这里四季景色如画,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

瘦西湖是智慧之湖多少人杰泛舟湖上,纵横历史,宏论天下。

图片

2022年9月28日,经瘦西湖风景区管理处金川主任提议,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在高云会长带领下首开“湖上论艺”之先河,以“怎样提升当代中国画的学术性”为题,泛舟湖上,各抒己见。

图片

图片

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高云首先做了主旨发言。

创新发展中国画是学会和每一位中国画艺术家的使命,所以,我们主张,以学术立会,以作品立身,以艺术服务人民。因此就要致力于提升当代中国画的学术性,如何提升?我认为需要两手抓,一手抓守正,一手抓创新,不可偏废。守正,就是守住中国画正脉,即坚守三条底线:书法用笔、散点透视和传神写意;打好三层底色:古意、书卷气和当代性。唯此,才能坚守住中国画的特色与基因;创新,就是要以底线底色为基础,寻求突破,最大可能的契合并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要,致力于回答好两大时代命题,即如何让传统的中国画成为当代观众、尤其年轻人发自内心的最爱;如何让当代中国画走上世界舞台、成为国际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选项。唯此,才能以创新开创中国画的新天地新未来。

就此,各位艺术家和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形成以下主要观点:

图片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名誉理事长、源当代美术馆名誉馆长王强:

时代性最重要的元素是创新性。学术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提升,画面创新体现画家个体的艺术理念和独特语言。中国画作品除了主题、构图、技法、意境等方面的创新,最重要的是理念上的创新。有属于自己的创新理念和创新价值,中国画的发展才得以推陈出新。强调要用科技手段提升中国画的当代性,比如声、光、电等形式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创造出具备现代文化特质的新中国画。

图片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南京图书馆党委书记韩显红:

如何提升当代中国画的学术性是一个宏大且艰难的命题,“笔墨当随时代”,时代变了,我们的中国画还是守着过去那个形式,肯定是不行的。怎么变变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研究与思考,盲目的谈继承或谈变革都不是一个认真的态度。江苏省中国画学会是一个学术专业团体,有责任也有义务对这个宏大的学术问题有所建树。从我个人从事中国画创作的实践来看,传统的笔墨丶线条这基本的丶尤其是写意精神这个核心一定得坚守,当然继承也要发展,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以及新材料,不断丰富中国画创作的内涵,让中国画创作不断展示其时代魅力。

图片

东南大学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顾伟玺:

中国画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重要载体,其“大象无形”、“形形之所不形”、“有无相生”、“大圭不琢”、“以素为贵”等等,这些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和规导了中国画的艺术形式及其绘画思想。至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确立了“道”作为中国画的精神旨归。由此也开始了中国画技与道的思辨、思考与实践,开启了中国画由技入道,技道并进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中国画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古典哲学思想的规导和影响,从而体现其思想性和学术性。

中国画历经了一千多年的漫长发展过程,在艺术本体自律及社会历史情境双重规导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画的形式形态及其艺术方式都不断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与变革,及至现当代,中国画更是在“全球化”语境以及“展览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空前的“花样百出”的现状。但不管时代怎么变,中国画的核心精神从未改变,从艺术方式来说,写意性是其惟一审定考辨其高下的主要依据。其中,“写”是其状态,因之写,才能达其“意”,“意”即自然造化的艺术表现的形态,但这个形并不是表现对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忘形得意之“意”一一也即中国画所表现出来的“大象无形”之形。徒事制作,炫技,欲以奇巧惊世者,皆可谓左道旁门,充其量小技而已。其次,谢赫六法论之“气韵生动”是审度中国画的重要法则。前面讲写意是方式状态过程,乃由技入道。而“气韵生动”也就是“意”的生动体现及其结果。气者乃中国辩证思维方式所规导的虚实、空间、有无及其由作品呈现的境界气息,“韵”者是韵律节奏,与音律相通,反映出作品中的形与势、轻重缓急、造形取势等等。所以,又有所谓“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种种,皆为体现作品的跌宕、奇崛或中和平实……………总而言之,中国画的学术性,体现出中国画这一人类独特艺术形式的艺术方法的写意性,以及艺术境界的气韵兼胜的结果。如何提升,其一是笔墨的千锤百炼,其次是艺术创作主体的胸襟、气度、学识,修养的长期修炼,还要对先贤绘画及其理论思想,进行系统研究,认真思考、汲取营养,迁想妙得,长期积淀,走一条长期的锤炼笔墨个性的求索之路。

图片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苏州市国画院原院长周矩敏:

中国画的核心就是用线造型。线,如同字。先识字后作文。能够写一手好字就为锦绣文章打好了基础。线,分线态和线质。线态,是技术活,枯,涩,浓,淡,提按转換,通过长时间训练可以练就。线质,是内在修养的结果,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才能体现。所谓文人画,文在前画随后。提倡写意精神,线态和线质必须双管齐下。如此,才能把胸中丘壑化为精神江山。至于中国画的图式语言,还是师自然,师科技,师时代,关注一切能够助化造型的现代元素。这样,传统中国画图式才能喚发出时代的气息,才能被年轻人接受。中国画传承创新:传承是根本,创新是目标。

图片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国欢:

如何提升当代中国画的学术性?中国画夲身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尤其是以文人气质为主的水墨画。提升学术层次,需要“功夫在画外”。这是终身的修养积累。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作者的思想境界的高低。重点有两大关键:一是蒙养与笔墨的关系。向传统优秀的绘画学理的理性学习研究,吃透中国画的美学原理和基因。如“有无相生、阴阳互补、道法自然、天下一气、浑沦蒙养、意象构成等。尤其是“气韵生动、澄怀味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二是要注意生活与笔墨的关系。向当下审美中去借参新的表现手法。并予以实践探索其时代印记。关注时代,造乎自然。“出色而本色,极炼如不炼”。不是表面的照抄自然,照搬时代。而是经过创造表现时代的精神气质。石涛“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通过修养,提升格调,通过传创,提升气息。

图片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长赵治平:

自然是一个大的生命系统,是一切生命之源。它以永不停歇的运动为生命形式,宇宙间一切生命形式的共同特征,就是有节律的新陈代谢的,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运动。

中国画是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融合的产物,也是一个生命系统。气韵生动是谢赫提出的,产生了伟大的意义,揭示了中国艺术生命的奥义,生动即生命的节律的运动;韵:是生命节律的和谐所产生的美感。一切艺术美皆来自于生命、事的主体,客体、本体的生命。中国画的韵律不仅与自然、与作者的生命节律是同步协调的状态,还是观察者生命节律同步共振。

写意的创作观是从中国哲学、美学、思想中孕育出来的中国画的传统观念和创作方法。“写”是表现手段,是包括笔墨的意识,意象造型,自由时空观念和艺术程式。“意”是画家的审美、主观情意。笔墨是中国画的细胞,是作为造型的手段,表现性、抒情行、节律性,同时也是感情的载体。意象造型:人与自然融合为一形,是主观中的自然,意不在于物,而只是借物抒情。艺术是画家自己在心中创造一个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是艺术中的自然,是根据画家的感受、认知、兴趣和特色而产生,中涌现出艺术作品,从而各人的个性不同,艺术手法不同,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绘画的关键不在于画什么,而在于怎么写,物象只是艺术渲染情感的载体而已,凭借和现实的依托,从而建立主体自己。

艺术风格和语言体系。画家去追求创作有个性的作品是一辈子的追求,一般可分三类阶段:初级阶段:普通画家,用技术画画,画面看不见自己的情绪、性格。大家都在运用一种公共模式创作,是相同表达方式,是大家都认可,大家能驾驭的方法。中级阶段:优质画家,用感觉画画,艺术的感觉有时是灵光一现,不是随时都有的,感觉需要长期积累,用脑画画。高级阶段:真心艺术家,用个性画画,历史上留下的大师级画家,个性都特别强,艺术价值高,对后人影响大,如八大山人、齐白石、傅抱石、刘海粟、潘天寿、黄宾虹等人。

法国艺术家尼采说,人有三种境界:1、初级境界,人像骆驼。2、中级境界,人像狮子。3、高级境界,人像孩子。希望各位:轻松、天真、野心、健康,共同创作一个和谐的艺术天地。

图片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原院长张广才:

中国画历史悠久,蕴含着我们中国人的才情智慧和哲学观念。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无论从艺术观念、表现方法,还是从审美旨趣上说,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

中国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当下展现她的独特魅力,以贴近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理想,我想,主要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第一,抒情达意的“笔墨之美”,概况地说就是以书法用笔为基础、自然地抒发自己情感的笔墨韵味和写意精神。第二,东方神韵的“诗意之美”,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画是东方绘画的代表,蕴含着东方气质的诗意之美。第三,融合东西的“造型之美”,中国画在20世纪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很大成度上得益于欧美学术思想的传入与融合。第四,时代风尚的“色彩之美”,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呼唤着中国画的现代化,而当今人们的时尚生活也为画家的创作欲望提供了澎湃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当下,如何能够让年轻人喜欢中国画,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该是我们的必经之路。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既要有鲜明的中国立场,还要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在继承传统笔墨的同时以开放的胸襟吸收更多的现代元素。与此同时,艺术家还应该更多地关注生活,拥抱时代,为体现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图片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兴来:

近年来,由于科技生活的加速发展,大众的审美心态以及对自然的感悟也有所改变,对绘画的表现和观念也呈现不同的艺术语境,向多元化转变,既有传统与现代笔墨的对话,也有视觉语言与自然景观融合的水墨图式,应该说更多的是画家对生活感悟的积累,对祖国建设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取得丰硕成果后而表达出了一种新的创作状态和创作热情。

今天这个“湖上论艺”研讨会,各位画家通过自己在中国画上的研究与实践,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谈的都很好,也为自己的作品做了很好的解读。如何提升当代中国画的学术性,我觉得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当代中国画的学术性,我的观点是:一幅作品首先要有中国画的本体语言,要体现中国画的文脉。二是要有这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即笔墨当随时代。三是要有以写入画的笔墨关系,书法用笔是中国画的根基。四是要有多视角呈现的艺术图式,即新的表达形式。总之,提升当代中国画的学术性,是中国画得以发展和延续的理论支撑,是中国画在新时代的新的引领。

图片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毛晓剑:

每个时代文化艺术都有不同的时代特征。研究中国画的时代特征对探究艺术的学术性很有必要。中国画艺术的当代化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认为画画得有古意了,就有了学术性,这是偏面的。后时代的艺术不能是前时代的重复和抄袭,我们需要的是师其精神,而不是摹其风格。

图片

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翟优:

中国画作为民族艺术,在新时代,要站在中华文脉的发展上做好传承、创新、传播。首先要坚持植根优秀的传统,弘扬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学习和吸收历代大家的艺术精华,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标准,做好中国画的创作和理论研究;第二,要坚持深入生活,外师造化,中国画创作要分表现时代,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画的独特风格面貌;第三,要坚持面向世界,走出国门,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艺术,展现中国韵味、中国风格、世界原素。第四,始终坚持中国画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为中心,充分发挥囯粹艺术的力量,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使之成为海内外各界人士都喜爱的艺术,为传承好新时代中华文脉作出贡献!

作为一位艺术家,要有使命感,有责任和担当。要做到“四个为”,一是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外民间文化交流,增进中外人民友谊作出贡献;二是为助力地区社会经济事的发展,丰厚人文内涵作出贡献;三是为乡村、社区、军营、校园、工厂等的文化建设提升作出贡献;四是为提升人们对审美的认知,丰富大众精神生活,满足大家对美好的生活需求作出贡献。

图片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扬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兼职教授董雷:

中国画的学术性应有诗情画意的文化美感。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画是东方绘画的代表,蕴含着东方气质的诗意之美。中国画文人性中十分强调诗意性。书画同源,诗画同体。如果没有诗意的浪漫之美和情怀抒发,画里就少了艺术的味道,也就谈不上学术性。

中国画的学术性,还在于作品的儒雅气质。儒,就是儒家思想的内在气质;雅,就是内蕴力量的透发表征。儒是雅的基础,雅是儒的表现。中国画内蕴儒道释经学文化精髓,彰显人生境界和哲思,怡人性情,修心养性,是一门高雅的艺术。

图片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原扬州市国画院院长刘南平: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时月即是创新,照古人即是传统。故在传统上创新,借古开今,既守住了中国画的底线又体现了当代性,这是“如何提升中国画当代的学术性”这一命题的底色。既然讲学术性,学必体现于术,笔墨功力,修养操守缺一不可。并非用了现代科技手段而为即是当代性。当代性是作品中表现出当代的审美情趣、精神风貌,而无论是工笔、写意、重彩、水墨…

我个人的具体实践是1.用功于书法,提高线质,以书入画;2.多读书多走路,提高修养拓宽视野;3.探索绘画多元表现形式与可能性,提高创作能力。我想能够做到这些,善莫大焉。

图片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扬州大学美术馆馆长徐邠: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传统、独创的风格和很高的艺术成就,其中人物、山水、花鸟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维系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独特的形式面貌,并具备全系列完整的创作语言体系,这就是中国画的学术性。然而,中国画以“点线”造型为核心的笔墨理论,以各种笔墨技法为主要表现形式和造型套路,既为我们提供了传统绘画造型的参照物,同时也困惑着我们的突破和创新。

图片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扬州市国画院副院长徐震:

随着时代的更迭,大众的审美已经发生了改变,书画作品从逼仄狭小的空间独自把玩,到现在高大宽敞的现代化展厅供大众欣赏,展陈方式的巨大变化也改变了对中国画评判的标准。我们这一代画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西方美术的影响,色彩、构图都不能局限于古人的程式,但是“中国画”是区别于其他画种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绘画艺术,中国画的“气韵生动”和“写意性”是其根本也是其特色,当代中国画既要“当代”更要“中国”,也就是如何对待传统和创新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了,不能把使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完成的作品简单理解为中国画。气息永远是评判格调高下的标准,无论是写意作品还是工笔作品,中国画都是强调写意性的。我们应该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不忘初心,画中国人的“中国画”。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次研讨会,以中国画的学术立命、学术实践和学术思辨为基点,提出并提炼了一些重要概念和思考方向。如果其中的一些观点能够上升拓展为“中国画理论”,为促进当代中国画的守正创新提供“江苏智慧”,从而推动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将是本次研讨会最大的成果!

大家期待再一次的“湖上论艺”。

(来源:江苏省中国画学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