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精”重现餐桌,相应检测技术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瘦肉中主要含有什么检验方法是什么 “瘦肉精”重现餐桌,相应检测技术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瘦肉精”重现餐桌,相应检测技术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2024-07-15 20: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央视“3·15”晚会曝光“瘦肉精“事件

什么是瘦肉精? 首先,让我们谈谈“瘦肉精”。说起“瘦肉精“,可能很多人并不陌生,正是10年前 3 · 15 晚会报道的“健美猪”,让老百姓第一次知道了“瘦肉精“。这次不同的地方在于,被关注的对象由猪变成了羊。事实上,“瘦肉精”被非法用于猪牛羊的养殖,在行业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但 3 · 15 首次将其公布与众。从而打破了人们常识上认为“羊吃草,安全”的错误判断。    “瘦肉精”是指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类(β-兴奋剂),主要包括盐酸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十几种。β-兴奋剂类既不是兽药,也不是饲料添加剂,其在动物体内代谢过程中促进了肌蛋白的合成,并抑制脂肪的合成。因此,不法饲料生产商和养殖户将其加入到饲料或动物用水中,以促进畜类动物生长,提高瘦肉率。β-兴奋剂易蓄积在动物体内,又因其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在日常的烹调过程中无法完全破坏其化学组成。人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及肉制品后,会出现头晕、心悸、肌肉兴奋等症状;甚至会诱发心肌坏死,威胁生命安全。 央视3·15对“瘦肉精”的报道截图

禁用药物”瘦肉精“类(包括: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特布他林、西马特罗、非诺特罗、氯丙那林、妥布特罗、喷布特罗等)在牛肉和羊肉中的判定限为0.5 μg /kg。

“瘦肉精”的监管

早在2002年,农业部235号公告就严禁“瘦肉精“用于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只不过那时的“瘦肉精” 只包括盐酸克仑特罗和沙丁胺醇,后来逐步扩大将“瘦肉精”的种类至十余种。

在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农业农村部的抽检细则或风险监测中,都把猪牛羊和“瘦肉精”列为重点监控对象。

   关于“瘦肉精“检测的限量标准和技术标准很多,主要是国标方法(如:GB 316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GB/T 22286 动物源性食品中多种 β-受体激动剂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农业部行业标准(NY)、市场监管局的快检技术标准(KJ)及地方标准(DB)。“瘦肉精“是各类标准关注最多的项目, 主要推荐的检测方法包括:液质联用、气质联用、酶联免疫、胶体金免疫层析(主要是地标或商业标准)等。 “瘦肉精”的检测技术 1、色谱、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方法。 瘦肉精作为食品中的非法添加物,对其进行检测并确定标准检测方法是国家控制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基于仪器手段检测瘦肉精残留常用的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毛细管电泳法(CE)等。 我们国家已将GC-MS法定为确证性方法,主要用于检测结果的确认和仲裁,国家标准GB/T 22147-2008“饲料中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和盐酸克仑特罗的测定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给出了同时检测饲料中β-激动剂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和盐酸克仑特罗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标准方法。 针对动物性食品,国家标准GB/T 5009-192-2003“动物性食品中克伦特罗残留量的测定”也给出了相应的检测方法,首选方法为气相色谱-质谱法,其次为高效液相色谱法,最后选择酶联免疫法。以下列举基于仪器方法检测瘦肉精的文献(表1)。 表1 瘦肉精检测仪器方法 目前,基于仪器建立的瘦肉精检测方法,多集中于方法开发,检测的瘦肉精目标化合物种类较少,未能实现全覆盖检测。所选检测样品,主要为饲料,肉品较少。因此,后续方法的开发,可用于开展肉品中瘦肉精的全面检测,切实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肉品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2、免疫分析法。 仪器方法在瘦肉精检测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结果准确可靠、可信度高、假阳性低,是标准检测方法的首选。但是,仪器方法的仪器依赖度高,并且需要较长时间和复杂的样品前处理过程,因此为弥补该方面的不足,同时能够实现对肉品或饲料中瘦肉精的快速检测,科研工作者发展建立了免疫分析法。 在以瘦肉精为目标检测物而发展起来的免疫分析法中,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因在生物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技术发展较为成熟,因此,国内外多家公司都开发出了基于ELISA法检测瘦肉精的试剂盒产品。 该方法与仪器方法相比,检测更为灵敏、并且快速和经济,但是检测结果重现性与特异性较仪器方法差,主要适用于大批量检测样品的快速初步筛查。 在该方法的基础上,后续方法的发展主要集中于灵敏度和准确性。结合荧光分析检测方法的高灵敏度优势,科研人员发展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建立猪肉中莱克多巴胺的检测方法,并且通过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步检测样品,证实了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分析样品的可行性。但该方法还是面临样品前处理时间较长、过程较繁琐的问题,因此,仍需解决样品处理中复杂程序问题。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对目标化合物的高特异性和高选择性吸附,通过制备盐酸克伦特罗分子印迹聚合物,建立固相萃取程序,结合ELISA技术,建立检测盐酸克伦特罗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实现动物组织样品中的快速检测,显著提高了检测过程中样品的前处理效率和最终的检测灵敏度。 通过分子印迹材料对样品中盐酸克伦特罗的富集效应,使得该方法的检测限比前期检测方法更低。利用此方法,科研工作者实现了对猪肉中痕量莱克多巴胺的检测,检测限达到0.2mg/L,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效果。 以纳米金为载体,结合免疫分析方法,发展出的纳米金免疫标记技术,可以将蛋白质等高分子吸附到纳米金颗粒表面,由于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在金标蛋白结合处,在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当标记物在相应的配体处大量聚集时,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基于颜色的变化可用于定性或半定量的快速免疫检测。得益于免疫化学、微加工技术、显微技术的进步,免疫纳米金标记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生物医学方面已实现大规模的应用,并且也已开始在现代食品安全分析检测中运用。 针对瘦肉精检测,科研工作者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莱克多巴胺的方法。通过制备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纸条,实现了5 min内快速检测莱克多巴胺,批内和批间重复性为100%的检测效果。 3、纳米生物传感方法。 纳米材料因其自身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化学和生物传感领域已有广泛地应用。将可以选择性结合靶分子的生物探针修饰到纳米材料表面,可以构建出对特定靶标有检测效果的纳米生物传感器,再通过与生物芯片、免疫技术、化学标记等技术手段结合,可以实现目标物的简便高效快速检测。 利用碳纳米管的电化学传感特性,科研工作者构建出基于碳纳米管的无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并用于动物饲料中的盐酸克伦特罗的快速检测。与采用液质联用方法检测盐酸克伦特罗相比较而言,基于碳纳米管的无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方法,不仅极大地简化了了样品分析前的固相萃取及纯化步骤,而且检测时操作更为便捷,真正可以实现实时实地快速检测。 与ELISA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同样体现出样品处理简单及高通量的优点,并且基本不会受到基质效应的干扰,有效地排除了样品基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该方法显现出另一优势是传感器制备相对简单并且稳定性好,可以长时间多次循环使用。在传感器构建方面,科研工作者还通过多壁碳纳米管-全氟磺酸膜的复合,制备出纳米复合材料,并修饰到玻璃碳电极表面,建立了检测痕量盐酸克伦特罗的方法。修饰后的电极对盐酸克伦特罗的检测显示出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特点,并且使检测盐酸克伦特罗的检测限低至0.5nmo1/L。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