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搞懂临床研究的常见类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病例分析英语 10分钟搞懂临床研究的常见类型

10分钟搞懂临床研究的常见类型

2023-10-16 04: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临床研究常见类型的讲解及具体案例介绍,希望大家好好利用身边免费的临床资料发表文章。

一、原始研究

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并总结归纳一定规律的原创研究。

(1)观察性研究:研究过程中未对受试者施加人为干预措施。

1)描述性研究:仅描述一个事件或现状,不能作为病因分析的直接证据,目的是提出病因假设,为进一步分析性研究提供参考。没有对照组,可以说是前瞻性也可以是回顾性研究。论证强度较弱,可重复性差。

l 横断面研究:研究特定时间特定空间内人群有关变量与疾病或事件的关系。研究结果仅为风险研究提供假设。

这是一篇典型的横断面研究文章,通过特定时间(2010-2020年)特定空间(中国)研究肢端肥大症人群在手术后的生活质量(QoL)是否得到改善以及其影响因素。

l 病例报告和病例系列:对一两个或多个的病例进行记录和描述,试图在疾病的表现、机理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提供第一手感性资料的医学报告。这是很多新手入门临床研究的首选。

案例1:病例报道

案例2:病例系列

2)分析性研究:与描述性研究不同的一点在于,分析性研究有对照组。包括病例对照研究(结局→暴露因素)、队列研究(暴露因素→结局)以及横断面研究。

l 病例对照研究:选定病例组(患有该病的患者)和对照组(正常人群或未患该病的人群),分别研究两组在过去暴露于某个危险因素的情况,进而判断暴露的危险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及强度。是一种回顾性研究。病例的选择要有统一的入选和排除标准,病例要具有一定代表性。

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病因学研究,主要探究了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l队列研究:将人群按照暴露于或未暴露于某种因素(包括危险因素、致病因素等)分为两组,之后经过追踪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发病或死亡的结局,从而判断暴露的危险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及强度。是一种前瞻性研究。随访时间要足够长,而且要尽可能确保随访完成,减少失随访。

(2)试验性研究:研究过程中对受试者施加一定的人为干预措施,从而观察干预因素对于研究对象结局的影响。也是一种前瞻性研究。三大要素:对象、干预、结局。五大原则:对照、重复、随机、均衡、盲法。根据分组是否随机,分为随机对照研究和非随机对照研究。

l随机对照研究(RCT):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合格的研究对象随机分到试验组和对照组,继而分别接受相应的干预措施,观察干预措施的效应,并采取客观的指标衡量试验结果。最常应用于干预性研究和药物评价。

RCT临床研究的试验方法(protocol)也可以预先发表出来

这是一篇典型的RCT研究,大家可以按照三大要素(对象、干预、结局)和五大原则(对照、重复、随机、均衡、盲法)的标准去逐一学习范文中是如何完成这项RCT研究。

二、二次研究

二次研究是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再加工,包括非系统文献综述和系统综述。

(1)文献综述: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然后通过阅读、分析、提炼、整理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对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

综述的撰写无具体格式,相对自由。文献检索策略模糊,具有主观偏倚,可重复性差,低质量的研究结果也会影响文章结论和读者判断等。

(2)系统综述:针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如: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系统全面的搜集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量或定性合并,得出可靠的综合结论。

本次仅对所有的临床研究类型做一个总结,之后咱们会结合具体案例详细深入的讲解每一个研究类型。

注:此推文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END

唯问生物

Justscience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