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到实践:你值得收藏的血气分析教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病例分析口诀 从理论到实践:你值得收藏的血气分析教程

从理论到实践:你值得收藏的血气分析教程

#从理论到实践:你值得收藏的血气分析教程|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理论到实践:你值得收藏的血气分析教程 2017-07-04 16:55 来源:丁香园 作者:沫沫 字体大小 - | +

虽然血气分析仪越来越复杂,但其基本原理是依据 Henderson-Hasselbach 方程式设计出来的。

血气分析仪可提供多个血气指标,如 pH、PaO2、PaCO2、HCO3-、AB、SB、BB、BE 等。但其中最基本的血气指标是 PH、PaCO2、HCO3-,其他指标是由这 3 个指标计算或派生出来的。血气分析的主要用途是判断呼吸功能和酸碱失衡。

酸碱失衡的类型:

1. 单纯性酸碱失衡:呼酸、呼碱、代酸、代碱

2. 混合性酸碱失衡:

(1)传统四型:呼酸合并代酸、呼酸合并代碱、代酸合并呼碱、代碱合并呼

(2)新的进展:混合性代酸(高 AG 代酸+高 CL-性代酸)代碱合并代酸、三重酸碱失衡(Triple Acid Base Disorders,TABD)包括呼酸型和呼碱型三重酸碱失衡。

反应酸碱平衡常用的指标有:

pH、PCO2、SB 与 AB、BB、BE、AG,上篇已经介绍过五项,现在再介绍 BB 和 AG。

AG(anion gap)阴离子间隙,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之间的差值。正常值 12 mmol,AG = UA-UC,AG = Na+-(HCO3-+CL-)。

BB:缓冲碱:指血液中所具有缓冲作用的阴离子总和,反映代谢性因素,正常值 45~52 mmol/L,平均 48 mmol。

单纯性酸碱失衡的血气特点:

1. 代谢性酸中毒:特征是血浆 HCO3-原发性减少

血气特点:HCO3-降低;AB、SB、BB↓;PH 下降;呼吸代偿:PCO2↓ ABSB

3. 代谢性碱中毒:特征是血浆 HCO3-原发性增多

血气特点:HCO3-升高;AB、SB、BB ↑;PH 升高 AB>SB;呼吸代偿:PaCO2↑

4. 呼吸性碱中毒:特征是血浆 H2CO3 原发性降低

血气特点:PaCO2↑ PH 升高;AB、SB、BB ↓;AB40 mmHg、HCO3- 30>24 mmol/L、pH 7.3216 mmol/L,提示有高 AG 代酸

△AG = 10 mmol/l,潜在 HCO3- = 24+10 = 34 mmol/L>27,提示代碱。提示有代碱,故为高 AG 代酸合并代碱。

若不计潜在 HCO3-及 AG,必误认为无酸碱失衡。

三重酸碱失衡

三重酸碱失衡分为呼酸型 TABD 和呼碱型 TABD

呼酸型 TABD 动脉血气特点:

PH 值可以下降也可以正常,但罕见升高;PaCO2 升高;HCO3- 升高或正常;AG 值升高,ΔAG≠ΔHCO3-;潜在的 HCO3-= 实测 HCO3-+ΔAG> 正常 HCO3-

呼碱型 TABD 动脉血气特点:

PH 值升高、正常,但罕见下降;PaCO2 下降;HCO3-下降或正常;AG 值升高,ΔAG≠ΔHCO3-

潜在的 HCO3-= 实测 HCO3-+ΔAG> 正常 HCO3-

TABD 的判断步骤:

确定呼吸性酸碱失衡的类型选用适当的代偿公式计算 HCO3-的代偿范围;

计算 AG 值,TABD 中的代酸一定为高 AG 性代酸; 应用潜在的 HCO3-判断代碱。

举例:pH 7.33,PaCO2 70 mmHg,HCO3- 36 mmol/L,Na+ 140mmol/L,CL- 80mmol/L。

判断步骤

1. PaCO2 70>40,HCO3- 36>24、pH 7.3316 mmol/L,提示高 AG 代酸;

3. 潜在 HCO3-= 实测 HCO3- + △AG = 36+24-16 = 44>40.08 mmol/L,提示代碱。

结论呼酸+代碱+高 AG 型代酸

血气分析可判断呼吸功能和酸碱平衡; 判断酸碱平衡紊乱是难点,需要掌握常见失衡的类型,熟悉其血气特点; 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线索需要结合原发疾病,综合分析判断,注意 AG、潜在 HCO3-。

编辑: 王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