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异化”与人的复归:“内卷化”的实质、成因和纾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疏解和纾解困难 “自我异化”与人的复归:“内卷化”的实质、成因和纾解

“自我异化”与人的复归:“内卷化”的实质、成因和纾解

2023-07-21 18: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 要:从“内卷”的文化样态来看,“内卷化”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存在状态,表达了青年的社会心态;从“内卷”的外在表征来看,它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瓶颈”,表现出外部的无意义突破和内部的消耗;从“内卷”的心理投射来看,它是当前社会中非良性的内部竞争,导致了社会的群体焦虑。究其本质,在非良性内部竞争背景下,人们对于“自我异化”“自我剥削”“自我压榨”的主动选择是导致“内卷化”的根本动力,温和反抗的“佛系青年”、标榜不做异化工具人的“反卷青年”和安于现状的“躺平青年”成为软性选择下的无奈之举。因此,应优化社会环境,理性对待内部竞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人文关怀,提高媒介素养,有效纾解“内卷化”社会现状,促进人的“自我异化”走向人的本位复归。

关键词:“内卷化”;非理性竞争;自我异化;人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1)10-0101-05

作者简介:赵洁(1991-),女,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方法。

引言

2020年下半年,一边骑车一边使用电脑的“卷王”登上热搜,人类学术语“内卷”(involution)作为一个网络热词,在当代社会生活之中被频繁提及,并被《咬文嚼字》评为2020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内卷”作为一个舶来品,在不同的学科、专业领域具有不同的含义。从人类学角度来考察,“内卷”代表着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复杂而精细的再分工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只是内在重复的一种文化或社会发展的停滞现象。与学术意义上的“内卷”有所不同,大众传媒语境下的网络热词“内卷化”,不仅是对一种制度和文化的现状描述,也是对个体或者群体在非理性内部竞争之下行为和处境的情感表达,它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焦虑的呈现。伴随“内卷”而来的“小镇做题家”“985废物”“打工人”“社畜”“鸡娃”等自我调侃式的网络热词,更是表达出了当代社会中所弥漫的无意义感和青年的社会无力感。在这种白炽化的竞争状态下,人们付出较之以往的多倍努力以求获取少量的竞争优势,而实质上却没有质的突破和增长,只是极大程度上的精神内耗和劳动浪费。面对这种无力感,“佛系青年”“躺平青年”和“反卷青年”登上舞台,企图用低欲望的生活态度来抵抗社会的内卷。当“内卷”“躺平”成为当代青年现状的代名词,当“摸鱼”“糊弄”和“划水”成为一门“学问”之时,我们理应反思什么是“卷”、为什么要“卷” 以及如何“卷”的问题。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鲜活的人、自由的人,而不是工具人。当我们把跟别人作比较作为自身奋斗和努力的原因和动力时,其实质是选择了倒退,选择了忘记自己,选择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选择了用动物世界的规则来游戏人间,这无疑是对人存在本质的侮辱和亵渎。因此,厘清“内卷化”现象的衍生邏辑,深入分析“内卷”的形成机理,正视非理性的“内卷”现象,提出“内卷化”的有效纾解路径,对促进青年的自我发展及社会的良性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一、拨云见日:“内卷化”的衍生逻辑

(一)学术范畴“内卷化”的逻辑阐释

[JP+1]“内卷”,最早见于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一书,在这本书中,康德以“内卷理论”对人类社会演化中的“锁定状态”[1]进行阐释。随后,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又用“内卷化”来形容某种文化模式在既定形态下的内部自我复制和精细化的现象[2]。格尔茨在借用戈登威泽的概念基础之上,在分析爪哇人的农业生产状态时提出了“农业内卷化”概念,认为“内卷化”是“系统在外部扩张条件受到严格限定的条件下,内部不断精细化和复杂化的过程”[3]。黄宗智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和《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引用“农业内卷化”,用来描述由于劳动密集化带来没有发展的增长现象。也就是说,中国人口众多而耕地面积有限的现状,使农业的更新只能在现有框架中进行精细化运作,内部大量劳动力的投入伴随越来越精细的耕作,由于边际效用递减的客观存在而只会造成成本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整体的农业生产上升。这种封闭状态下的锁定模式,只能是内部高投入低效率的运转。因此,学术意义上的“内卷化”用来指代这种既辛苦又不经济,只有简单再重复,却没有实质进展的农业劳动模式和现象。同时,这种传统农业经济的困境引发了关于“社会资源”“资本运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劳动”“制度”“蛋糕”“分配”等词汇的讨论。

(二)社会大众“内卷化”的逻辑阐释

人们日常讨论中的“内卷”与学术概念“内卷”的用法明显不同,社会大众视阈下的“内卷化”,更多用来指代非良性的内部竞争引发的人们无端的自我焦虑和内耗。社会大众视阈下的“内卷”,最早发端于网络上流传的几张学霸们骑车看书、骑车打电脑、宿舍中满床书的照片,让网友直呼优秀的人都如此努力,也无形地“卷”入其中。“小镇做题家”“996”工作制下的“码农”、深受学术煎熬的“青焦”(青椒)、真正名校毕业而自诩“985废物”的学霸们,这些原本优越的社会群体,在有限资源的激烈竞争下,只能通过不断地“自我压榨”以求适应这种非理性竞争。与“剧场效应”如出一辙,当第一个人为了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而站起来时,后面的人也争先恐后地相继站起来,站到凳子上、站到梯子上,其结果是观看之前同样的影剧,其观影效果未必比之前好,甚至比之前要差。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同时也是剧场效应的助推者;每个人都深感疲惫,但是谁也不愿意先坐下来。“内卷化”一词恰恰十分形象地描述了这种现象,非良性的内部竞争环境,提高了资源利用的门槛,造成了大量的内耗和劳动浪费。因此,“内卷化”更能引起当代青年的共鸣,“内卷”从学术领域走向社会大众,不仅仅是在青年学生群体之中,在企业、政府、教育、家庭之中“内卷”之风也弥散开来,并由此引发了关于“竞争”“中等收入陷阱”“学校教育”“焦虑”“消费”“压力”“剥削”“内耗”等词语的讨论。

(三)“内卷化”的社会现象延伸

马克思指出:“资本的灵魂就是资本家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值自身。”[4]随着“内卷”的不断延伸,只发生量变而不引起质变的“内卷化”现象随处可见。例如,一些企业通过聘用所谓没有或少有劳动法律保护和福利的“合同工”,延长劳动法律规定的工时,通过免费占用剩余劳动而获得更多利润,迫使那些正规聘用职工的企业要么效仿逐利,要么被淘汰出局。新来的职员想通过加班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赶上整体进度,却无形之中为他人带来焦虑,营造了竞争态势,最后导致所有人集体延时工作,甚至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怪象。在教育领域,以应试为主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面对人才的增加,资源(机会)的有限,不得不迫使学生们投入更多的精力以获得更好的成绩,表面上看来学生的平均分得到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估水平也得到提高,然而,实质上,资源并没有增加,竞争的人群未变,排名也未变。在这场筋疲力尽的“比学赶超”闹剧之中,表面上大家都是受益者,实则也都是“受害者”。家长们抱着“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理念,以各种兴趣班、竞赛班、辅导班占据了孩子们的课外时间,如此只会让焦虑的家长们更焦虑,“鸡娃”们更压抑。科研领域,在计划经济的量化考核和管理之下,课题、期刊不同等级的划分,硕博研究生、讲师、教授课题研究、发表论文的量化指标,进一步导致科学研究的内卷。在期刊论文的量化考核之下,研究生和青年学者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期刊的用稿偏好,根据主流的声音作“讨喜”的研究,用“新瓶装旧酒”,更有甚者罔顾学术道德和职业操守,进行学术论文的钱权交易。其结果只是促进科学研究越来越“卷”,见文不见质,学术论文的产量迅速提升,但是真正有学术创新之作却很少。许多的无辜者也成为“助推者”,共同促成了“内卷”。

二、自我异化:“内卷化”的内生动力

20世纪80年代,“潘晓来信”在青年之中引发了一场关于“人为什么而活着”的人生观大讨论。21世纪,商品主义和消费主义催生了精致利己主义,“剧场效应”之下的群体性模仿阻碍了个性发展的空间,非理性的内部竞争使人们逐渐失去了在对象化的存在中寻找自身意义的能力。“内卷”作为一个动词,越来越向内卷曲,生存空间也随之越来越狭窄。这形象地描绘出内部激烈竞争下人们的生存状态,也愈发引起“996”“007”工作制下人们的共鸣和认同,青年群体中刮起了“躺平”风,很多年轻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

(一)“自我剥削”现状下对“自我异化”的主动选择

当代青年的内卷现象是主动选择后的异化、迷失和焦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为研究人的自我异化提供了理论基石。“商品拜物教与数字拜物教的合谋,乃是使得当下种种过度竞争现象得以浮现的根本原因”[5]。在马克思看来,工作和劳动造成人的“异化”,劳动产品之于劳动者,成为一个异己对象,人们仿若流水线上的工人,从不真正占有自身劳动产品。人们的自我异化由传统意义上的“被剥削”转变为“自我剥削”,成为一种主动选择。“985废物”“打工人”的自我调侃也进一步反映出当代青年人对自我欲望的一种无奈消解,然后继续等待和挣扎。其实就是借用他者的标签来影射自身的恐惧,遮盖内心的不甘,至于他们对于“废物”“打工人”的身份是否真正认同则似是而非或大谬不然。因此,自我异化的迷雾,驱动了当代青年对于“内卷”的主动选择和“被自愿”竞争。

(二)制度化内部竞争下“自我压榨”的劳而无功

我们也可以从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中来试图审视和分析当前社会的内卷现象。当两个联合犯事的犯罪嫌疑人分别被隔离审讯时,会出现两种情况,即坦白和抗拒,坦白意味着背叛和揭发自己的同伙,抗拒代表着与同伙两人均保持沉默来敷衍应对审讯者。如果两个人都坦白揭发彼此,则两人分别判刑8年;如果一方坦白一方沉默,则坦白的一方不判刑,另一方判刑10年;如果两人都不主动揭发对方,则会由于证据不足各判处1年。出于对个人利益最大化、对他人的信任缺乏等因素的考量,人们往往会选择主动揭发对方,分別判处8年,达到这场博弈的均衡。在囚徒困境之中的最优选择不言而喻,即两人共同合作保持沉默。而事实上,在制度的压力之下,人如同困境之囚,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配合”,很少有人会选择与体制对抗。这种每个人都从个人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所作的选择,却不是共同利益之下的最优选择。“内卷”也是如此,深处制度化内部竞争之中的人们疲于奔命,“自我压榨式”的竞争只会加速“内卷”,造成内耗。

(三)教育筛选机制作用下的教育“成本”和“代价”

从长期背景来看,传统文化中的科举制度、高考制度的优胜劣汰、中产阶级教育孩子的焦虑、独生子女的精细培养、竞争性的培训机构都一定程度上造成当前教育的“内卷化”现象。社会心态的焦虑、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加速了教育的“内卷化”,阻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影子教育”, 教育培训机构以满足学校的需求和个体的利益为目标。在择校、择优、培优的竞争态势下,课外培训机构数量激增。民办学校的“掐尖”办学,不择手段地吸收优秀教师和高分学生,加速了教育生态的恶化。家长们普遍把教育当作投资孩子的短期性盈利工具,视教育为孩子今后求职的敲门砖。在这种理念的直接作用下,教育的直接映射就成为“考一所名牌大学约等于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这种思想观念在家庭教育中仍得到大多数家长的认同。同时,择校竞争现象也愈演愈烈。如果说以前,为了上一所好的高中、考一所名牌大学引发了家长们的焦虑,那么现如今,这种择校的焦虑已经下沉至上一所好的小学、一所好的幼儿园,甚至是对一家好的早教机构的选择。北京大学郑也夫将这种全民教育焦虑称为“学历军备赛”。在教育的“剧场效应”下,一些人为了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不守规则而率先站起来,由于管理者们的疏忽大意,从而导致整个教育环境的恶化,这也是教育筛选功能发挥所带来的“成本”和“代价”。

(四)当代青年“自我”特征与“内卷化”的内在吻合

强烈的自我意识是新一代青年人的特征。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共享现实理论在一定意义上解释了“内卷”的流行语在青少年群體中广泛传播的机理。内卷所描述的社会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之中引发了共鸣,共同的心态使他们透过内卷这面镜子的投射,看到了身处其中的自己。他们共同经历、感受着彼此的经历和感受,于无形之中也助推了青年的“内卷化”现象。特别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运用,网络空间模糊了虚拟和现实的界限,促使“内卷”迅速从学术话语转向网络话语,继而在日常现实生活中流行开来。“反卷青年”“躺平青年”“佛系青年”从个体迅速拓展为群体,不仅有网络群体,也有现实群体。以“打工人”自居,更是体现出青年对当前社会生活状态的无奈、焦虑和向下流动的恐慌。面对内部的非理性竞争,“内卷化”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青年们抗争压力的心理缓释、自我安慰的心理代偿和自我认可的心理参照。

(五)意识形态领域“杂音杂色”干扰下的价值迷茫

“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是世俗化,物质生活占据着生活的中心。”[6]生存压力耗费了青年人的大量时间与精力,使他们无力反思信仰和现实的差距,无法以理性态度对待差距,这就会使青年人陷入理想信仰的迷茫之中。一方面,体现为西方新自由主义的诡辩。韩炳哲在《他者的消失》中这样描述:“人们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供人剥削,还幻想着是在自我实现。使生产率与效率达到最大化的不是对自由的压制,而是对自由的充分利用。这是新自由主义最为奸险的基本逻辑。”实践已经证明,新自由主义关于“经济人”的假设,关于“三化”的主张及“森林法则”的崇尚,实则是造成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另一方面,体现为精致利己主义者的伪装。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为精致利己主义者的传播和扩散提供滋生土壤,对我国青年道德建设和价值观培养带来挑战,使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的青年们极易出现价值观混淆和迷茫。对自然规律的违背,对现实逻辑的忽视,对少数人塑造出的所谓“美好生活”的追寻,导致精致利己主义者数量增加,对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人的复归:“日常反抗”之下的现实呼唤

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C斯科特在《弱者的武器》一书中提出“日常反抗”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互联网上流行的“躺平主义”“糊弄学”“摸鱼学”就是一种日常反抗的表现。我们要具有敏锐意识,透过上述现象,关注隐藏在其背后对人的解放的呼唤和诉求。

(一)融合为一:“内卷”还是“反卷”之争的理性回应

诚然,发展和进步需要竞争,但绝不是“内卷”下的非良性内部竞争。任何没有实质意义的竞争和消耗,我们把它称之为“内卷”。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竞争都是“内卷”。毋宁说,只要数字化的统治方式本身不被颠覆,“内卷”与“反内卷”终将达成合谋。“内卷”并不是简单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问题,而是对供给的方式和结构的现实考量。既不可偏颇地认为“内卷”就是一种无意义的内耗,也不能单一依靠“内卷”作为前进的动力。因此,关于“内卷”,其最终指向不是非此即彼的极端,而是理性的自我调和,其必然走向融合为一。面对“内卷化”的消极影响,不能不断地“向内求索”,而是要“向外延伸”。要打破这种封锁状态,实现更高层次、更高等级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二)良性竞争:鼓励和推动自由而良性的竞争环境

在社会层面,要注重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社会应该鼓励和推动自由的、良性的竞争环境,以调节“内卷”带来的社会焦虑,向外突破创新。“躺平”也可以看作是“反卷”青年们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网络宣泄,就地一躺,不闻不问,反对裹挟。但这也只是缓兵之计,“躺”完之后还是要面对活生生的现实。青少年不仅要向内寻求内心的平和,还要向外突破。“多面向生活,在生活的情境中思考问题,而不是在抽象逻辑中陷入概念内卷。”[7]要正确看待竞争,理性客观地评价生活环境,寻找内心的平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方向,变他人导向为内在导向,变工具人为自由个体。

(三)以人为本:回归“人是目的”的教育评价

良好的教育应该是学生的向导和明灯,帮助他们认清自我的定位,追寻生活的意义感,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从“鸡娃”到“内卷”,从“内卷”到“躺平”,教育评价的价值性被工具性所消解,功利化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遮蔽了人本身的发展。教育的焦虑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教育评价的问题。《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指出,要“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促进青年身心和谐发展”[8]。教育活动的主体是人,本质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评价也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同时还需涵盖品德发展、身心发展、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的、多维的、增值的评价。因此,新时代要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评价要破除功利化的 “五唯”评价,更多地关注青年的心理和行为的动向,多维度考察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自我诉求。家庭教育层面,家长们不能把生活和未来的希望压在孩子身上,也不能将个人的梦想强加给孩子,要给孩子以自由生长的空间,回归“人是目的”的价值本真。

结语

质言之,“內卷化”之下的非良性内部竞争造成社会资源的消耗和向下流动的焦虑,以“打工人”“躺平族”自居的当代青年,以“摸鱼”“糊弄”“划水”被动应付,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缓兵之计,并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不能真正消解他们的社会焦虑。从理想信念层面来看,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坚决抵制意识形态领域的杂色杂音,引导青年理性面对;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对于青年的人文关怀。从家校社协同育人层面来看,通过社会的引领,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提高媒介素养,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引导个体进行正确的人生规划,以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人的异化”到人本质的复归。

参考文献:

[1] 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9.

[2]GOLDENWEISER A. Loose ends of a theory on the individual pattern and involu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36∶99.

[3]郭继强.“内卷化”概念新理解[J].社会学研究,2007(3)∶194-208.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9.

[5]徐英瑾.数字拜物教:“内卷化”的本质[J].探索与争鸣,2021(3)∶57-65+178.

[6]刘建军,等.信仰的呼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仰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曹林.面向生活,避免评论的过度反思[J].青年记者,2021(7)∶112.

[8]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12)∶6-20.

【责任编辑:张晓妍】

猜你喜欢 躺平竞争教育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共产党员·下(2022年4期)2022-05-17躺平 花香自来中国慈善家(2022年1期)2022-02-22躺平,都能更好的起飞中学生博览(2021年18期)2021-09-23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20期)2021-07-15竞争的合适位置文萃报·周五版(2020年21期)2020-06-03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感谢竞争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17年5期)2017-06-14如何平衡友谊与学业竞争的关系?知识就是力量(2016年10期)2016-10-13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今日教育(2016年1期)2016-03-01

理论导刊2021年10期

理论导刊的其它文章习近平关于心怀“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鲜明特质和价值旨趣从分离到融合:新时代城乡关系的空间正义反思信访工作党内法规制度研究内涵、特征、功能:中国共产党执政监督文化论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百年经验启示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长效机制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