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流感知识最全汇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甲型流感病毒的典型特点是 收藏!流感知识最全汇总

收藏!流感知识最全汇总

2024-07-12 16: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自20世纪以来,甲型流感病毒已发生了5次大流行∶即1918年西班牙流感(H1N1)、1957年亚洲地区流感(H2N2)、1968年香港地区流感(H3N2)、1977年俄罗斯流感(H1N1)、2009年全球流感(新甲型H1N1)引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丙类法定传染病。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系RNA病毒,根据病毒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特性,分甲、乙、丙、丁四型。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I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病毒颗粒呈球形或丝状,内含单股RNA。流感病毒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三层∶核心层为病毒核衣壳;膜蛋白(即中层)有型特异性;包膜层(即外层)含有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nidinase,NA),均具有抗原性。根据甲型流感病毒HA和NA抗原结构及基因特性不同,分为18个H亚型(H1-18)和11个N亚100型(N1-11)。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如H5N1、H7N7等引起的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年来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全球蔓延,不断引起人类发病。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以往或目前的季节性流感病毒不同,该病毒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

二、流行病学

01

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病毒携带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约7天,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

成人和年龄较大的儿童患季节性流感(无并发症)期间,病毒在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住院的成人患者可以在发病后持续一周或更长的时间散播有感染性的病毒。

动物流感(H5N1)与人类流感关系密切,病死禽是多数人禽流感病例的传染源。

02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密闭场所气溶胶】

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污染病毒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共有毛巾、餐具等可以引起间接传播。病人潜伏期末就具有传染性,病初的2-3天传染性最强。当体温恢复正常后就很少排毒,传染他人的几率就非常低。

流感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在特定场所,如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相对于成年人更易罹患流感。

03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流感病毒常发生变异,例如甲型流感病毒每隔2-3年就会有重要的抗原变异株出现.感染率最高的通常是青少年。老年人由于经历多种流感亚型病毒的多次攻击,可能存在不同亚型间交叉免疫,感染率相对较低。人对流感病毒的易感性与年龄、职业、性别没有关系,当人的抵抗力低下,如受凉、疲劳时,容易被传染。流感病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多。

易感人群主要有三类人:

流感病毒的发病速度快且流行广泛,一般在下列人群中,易感几率较高:

易发生流感并发症的人群: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敬老院或其他慢性病疗养机构的居住者;患慢性肺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成人和儿童;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慢性肾炎或其他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和HIV感染者;经常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儿童和青少年;孕、产妇等。

易感染流感或易使流感流行的人群:幼儿园和大、中、小学学生,特别是面临升学考试的学生;教师;部队军人;出租车司机、民航、铁路工作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在写字楼或其他空气流通较差、人口密度较大场所的工作人员。

易将流感传播的人群:医生、护士和其他医务工作者;敬老院工作者;高危人群的家庭成员。

04

流行特征

易发生流行和大流行是流感的主要流行特征。流感的流行病学主要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扩散,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反复流行和大流行。变种变异多引起小流行,亚型变异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流感分为散发、局部暴发、流行和大流行。世界性大流行是由于甲型病毒变异导致出现新亚型病毒株,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

流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而南方地区全年流行,高峰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一般流行3~4周后会自然停止,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感染率最高的为青少年,高危人群为年迈体弱或带有慢性疾病患者。每次流感流行后在人群中总要造成不同程度的超额死亡。

05

流行病学参数

1.潜伏期:指感染者从暴露感染到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的间隔时间。研究显示,流感病毒常见潜伏期为1 ~ 4 天,平均为 2 天,其中甲型流感中位潜伏期为1.4天(95%CI:1.3 ~ 1.5),乙型流感病毒中位潜伏期仅为0.6天(95%CI:0.5 ~0.6)。流感感染者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均具有传染性。

2.排毒期:是指感染者首次排出病毒核酸到末次排出病毒核酸的间隔。感染者在临床症状出现前1 ~ 2天即可排出病毒,排毒量在发病后 12 ~ 24 小时内显著增加,发病后1天内达到高峰。成人和较大年龄儿童一般持续排毒3 ~ 8 天(平均 5 天)。住院成人患者可在发病后持续1周或更长的时间排毒,排毒量也更大。低龄儿童发病时的排毒量与成人相同,但排毒量下降更慢,排毒时间相对更长。与成人相比,婴幼儿病例中,排毒时间延长很常见(约1 ~ 3 周)。老人和 HIV 感染者等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人群的病毒清除能力更差, 排毒时间更长。

3.代间距:是指原发病例的发病日期与其传染导致的续发病例发病日期的时间间隔。一篇关于呼吸道传染病代间距的文献综述提示,感染A(H1N1)pdm09 亚型流感病毒患者间的代间距范围为1.9 ~ 4.5天,感染 A(H3N2)亚型流感病毒患者间的代间距范围为 3.1 ~3.5 天,乙型流感病毒患者间的代间距为 3.4 ~ 4.9 天。

4.续发率:是指在某一个特定群体(如家庭、集体宿舍、学校、密切接触者人群)中第一个病例发生后,在该病的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因受其感染而发病的续发病例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流感的续发率在不同场所、不同人群和不同流行年度差异较大。一项基于27篇原始研究的系统综述发现A(H1N1) pdm09 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家庭续发率在3% ~ 38%之间。英格兰一项在连续两个流行季评估流感续发率的研究综合发现在乙型流感病毒为优势株的 2012-13 季节,流感的家庭续发率为 30.5%,在甲型流感为优势株的2013-14 季节,流感的家庭续发率为 25.7%。

5.基本再生数(R0)表示一个传染源进入到易感人群中,在未加干预的情况下,平均可感染的二代病例个数,是描述疾病传播能力的指标之一。据一项系统综述估计,季节性流感病毒的基本再生数的中位数为 1.3(IQR:1.2 ~1.4)。我国一项研究显示,从2010-2019 年间我国季节性流感的基本再生数范围在 0.98 ~ 1.47 之间变动,均值为 1.21。

三、临床诊疗

01

流感样病例

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出现发热的时间应在本次急性发热病程内,体温认定包括患者自测体温和医疗机构检测体温。

02

临床诊断病例

1.流行病学史

在流行季节(我国北方的冬春季,南方的冬春季和夏季),一个单位或地区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或医院门诊、急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明显增加。

2.临床表现

急起高热(腋下体温≥38℃),畏寒、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可并发鼻窦炎、中耳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重症患者会因呼吸循环死亡。

有典型的全身中毒等症状,流感患者有典型的全身中毒症状,多表现为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同时,临床上多有鼻塞、流涕、喷嚏、咽痛、流泪、咳嗽等症状与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极为相似。

流感患者的典型症状可持续1周左右,但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有较大差异,可分为单纯型、肺炎型、中毒型和胃肠型。

单纯型最为常见,即出现上述的流感一般症状肺炎型多发于老年、小儿、慢性心肺疾病及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发病初期的病状与单纯型流感相似,1-2日内病情加重,有持续高热、咳嗽、咯血痰、胸痛、气促等症状中毒型多表现为高热不退,并伴有脑炎或脑膜炎样表现,儿童可发生抽搐,少数患者会出现循环功能障碍、血压下降或休克。

胃肠型患者除一般症状外,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极为明显。

另外,流感还可引起继发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鼻窦炎或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继发性细菌性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继发性细菌性肺炎等。

流感虽然危害严重,但如无并发症大部分于4周左右好转,这是由于流感病毒有自限性的缘故。

流感的症状是临床常规诊断和治疗的主要依据,但由于缺乏特异性,易与普通感冒和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相混淆。流感确诊有赖于实验室诊断,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培养、抗原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03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加,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下降。

(2)胸部影像学检查∶重症患者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单侧或双侧肺实质性病变,少数可伴有胸腔积液等。

(3)出现上述流感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证据或流感快速抗原检测阳性,且排除其他引起流感样症状的疾病。

04

确诊病例

有上述流感临床表现,具有以下一种或以上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

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流感病毒分离培养阳性。

3.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流感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四、病例发现与报告

01

疫情发现

1.各级医疗机构对前来就诊的流感样症状的病例进行登记,发现在同一学校、托幼机构、其他集体单位或某社区,短时间内出现异常增多的流感样病例要报告,若有条件可采集患者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2.在流感流行季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开展主动监测,以早期发现暴发疫情。

02

疫情报告

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和疫情暴发单位发现流感样的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及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五、调查与处置

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应组织人员尽快到达现场开展调查。核实和确定暴发或流行;采集患者标本进行病原等检测,以核实诊断;同时实施相应控制措施;及时上报调查报告。

01

暴发疫情的调查

1.流行病学调查

(1)核实诊断∶对流感样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同时采集发病3天内,未服用过抗病毒药物病例的咽拭子、鼻拭子,必要时可采集血清标本进行现场快速检测与实验室检测,以帮助核实诊断。

(2)建立病例定义,核实疫情∶根据疫情概况,结合诊断标准,限定发病时段、地点和人群,建立病例定义。根据确定的病例定义,在可能波及范围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内容、临床资料和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核实疫情,确定疫情是否暴劣。

(3)相关流行因素调查与分析∶整理患者个案调查表的信息,暴发点的人口资料、近期有无类似病例发生、患者单位、居住环境、通风状况、事件发生前一周及发生后单位内外集体活动等资料,分析病例的三间分布和流行因素。

(4)建立假设并验证∶根据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病例"三间分布"的特征,形成暴发疫情原因的初步假设,并通过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研究分析加以验证。同时实施相关控制措施。

(5)疫情追踪与报告∶暴发疫情单位建立日报制度,疫情处理期间每天汇总上报新发病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发病单位上报的新发病例进行调查核实,及时掌握和评估疫情趋势,为调整控制处理措施提供依据。疫情的追踪应该至少持续到最后一个病例出现后1 周。

2.样品采集

对于达到报告标准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须采集暴发疫情病例样本。

(1)采样种类∶采集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鼻拭子或鼻咽拭子,必要时,可同时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样本。

(2)采样要求∶应采集发病3 天内的呼吸道标本,优先采集新发病例的呼吸道标本;根据病例分布特征,均衡选择采样对象,避免集中在同一部门或班级、宿舍。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标本尽量全部采集。若符合流感样病例诊断标准的标本较少,为明确疫情性质,可适当扩大采样范围,采集体温为 37.5℃ 以上伴咳嗽、头痛或肌肉酸痛等症状的新发病例。每起暴发应采集至少10 份的呼吸道标本(如果现症病例不足 10 例,应全部采样)。不能明确病原学诊断的疫情,可酌情增加采样批次和采样数量。

1)急性期血清采集对象;发病后7天内的流感样病例。

2)恢复期血清采集对象∶发病后2~4 周的流感样病例。

(3)样本的保存和运送;标本采集人员填写"流感样病例标本原始登记送检表",随标本一同运送。标本采集后应在2~8℃的条件下,48小时内运送至对应的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如未能 48小时内送至实验室,应置-70℃或以下保存,并保证采集的标本1周内送到对应的网络实验室。标本应避免反复冻融。

02

暴发疫情的处置

1.针对传染源的控制措施

(1)病例诊断和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诊疗中发现流感样患者,及时采集患者标本检查诊断,并向所在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病例隔离与治疗∶患者居家隔离,在发病48小时内尽早开始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保持房间通风。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重症肺炎等并发症应入院治疗。

(3)实行每天晨检制度;学校、托幼机构应由专人负责每天展检,询问学生的健康状况,发现有不适症状者应及时就医并回家休息;同时上报新发病例。患者尽量避免或减少与家庭成员、同学和老师等接触。

2.针对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

在流行期间停止学校或单位内的一切集体性活动,停止使用共用教室和场所,并做好消毒处理等工作。

(1)消毒∶对教室和重点场所、公用物品进行消毒处理,可进行物体表面消毒和空气消毒。

(2)通风换气∶发生疫情的单位在自然通风不良的地方增加机械通风设备,或停用空调设备,确要使用的中央空调和分体空调,应先清洗空气滤网和管道后再使用,并保证足够的通风量。学校等公共场所应在课间等时间开窗通风换气,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3)停止集体活动,根据疫情规模,必要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停工、停业、停课等紧急措施,控制疫情的进一步扩散蔓延。

3.对易感人群的控制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重点为保持个人卫生教育公众用纸巾掩着口鼻打喷嚏、咳嗽,用过的纸巾妥善处理勿乱扔在打喷嚏、咳嗽和擦鼻子后要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患者看护患者时戴口罩注意合理饮食、锻炼和休息;尽量不去公共场所等,有病及时就医并居家休息。

(2)药物预防∶在暴发初期,对高危人群、可能已被感染(如密切接触患者)者,应及时(48小时内)服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只能作为没有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能力的高合并症风险人群的紧急临时预防措施。应选择对流行毒株敏感的抗病毒药物作为预防药物,疗程应由医师决定。此外,中药(方剂或合剂)也可用于预防。

(3)流感疫苗应急接种∶接种流感疫苗一般仅能降低发病率,但不能控制流行。主要是人群对流感自然免疫(显性或隐性)形成,而且存在暴发毒株与疫苗株是否匹配的问题。目前在我国使用的流感疫苗有3 种∶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每种疫苗均含有甲1亚型、甲3亚型和乙型三种流感病毒抗原组分。应急接种的主要对象为老年体弱、幼儿、医务人员等高危人群。

(4)个人防护∶临床医生与公共卫生人员接触患者和疫点调查处置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应戴口罩、帽子,穿防护衣、鞋套等,可服用奥司他韦等流感预防药物。

4. 其他措施

流感样病例暴发期间,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婴幼儿等高危人群要减少或避免参加集体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可减少或停止学校和单位的集体活动,尽可能减少和避免与发病学生、员工接触,避免全体或较多人员集会。必要情况下可根据专家建议采取停课、放假等措施。

原则上,停课的范围应根据疫情波及的范围和发展趋势,由小到大,如由班级到年级,由年级到全校,由一个学校到多所学校等。停复课标准建议如下∶

(1)班级停课∶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经评估疫情存在进一步扩散可能,该班可实施停课,并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停课期限一般为4天(潜伏期多为2-4天,因此停课4天)。

1)该班级当天新发现流感样病例达5例及以上。

2)该班级出现流感样病例达30%及以上。

3)一周内发生2例及以上实验室确诊流感住院或死亡病例(不包括门诊留观病例)。

复课标准∶停课期限届满可复课。仍有流感样症状的学生,需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样症状消失48小时后,或根据医生建议方可恢复上课。

(2)年级/学校停课∶疫情如持续发展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时,教育部门应组织对疫情风险进行评估,可逐级实施停课措施。停课期限一般为4天。停课期限届满后,经评估来确定是否复课。

5.疫情评估与总结

发生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时,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根据疫情形势,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评估,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时,应按相关预案及时启动相应应急响应机制。连续1周无颤发病例,可判定为暴发疫情结束,结束后1周内,负责疫情处置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疫情处置情况进行总结,内容包括疫情报告的及时性、信息完整性、处置的规范性等方面。

六、预防

01

流感监测

开展流感监测是预防控制流感的关键措施,也是早期预测预警流感疫情的重要基础. 我国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多年在全国开展流感监测,技术指导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中心负责。尤其2009年甲型HIN1流感大流行,在全国扩大国家级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医院和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全所开展流感监测。

1.流行病学监测

(1)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医院在发热、门急诊等设置监测诊室,医务人员按照流感样病例的定义,每天按科室登记各年龄组的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由哨点医院主管科室每日收集汇总,于每周一将本院各监测诊室数据录入到"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可分析流感活动状况。

(2)暴发疫情监测∶发现在同一学校、托幼机构、其他集体单位或某社区,短时间出现异常增多的流感样病例,应及时报告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采样检测,以核实疫情。同时立即进行突发疫情上报,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2. 实验室病原监测

哨点医院每周采集 10~40份流感样病例标本,样本采集后应当在4℃条件下,于24 小时内运送至网络实验室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及鉴定、病毒抗原和基因特性分析以及耐药性监测,以及时发现流感病毒的变异。

3.血清学监测

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选择不同人群,在流感流行前后采集血标本检测流感病毒不同亚型的抗体水平。对分析流感的流行趋势积累科学依据。

02

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教育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专栏、报刊、宣传画、讲座等多种形式,在学校、工地、社区等组织开展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宣传要点为∶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

2.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避免飞沫传播。

3.经常彻底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4.流行期间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

03

接种流感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流感的手段。疫苗需每年进行接种方能获有效保护.疫苗毒株的更换由 WHO根据全球监测结果来决定。

优先接种人群如下∶

1.患流感后发生并发症风险较高的人群

(1)6~23月龄婴幼儿。

(2)≥60岁老人。

(3)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单纯高血压除外)、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功能障碍、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

(4)患有免疫抑制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和儿童。

(5)长期居住疗养院等慢性疾病护理机构者。

2.有较大机会将流感病毒传播给高危人群的人员

(1)医务人员。

(2)敬老院、疗养院等慢性疾病护理机构工作人员。

(3)患流感后并发症风险较高人群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

3.禁忌者

(1)对卵蛋白或任何疫苗过敏者。

(2)中、重度急性发热者。

(3)曾患吉兰-巴雷综合征者。

(4)医师认为其他不能接种流感疫苗者。

4.接种方法和时机

(1)6月龄~8岁儿童;首次接种流感疫苗的6月龄~8岁儿童应接种两剂次,间隔≥4周;上年度或以前接种过一剂或以上流感疫苗的儿童,则建议接种一剂。

(2)9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仅需接种1剂。

(3)通常接种流感疫苗2~4周后,可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6~8月后抗体滴度开始衰减。我国各地每年流感活动高峰出现的时间和持续时间不同,为保证受种者在流感高发季节前获得免疫保护,建议各地在疫苗可及后尽快安排接种工作,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种;对10月底前未接种的对象,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提供免疫服务。同一流感流行季节,已按照接种程序完成全程接种的人员,无需重复接种。

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流感疫苗,建议只要本年度的流感疫苗开始供应,可尽早接种。

04

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只能作为没有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能力的高合并症风险人群的紧急临时预防措施。应选择对流行毒株敏感的抗病毒药物作为预防药物,疗程应由医师决定。与流感患者有明确接触者也可用中药预防。

原标题:《收藏!流感知识最全汇总》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