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内复习】初中课内古文复习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作方法 【初中@课内复习】初中课内古文复习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初中@课内复习】初中课内古文复习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24-07-05 20: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时代)的思想家(人名)。(2分)1.战国;孟子/孟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在内心(感到)困扰,在思虑时遇阻,然后才能振作/有所作为。(关键词:于、衡、作)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D (应是更多从“生于忧患”的角度。)

A.本文前两段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多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对上文的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本文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更多是从“死于安乐”的角度展开的。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这是一部(学派)经典。(2分)1.《孟子》;儒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这样以后才懂得在忧虑祸患中(人或国家)能生存发展,而在安逸享乐中(人或国家)会走向灭亡(的道理)。(关键词:然后、知、于)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3.C(错在“由国家推及个人”,应是“由个人推及国家”)

A.第一段列举了历史上六个历经磨难而成就大业的贤君名臣,这是事实论据。

B.第二段是事理的剖析,强调经受磨难是身负重任者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C.第三段由国家推及个人,指出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D.这是篇议论性的文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⑶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⑷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本文选自《》,我们还学过的课文《》也选自此作品。(2分)⒐孟子/王顾左右而言他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0.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11.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11.C

A.第⑴⑵段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B.第⑵段“空乏其身”意指“受到贫穷之苦”。

C.第⑶段从反面论证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 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2.作品:选自《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选自其中的课文还有《天时不如地利》、《王顾左右而言他》、《孔孟论学》(最后两则)。

课文分析

1.主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内容结构:

①第一部分(第1—2段):例证法。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②第二部分(第3段):正反对比论证。人→国,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③第三部分(第4段):结论。

3.写作特色:

①排比的修辞手法(第1、2段)。②举例论证(第1段)和对比论证(第3段)。③从小到大的写作方法(第3段,人→国)。

三、习题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孟子是__________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有“”之称。(2分)1.战国;亚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关键词:所以、动、忍、曾、益、其)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B(错在第三自然段是从正反两面进行论证的)

A.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主要采用例证法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B.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从正面论证了经受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结论对于个人成才与国家大治都适用。

D.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和“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表达的意思相近。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时代)的思想家(人名)。(2分)1.战国;孟子/孟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在内心(感到)困扰,在思虑时遇阻,然后才能振作/有所作为。(关键词:于、衡、作)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D (应是更多从“生于忧患”的角度。)

A.本文前两段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多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对上文的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本文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更多是从“死于安乐”的角度展开的。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这是一部(学派)经典。(2分)1.《孟子》;儒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这样以后才懂得在忧虑祸患中(人或国家)能生存发展,而在安逸享乐中(人或国家)会走向灭亡(的道理)。(关键词:然后、知、于)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3.C(错在“由国家推及个人”,应是“由个人推及国家”)

A.第一段列举了历史上六个历经磨难而成就大业的贤君名臣,这是事实论据。

B.第二段是事理的剖析,强调经受磨难是身负重任者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C.第三段由国家推及个人,指出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D.这是篇议论性的文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⑶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⑷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本文选自《》,我们还学过的课文《》也选自此作品。(2分)⒐孟子/王顾左右而言他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0.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11.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11.C

A.第⑴⑵段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

B.第⑵段“空乏其身”意指“受到贫穷之苦”。

C.第⑶段从反面论证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