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见证:永靖县境内的明长城、烽火台遗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甘肃烽火台遗址介绍 历史的见证:永靖县境内的明长城、烽火台遗址

历史的见证:永靖县境内的明长城、烽火台遗址

2024-07-09 19: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北方防御,修造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永靖的秦长城遗址从永靖县盐锅峡南口开始,沿黄河南岸下至八盘峡口,经上铨、下铨、上车、下车、扶河、小茨沟村,长约12公里,断断续续,残缺不齐,保存较好的底宽四、五米,残高六、七米。

网络资料说:1983年曾在长城内出土排水陶管数节,为这段断代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这段长城不但依赖坚固的城墙,还凭借波涛汹涌的黄河作为天然护城河,险固无比。甘肃省文物工作队曾考察过此段长城遗迹,定为秦始皇时修筑(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

但是,我在这个地方看到的标志碑上标注的是明长城遗址,后面看到的标志碑上标注的无论是古长城还是烽火台都是明代遗迹。回来后,查找资料,也认为是明代遗址。网络资料和各种版本、认为是秦长城遗址的说法值得怀疑。

资料:甘肃境内古长城总长度约4400多公里,有秦、汉、明三代长城以及晋、宋、西夏和元代的城障,而且秦、汉、明三代“万里长城”的西部终点均在甘肃。据专家考证,三代长城均在兰州境内尚存。据了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的南下抢掠,秦始皇在我国北方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修筑了一条西起古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今辽阳西北)的长城。据地方史志记载,秦长城是经过兰州的。唐朝杜佑《通典》记载,“五泉县(即今兰州)有古苑川及古长城”。《皋兰县志》记载,长城由“秦蒙恬所筑,(明)万历元年补修。”永靖县境内的长城应该是兰州长城的一部分。

资料:甘肃明长城属明代“九边重镇”之固原镇一部和甘肃镇,起自嘉峪关,由西北向东南延伸,经肃州、金塔、高台、临泽、甘州、山丹、永昌、民勤、凉州、古浪、天祝、永登、景泰、兰州(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皋兰、榆中、靖远、平川、永靖和环县等24个县(市、区),全长1738.3千米,在全国明长城沿线10个省区中最长,占全国明长城总长度(8851.8千米)的五分之一。甘肃明长城是以墙体为主,以烽燧(线)和壕堑等形式为辅的综合性军事防御体系。除因河或凭山为险、挖壕阻隔外,主要以黄土夯筑。

在盐锅峡镇小茨沟、上车村,看到这些遗迹虽然得到了保护,但是毁坏还是非常严重,如此简陋的保护措施,怎么能挡得住人类疯狂的建设和自然环境无情的毁坏呢?幸好,近年来,永靖县政府部门加大了保护力度,让我们还能看见这些传说中“险固无比、雄伟的长城”的断壁残垣。在这些长城遗迹南面山峦的最高峰,雄踞着2座烽火台:下铨烽火台和小茨沟烽火台,和焦家烽火台遥遥相望,俯瞰黄河、湟水河交汇的龙汇川。从地理位置上看,小茨沟烽火台遥望的应该是兰州红古区的烽火台,焦家烽火台遥望的是福川墩疙瘩1号、2号烽火台。但与书本、网络上的资料差别较大。

在永靖县境内,保存比较完整的是烽火台遗址,现在仍然保持着"烽火万里相望"之势,也许是因为偏远吧。

烽火台,又称狼烟台。据史料记载,烽火狼烟是古代边防队报警的信号。古代边疆戎兵为及时传递外敌入侵的消息,每隔一定距离即在地形较高处修筑一个烽火台,平时备足柴薪,发现敌人入侵,一台点燃起烽火,邻台见后立即举火,警讯很快传告全线戎兵,做好御敌准备。据《河州志》和考古专家论证,永靖境内的烽火台,最早的建于秦、汉,最迟的建于明代,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就在县境修筑烽火台21处。至清顺治年间,紧要墩台多以唐丁把守,其余尽废。

据记载;“永靖县境内有历代所筑烽火台23处。沿三条线路分布:一、从河州古城北崔家坡始,沿丝绸古道,延伸到青海,形成一条战略防线。这条线上计有张河西墩、尕撒拉墩、冯家坷坨墩、东海墩、焦家庄墩、王台墩、小岭墩、川城墩等8处。二、从坷坨墩向北随黄河而下至湟水汇入黄河的焦家,这条线上计有关山墩、孔寺墩、毛茨台墩、朱家台墩、方台墩、焦家墩、黄河南小寺沟山头墩共7处。三、从小寺沟隔河相对至青海塌城墩,这条线计有二房墩、树湾墩、康家岭墩、后坪墩、祁家山墩、格之古墩、马东山墩、大山平墩共8处。据《河州志》和考古专家论证,永靖县境内的烽火台,最早的建于秦、汉,最迟的建于明代。每座烽火台均有五名军士驻守。至清顺治年间,紧要墩台多以唐丁把守,其余尽废。”

在行走拍摄中,发现烽火台数量、布局和走向及标志碑记载与网络资料描述有所出入。

位于刘家峡水库北岸向阳码头西侧的冯家坷坨烽火台,是永靖县河谷地区烽火台中最雄伟、最高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冯家坷坨烽火台四周有梯形长城。长38.5米,宽25.5米,高8.5米、厚2.7米,城墙中央筑有墩台,为圆锥体。墩台长10米,宽8.5米,残高17米。台顶呈圆形,直径5米。城台全为黄土所筑,夯层20厘米。可推断其为明代以前建筑。

有些烽火台的周边,是农民的耕地,他们在耕作时也尽量没有毁坏烽火台遗址,这大概和政府的宣传教育和淳朴的民风分不开吧。

但是,大部分的烽火台边都修建了移动公司的信号塔和电线塔,有的甚至把电线杆栽到了烽火台上,这实在有些不应该了。比尔·盖茨曾说过烽火台就是中国古代的信息高速公路,现在移动公司的信号塔修在烽火台上,这难道是一种巧合吗?

资料:烽火台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传递军事信息的设施。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烽火台的使用有较为完备的规则。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行摄中,跋山涉水的劳累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每每看见那伫立在遥远山巅萋萋荒草间的烽燧时,劳累便化作了激情。眺望那些历尽岁月沧桑在风中在空旷而寂寞的山头黯然屹立的烽燧,遥想当年那些驻守边关的将士,怀古的幽情聚在心头又随风而逝。

我们看到,这些遗址正面临表面风化、风雨侵蚀、裂隙、坍塌、人为破坏等等因素的影响,在日益萎缩,它们还能存在多久呢?

(部分文字资料来自网络,感谢吴国琚先生等原作者)

图文:侯奇志

编辑:孔令萍 苗玉娟

永靖广播电视台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