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开展盐碱地及退化耕地治理取得实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甘州区面积 张掖市开展盐碱地及退化耕地治理取得实效

张掖市开展盐碱地及退化耕地治理取得实效

2024-01-20 13: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张掖市开展盐碱地及退化耕地治理取得实效

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的核心区和黑河流域主要径流形成区。境内水土光热资源丰富,耕种条件优越,灌溉农业发达。然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人口增加和城镇化加快发展,对粮食的刚性需求增加,引致农作物播种面积迅速增加,土地开发和耕地利用强度明显增强。在水资源匮乏现实制约并伴随着地表水来水量逐年减少,农业灌溉使用地下水大幅增加,加之粮食紧平衡带来化肥的刚性需求而导致大量滥施肥等因素影响,次生盐碱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经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多次调查核实,全市6县(区)现有盐碱耕地面积达到104.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4.70%,比第二次土壤普查的28.12万亩增长了272.33%。从分布区域看,甘州区面积最大,为25.6万亩,占全市盐碱耕地总面积的24.45%;高台县次之,为25.1万亩,占全市盐碱耕地总面积的23.97%;临泽县和民乐县均为22.3万亩,分别占全市盐碱耕地总面积的21.30%;肃南县为6.4万亩,占全市盐碱耕地总面积的6.11%;山丹县为3万亩,占全市盐碱耕地总面积的2.87%。从盐碱程度看,轻度盐碱耕地面积58.1万亩,中度盐碱耕地面积41.6万亩,重度盐碱耕地面积为5万亩,分别占盐碱耕地面积的55.49%、39.73%和4.78%。轻度和中度盐碱耕地在6县区均有分布;重度盐碱耕地主要分布在甘州区和高台县,肃南县和山丹县有零星分布。

土壤盐碱化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在长期的盐碱地改良治理探索中,我市形成了挖沟排阴、灌溉洗盐、平整土地、客土等工程改良措施,对改良盐碱化土壤,促进粮食增产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投资较大、费工费力、后期维护成本较高,并且造成了水资源严重浪费,对下游地区容易造成次生盐碱化。近年来,为了有效遏制次生盐碱化引起的耕地退化问题,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主动作为,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探索有效治理措施,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和方法,并扩大治理改良实践,有力促进了盐碱耕地修复和产能提升,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市县农业农村部门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投资项目,开展盐碱耕地治理试点工作。分类治理,综合施策,探索了以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改良剂、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种植耐盐碱作物等农艺、化学、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试验示范改良轻度、中度盐碱耕地11万亩,减轻了当季盐碱对作物的危害,取得了亩增产粮食20%的显著效果。在轻度盐碱耕地上综合采取“有机肥料+土壤改良剂+秸秆还田+垄膜沟灌+高效农田节水+深松耕技术”,连续改良3年,使土壤含盐量下降至0.1%以下,实现耕地土壤基本无盐碱化危害目标;在中度盐碱耕地上综合采取“冬泡地+有机肥料+土壤改良剂+种植绿肥+膜下滴灌技术+种植耐盐碱作物+深松耕技术”,连续改良3年,使土壤含盐量下降至0.3%以下,达到轻度水平,抑制盐害发生,做到“有盐无害”;在重度盐碱耕地上重点采取“冬泡地+开挖排碱沟+铺沙压碱+有机肥+土壤改良剂+深松耕”,连续改良3年,使土壤含盐量下降至0.6%以下,达到中度水平。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紧紧抓住“测土、配方、配肥、供应、施肥指导”五个核心环节,落实“土壤测试、配方设计、田间试验、配方校正、配方加工、示范推广、宣传培训、效果评价、技术创新”等九项重点内容,围绕增产、经济、环保施肥,先后完成入户调查1.2万户(次)、采集土壤样品1.8万多份、开展化验12.5万项(次)、研制各类农作物专用配方肥上百种。建立村级配方专用肥供应网点130个及66个“一屏一机”配方肥示范门店,形成了县、乡、村三级配方肥供应服务网络。特别是近年来,积极落实“化肥零增长行动”,重点落实“精”(推进精准施肥)、“调”(调整施肥结构)、“改”(改进施肥方式)、替“(替代化学肥料)、“控”(控制面源污染)等重大技术措施,并通过“政府推动、宣传发动、大户带动、整村推进、样板辐射”等一系列措施,强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村入户、重点技术措施入户落地。年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338万亩以上,其中2018年完成356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437万亩的81.5%。全市农作物施用化肥30.37万吨,较2017年增加0.13万吨,增幅0.38%,肥料利用率达到38.6%。年节约化肥3万吨以上,节约投入1.5亿多元,年增加粮食产量7万多吨,实现节本增效3.2亿多元。科学施肥技术的推广有力遏制了盲目施肥和滥施肥问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化肥对土壤造成次生盐渍化的问题。(来源:张掖市耕地质量建设管理站/文字:付忠卫/校对:毛涛/编辑:王学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