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珠海容闳怎么读 赵雪峰

赵雪峰

2024-07-11 17: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一个从美国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容闳

转过广场,是一个人来人往、车马喧嚣、商铺密布的胡同。我打开电脑,速补一下关于容闳及他的故居的知识。容闳除了组织清国幼童到美国留学,还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在美国完成学业的留学生,他积极参加清末的“西学东渐”尝试,还是师夷自强的“洋务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更是“戊戌变法”和孙中山推翻满清革命的积极支持者。并且,容闳的故居就在这南屏村。

据史料记载,这容闳的故乡南屏村,原名“沙尾”,“海水冲击的沙滩的末端”之意。始建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到清朝嘉庆七年(1802),临近沙尾村的一个叫沙尾咀的村子里,村民以天地会为名聚众叛乱,官兵要前去围剿,可不知道沙尾咀村在何处,误将沙尾当作了沙尾咀。于是,省府派了一名姓曹的官员做督军,命令左翼镇总兵黄标,香山知县许乃来,带领官兵乘船经今天的江门市新会镇直奔沙尾而来,要将沙尾一铲而光。

沙尾村的村民听到官兵要来围剿的消息,人心惶惶,好些人深夜携家带眷出逃。当时沙尾村属香山县治地,知县许乃来深知自己管辖的沙尾村民一向安分守己,没听说有异心要造反啊!这许乃来知县多了一些思考,为了避免滥杀无辜,当官兵战船在接近沙尾村的地方停泊后,他决定亲自去沙尾村调查一番。进了村子,找到几个老者询问情况,弄明白了沙尾村沙尾咀村不是一回事,发现沙尾咀原来在斗门。于是,许乃来贴出告示安抚村民,村民看过告示都安下心来。

许乃来回到战船上,向督军总兵黄标汇报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官兵撤离。为了避免沙尾与沙尾咀相混淆,事后,黄标提出将沙尾改名,得到村民们的拥护和赞许。众人商议沙尾村的形状似竹篮,又似花瓶,许乃来便各取一字,把沙尾改为“篮瓶”。黄标认为篮瓶二字繁杂难写,又将“篮瓶”改为“南屏”,以示南方屏障的意思。于是,清嘉庆八年(1803)沙尾改名为“南屏”,一直沿用至今。

容闳在这里长到十几岁,留学归国后又回到家乡活动,这里定会有他留下过的足迹和故事。稍事休息,我便迫不急待地出门找寻这些。

容闳故居一角

先从寻找容闳故居开始,打听几位长者,问“容闳的故居在哪里?”他们或曰“不知”或说着我听不懂的粤语。资料说,容闳故居位于“南屏村西大街三巷一号”,于是我改问西大街在哪里?有一长者用手指点着告诉我:“你站的宾馆门口就是东大街,再往前走就是西大街。”这是大街?弯弯曲曲的,勉强能并行两辆小车,充其量也就算个胡同了!我虽心生疑惑,但并未怀疑长者。顺着他指的方向,边走边看:胡同一点点向前延伸着,两侧的现代建筑和清代岭南的老建筑相互交杂着,间或是挂着各式牌匾商铺。一面面湿露露的老砖墙上,铺生着墨绿的苔藓,高高低低的房顶黛瓦间隙中,稀稀落落地生长着橛类植物和矮小的灌木。这老墙老房子老街道,到处蕴含着久远年代的气息。

越往前走,胡同越窄,到西大街三巷,只能两人并行了。

容闳故居

一个南北向的小胡同,一面渍迹斑驳的老墙,一块不大的标识牌,一扇紧锁着的小门,容闳故居到了。站在这窄窄的胡同里,我又心生疑惑了!难道容闳故居只剩下这些了吗?我在老墙边来回走着,细细地察看,老墙旁边有个凹处,似乎有人攀上的痕迹。于是,我也做了一次“墙上君子”,上得墙来,目之所见,原来,容闳的故居隐藏这墙里面。据资料记载,容闳故居大门向东,泥地夯土墙,建于清代中期。据容闳的曾孙容梓灿回忆,故居原由两前廊、天井、大厅、东西边两长屋、后斗(厨房)七个部分组成,东西宽约10米,南北长约20米,面积约200平方米。

从容闳1828年出生算起,这老房子已经有一百八十多年了,虽有些破旧,但一眼水井、几棵老树、门框上半幅对联、一张老式木桌、一架上二楼的木梯……大部分还都原样保存着。大概是当地政府要对这故居进行修缮,在一间屋子的展板上有一张简略的修缮设计规划图。

故居里静静的,能听到我一个人踩到落叶的声音,我小心地“参观”着,在心里默默地请求容闳先生原谅我的冒失和无礼,因为我实在不想错过和瞻仰他的故居的机会。

史料记载,容闳留学回来后,因为招收留美学生回到过家乡,鉴于他是村子里最有出息的人,村人请他给他家的祖屋所在的巷子起个名字,于是,他为巷子起名辅仁巷,意为这是“培养仁德”之地。后来,政府统一规划,把这个有些文化韵味的名字改为西大街三巷。本来,破损的老屋需要修葺,但容闳却把手里有限的一点钱拿出来做了大事。

为了储备更多的留美幼童,容闳在南屏老家倡议建立留美预备学校。1871年,他召集乡贤,并把准备修老屋的五百两白银捐出来,建立“甄贤社学”,旨在甄拔贤能,哺育人才。1906年,“甄贤社学”更名为“甄贤学校”,容闳为名誉校长。

容闳创办的甄贤学校

巧的是,我住的旅馆对面就是甄贤学校,这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近这所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学校。出容闳故居,顺着西大街一直走进入东大街,走不到三百步就到了学校。学校位于大街的南侧,一个铁大门朝北,门眉处题有“甄贤学校”校名,何人所题已经看不清楚了。再往前走几十步,右转弯再走几十步,还有一个北向的通透大门,正对着大门便是学校的操场。操场两侧应该是学校的教室或者活动室之类的房子。

容闳创办的甄贤学校

我几次在学校的围墙和大门外徘徊,希望能走进它,寻找容闳的足迹,感受它的书香之气。但那高高的大墙挡了我的视线,厚厚的大铁门阻住了我的脚步,甚至因为总有车辆挡在门前,我想为大门拍个完整的照片也未能如愿。

我曾凑近那门缝往里观瞧,但也只看到操场的一角和几栋老房子,以及大门右侧一所教室门前牌匾上的“容闳”二字。有资料说,那是容闳纪念馆。从北侧通透的大门用手机放大了拍照,证实了确为“容闳纪念馆”几个字。网上有篇文章这样说:“推开大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方方正正的用沙石铺就的操场,操场前面为礼堂,后面是教室,左面是图书室和教务室,中间夹一天井,左右两面相隔一条长廊。在礼堂的东壁嵌有一方‘容氏甄贤学校碑铭’,上面刻着建校宗旨及经过。”

若不是这些资料,很难想象,这所由容闳所创建,隐藏在闹市中的青砖瓦舍、古风犹存的学堂,培养出了香港英华书院副院长容启贤、中国第一次参加世界足球联赛领队容启兆、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等在政治、军事、体育等方面有影响的人物。

1905年,容闳因为支持革命党人推翻清廷的革命活动,遭到清廷通缉,被迫逃离祖国。他走后,祖屋易手他人,渐渐凋蔽。

1828年11月17日,容闳出生在南屏村这座祖屋里。父亲是个普通的渔民,因常去澳门打工,有些见识,懂得读书的重要。可家境贫穷,没钱把孩子都送进私塾。看到澳门的洋学堂管吃管住不要钱,父亲便把儿子容闳带到澳门,送到洋学堂读书,也希望儿子将来“得一翻译或洋务委员之优缺”糊口。

1839年,少年容闳离开那个小巷,走进了和故乡南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其时,澳门为葡萄牙所占已有数百年,与澳门邻近的香山县,也成为中国最早受到西方传教士文化影响的地区之一,百姓耳濡目染,对西夷和西方教育基本已经接受了,并且可能还看到了西方教育的好处。容闳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进入洋学堂,开始了他非同寻常的求学之路。

站在南坪村街口高大的牌坊下,对面就是有名的珠海大道,过大道不远就是一座不算太高的小山,翻过小山,再跨过一水,便是澳门。

容闳入读的是英国传教士古特拉富夫人在澳门开办的教会小学。他后来回忆说,本来自己的兄长读的是私塾,唯独把他送到了西学,想必父母看到通商之后洋务慢慢变得重要了,父母希望他学会英语,能和洋人打交道,能出人头地。

1843年,容闳就读的澳门学校迁到香港,并更名为香港马礼逊教会学堂,容闳也随学校到了香港。在这里,容闳学习国文、算术、地理和英文,接受了和他的同龄中国孩子不同的教育。1847年,马礼逊学堂校长美国传教士缪尔·布朗牧师因病归国。回国时,善良的布朗将其最得意的三名学生带回了美国,容闳便是其中之一。

容闳在耶鲁大学的毕业照

到美国后,容闳和另两位同学一起进入马萨诸塞州大学预科学校——孟松中学,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英国文学。1850年,容闳考上了耶鲁大学。此时的耶鲁大学,已经是世界著名私立大学,当时学校有五百名学生,他是唯一的一名华人。1854年夏,容闳获耶鲁大学文学士学位,成为第一个受过完整的美国教育并取得学位的中国人,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完成学业的海外留学生。

有的人生下来就是有使命感的,容宏应该就是这样的人。在耶鲁学习期间,容闳一直思索自己的人生志向和理想,一直关注着祖国的前途。他说:“整个大学阶段,中国的可悲境况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令人感到心情沉重。在大学最后一年,我心里已经计划好了将来所要做的事情。”容闳晚年时回忆说:“我决定使中国的下一辈人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如此,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一个开明、富强的国家。我尽一切智慧和精力奔向这个目标。”

毕业不久,他便踏上了回国的轮船,经过五个多月的航程,于1855年4月到达香港。在这漫长的旅程中,容闳对自己接下来了人生道路反复思考:志在“予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他想让国内的孩子们也能接受同他一样的教育,让他日后名垂青史的“幼童留美计划”,此时已在心里扎了根。

1872年8月11日,在陈兰彬、容闳率领下,中国第一批幼童留学生等30人从上海启程

经过容闳多番努力,在曾国藩等人的帮助下,1872年夏,第一批留美幼童三十人渡洋赴美,中国留学史大幕开启。此后,又陆续有三批幼童出国,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道路顺利打通。这为中国人走向世界,了解世界打了一个大的窗口。曾国藩在给朝廷奏折上说:“挑选聪颖幼童出洋肄业,固属中华创始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容闳在他的回忆录《西学东渐记》里总结说,“幼童留洋将于中国二千年历史中,特开新纪元矣。”也因此容闳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容闳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情结的人。美国牧师特韦契耳评论说容闳:“他从头到脚,身上每一根神经纤维都是爱国的。他热爱中国,信赖中国,确信中国会有灿烂的前程,配得上它的壮丽的山河和伟大的历史。”梁启超也曾称其“舍忧国外,无他思想,无他事业也”。

走在容闳走了无数次的那条小巷,我一直在努力追寻容闳的奋斗足迹;站在南屏街口那高高的牌坊下,我也一直在思考容闳给他的家乡,给他后来的中国所带来的影响。这位“每一根神经纤维都是爱国的”人,他对中国的留学事业“闳献功彪”,他让家乡“民风扬四海”……

(转载自公号“地名古今”原创库。)

我们解剖地理特征,做创新的地点测评。欢迎变身提供线索的吃瓜群众,或者直接提供酷酷的地点测评稿件。一经采用,绝对付费,不耍流氓。犀利联系 ,或加小微shhxixi。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