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天命和天性到底是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现实是人的本性是什么 中庸的天命和天性到底是什么?

中庸的天命和天性到底是什么?

2024-03-13 23: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庸》第一章读解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命,根据《说文》:使也。朱骏声按:在事为令,在言为命,散文则通,对文则别。令当训使也,命当训发号也。《说文解字注》:使也。从口、令。令者,发号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故曰命者,天之令也。《康熙字典》引《玉篇》:敎令也。很显然,命就是命令、使令、号令、教令。天命,就是上天的命令、使令。

性,根据《说文》:人之阳气性善者也。性就是指人的向善之心。《说文解字注》引《孟子》: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指人的良善之心是生来如此的。又引董仲舒:性者,生之质也。质朴之谓性。性就是指生来就有的本质。《广雅》:质也。《康熙字典》引《中庸》:天命之谓性。注:是赋命自然。又引《孝经•说》:性者,生之质也。又引《通论》:性者,生也。综合《广雅》、《孝经•说》、《通论》:性就是指天生的本质。又引陈淳:性字从生从心,是人生来具是理于心,方名为性,性就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质。《古代汉语字典》:性的本义指人天生的特质。并由人的本性引申为禀性,事物的特点,生命,现代又由此引申为男女性行为。综上所述,性就是人天生的良善的本质。

性,是指人天生的良善的本质,这句话读上去有点复杂,但这就是古代汉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古代汉语的一个字,有时候同时包含着多层意思,并不像现代汉语,基本上是一个字一个意思,这也正是古代汉语的魅力所在。所以我们不能用现代汉语的知识去理解古代汉语,要读解《中庸》、《大学》这样的先秦经典,就需要《说文解字》、《古代汉语字典》这样的工具书。

儒家为什么认为人的本质一定是良善的呢?

儒家是从上古的道家中分离出来的,在道家中并没有人性本善本恶的论述。《阴符经》:性有巧性,可以伏藏。只是强调了人心中本来同时潜藏着善和恶,并没有说明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儒家从道家中分离出来之后,提出了人性本善,还认为善心是上天赋予的,恶心是人自己产生的,所以才要灭除自己的恶心,发扬本质的善心。

我们把道家和儒家,作一个简单对比,就可以知道:儒道两家都认为,宇宙天地对人类有着生生不息的作用。道家由此领悟到,这个生生不息的作用,来自于先天地而生的道,是道的作用让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儒家认为这个生生不息的作用,来自于上天,是上天有好生之德。

道家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是虚无的。人们若能抛开自己的情绪私欲,去除心中的罪恶之心,就能让心灵达到一个空灵的境界,空灵的境界就接近于虚无的道体,虚无的道体就有生生不息的作用,生生不息的作用就能让空灵的心灵产生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做好任何事情。

儒家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因此上天是良善的,人类的良善之心也一定出自于上天的命令。所以人们就要按照上天所给予的良善的本性去做人做事。

综合儒道两家可以发现,他们说的都是一回事,上天的好生之德就是生生不息的道用,良善之心就是抛开自我的情绪私欲,都是为了符合生生不息的道用,即符合上天的好生之德。主要的区别就是,道家较多的强调了虚无的道体及空灵的境界,儒家较多的强调了良善的本性;道家的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是天地之外的,儒家的上天却没有超出天地的范围;道家侧重于讲体,儒家侧重于讲用。

由此可见,儒家也是从宇宙天地万物的演衍中,发现了人性本善。

儒家还根据现实生活中,若是用善心互相对待,人们就互惠共赢,如果以恶心互相对待,就两败俱伤,于是儒家更加认定了人性本善。

综上所述,儒家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是上天给予了人们良善的本质,但是人们还是普遍接受了“人必须行善”这个观念。严格来说,这个观念也是凭着信仰才建立的!所以说,儒家并不是绝对的没有宗教成份,儒家的信仰就是上天,这也是后世称儒家为儒教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知,天命就是上天的命令,性就是人天生的良善的本质。“天命之谓性”就是:上天命令人有了良善的本质,人的良善的本质来自于上天的命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