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穷小子杨伟光当上央视台长,光靠插播广告一年收入27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现在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叫什么名字 1991年,穷小子杨伟光当上央视台长,光靠插播广告一年收入27亿

1991年,穷小子杨伟光当上央视台长,光靠插播广告一年收入27亿

2023-07-12 05: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或许很多人都没听说过杨伟光的名字,但有人说他一手缔造了央视的黄金,有人说他执掌央视的八年,是央视最辉煌的时期。

同时也是《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一系列知名专栏的改革者和创始人。

甚至有人将杨伟光比作“大陆的邵逸夫”、“中国的默多克”。他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成功让央视牢牢占据了中国媒体界的头把交椅。

但众所周知,杨伟光曾经是一个穷得连鞋都穿不上的穷小子。甚至在14岁之前,杨伟光就几乎没有穿过一双鞋。

不知名的湖边,穷学生

杨伟光可以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穷小子。他一岁的时候,父亲到马来西亚等地打工谋生,却再也没有回来。

母亲孤身一人,靠种地、养牲畜、打零工,辛苦养育杨伟光和他的兄弟姐妹。

几乎所有形容家庭荒凉的词语都可以用在杨伟光身上:贫苦农民、母亲独自抚养多个孩子、吃饭没有第二顿……

因此,杨伟光的童年生活极其悲惨。另外,他年轻时正值中国抗战时期,社会动荡。种种因素让年轻的杨伟光吃尽苦头。

但杨妈妈始终没有放弃让儿子上学的想法。她一边存钱,一边挤出一些钱供杨伟光上学。杨伟光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艰难地读完了小学。

1948年,13岁的杨伟光小学毕业。不出所料,贫困迫使他辍学回家,继承了家里三分之一英亩的土地。

或许当时的杨伟光以为这辈子自己很可能会当个农民,但第二年冬天,随着解放军的到来,梅县的解放,杨伟光看到了新的希望。

依靠政府发放的助学金,杨伟光重返校园。整个初高中时期,杨伟光都是在政府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新闻系专业录取。

接下来,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已经被杨伟光验证了。

校刊开刊那天,杨伟光只背着一个书包,几件破旧的衣服,还有妈妈托付给他的家里唯一的积蓄,就来到了北京。

在北大,杨伟光孜孜不倦的身影,从宿舍到教学楼,再到图书馆,贯穿了他在这里的每个春夏秋冬。

因为没有准备过冬的棉被,冬天的寒风对于杨伟光来说是极其刺骨的,但与之前十几年的经历相比,他似乎已经习惯了。

学校领导注意到杨伟光后,主动给他采购了几床棉被,让杨伟光不再受到寒风的侵袭。这可能是杨伟光此时第二次感受到来自祖国的温暖。

四年的学习期间,由于路途遥远,杨伟光一次都没有回家过。无论严寒酷暑,他在图书馆里总能看到杨伟光瘦弱的身影。

直到大学毕业后,杨伟光才得以踏上回家的路,因为母亲无奈卖了头猪,把钱寄给了他。

但这次重逢注定不会长久。杨伟光回到家,看着母亲驼背的背影,长满皱纹的手上找不到一丝辛劳的指纹。

作为家里唯一的大学生,杨伟光知道自己必须肩负起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

1961年,杨伟光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这一年,26岁的杨伟光告别母亲,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滚滚车轮声中,杨伟光还剩下十几年的雪花。

彻底治愈疾病

在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广播是中国人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媒体。

进入电台后,杨伟光从实习编辑做起,努力工作,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逐渐赢得了领导的青睐。该广播电台运营了24年。

1985年,随着电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上级领导决定大力发展电视台,杨伟光被选为副台长候选人。

今年7月16日,杨伟光正式接到任命:调任央视副台长。

与成熟的广播电台不同,当时的电视台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工作的24年里,杨伟光已经熟悉了广播领域,但在电视台领域却是个新手。

虽然有些不情愿,但杨伟光还是服从了组织的决定,而这个决定给他带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当时,由于报纸和广播已经深入人心,电视与这两种媒体相比处于绝对弱势的地位。如何让电视这一新媒体走进公众生活成为杨伟光面临的首要问题。

接下来的几年里,杨伟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正是这些改革,让公众对电视台的接受度成倍提高,甚至超过了报纸和广播。

杨伟光的第一把“刀”是《新闻联播》柱。经过仔细研究,杨伟光认为,《新闻联播》的主要问题是新闻意识的缺失。

于是,杨伟光提出了几项改革措施:对重要新闻进行总结,尽量做到新、短、快、广。他还要求记者拿到材料后,在单位完成节目后再下班。

这些措施的直接影响是《新闻联播》的时效性大大增强,报道的信息量也从过去的十几条新闻增加到30、40多条。也更加多样化。

这种把时效性放在第一位的做法,让《新闻联播》的知名度大大提升。此后,杨伟光又做出了进一步的改变,新闻时间应该立即在电视台播出。

例如1986年汉城亚运会,中央电视台租用了专用卫星线路,配备了大量人员,第一时间通过电视台传播赛场新闻,其时效性远超当时报纸等传统媒体。

而在接下来的1988年汉城奥运会和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中央电视台以最快的时效性向群众传达了赛事信息,创下了亚运会电视报道的新纪录。

《新闻联播》在杨伟光众多的改革例子中,印象最深的就是1986年1月29日的《新闻联播》,杨伟光率先将美国挑战者号爆炸的消息上了头条。并且足足安排了六分钟的转播时间。

当时国内很多媒体在播报新闻时都遵循一个规则:国内新闻第一,国际新闻第二。杨伟光此举无疑打破了规则,是一个创新之举。

消息播出后,社会各界纷纷称赞这一变化,其他媒体也纷纷效仿。杨伟光的举动成为央视新闻改革的典型例子。

很多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杨伟光曾坦言:其实一开始我也没有把握。毕竟这是第一次。释放后的反应。

1991年,杨伟光升任中央电视台台长,正式开始执掌中央电视台八年。他上任时提出了把中央电视台建设成为世界性电视台的目标。

如果杨伟光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杨伟光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力扩大央视节目的覆盖范围。他知道仅仅依靠一两个项目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拓展业务,走向国际

确定目标后,杨伟光开始行动。

央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就是开设国际频道。1992年10月,在杨伟光的总体策划和部署下,中央电视台开设了第四套国际频道,也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CCTV4。届时,其覆盖亚太38个国家和地区,为央视走向国际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后来杨伟光在芝加哥积极创办“北美东方卫视”,这也使我国成为第九个在美国设立电视台的国家。

在中国,杨伟光以新闻版块为核心,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将每天的新闻播报次数从原来的4条增加到12条,全天新闻播报的总时长从原65分钟,增加到165分钟。

1993年5月,《东方时空》开播,成为第一个杂志类节目。从这个节目中,出现了一大批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央视名人,比如白岩松、水均益等人。

除了《东方时空》之外,杨伟光还一手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深度新闻评论栏目——《焦点访谈》。该节目在杨伟光的推动下,成为央视继《东方时空》节目后又一档广受群众欢迎的节目。

1994年4月1日19点38分,对于中央电视台和杨伟光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时刻。因为此时此刻,《焦点访谈》第一集正式上线,填补了央视深度新闻评论板块的空白。同样,在这个节目《焦点访谈》中,涌现了一批央视著名演讲者,比如景一丹、肖小林等等。

《焦点访谈》播出后大受欢迎,当时甚至出现了“焦点访谈现象”。队伍里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这种现象在中国电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勇敢穿越雷池,创造历史

现在,在《新闻联播》播出前后的几分钟里,插播广告是家常便饭,但在1993年底之前,插播广告可以说是央视的一大禁区,甚至可以说是插播广告。视为离经叛道。

但当时的情况是,杨伟光一方面想把央视打造成为世界性的电视台,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困境之下,杨伟光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新闻联播》播出前,播放广告。

《新闻联播》一开始,杨伟光把广告的时间控制在30秒左右,因为在他看来,《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恰好是晚上的吃饭时间,30秒的时间非常长。很短,这是难以忍受的。足够一家人坐在桌边,观众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过去了。

尽管如此,杨伟光的举动还是遭到了巨大的批评,以至于时任广电部部长的艾智胜亲自打电话给杨伟光质疑广告的动机和合理性,但在杨伟光的认真解释下,这一举动最终被默许。

就这样,30秒的广告持续了半年,为央视赚了不少钱。半年后,杨伟光将广告时间延长至一分钟,这一分钟成为央视广告的第一个“黄金时段”。

在开始插播之前,央视的资金几乎全部来自核准资金。杨伟光的举动,让央视有机会告别“穷人”。

1994年11月8日,中央电视台正式启动一分钟广告招标。一时之间,各大企业尤其是消费品企业都盯上了这个一分钟的黄金时段,不惜高价竞购。形成“标准王”战。

这一创举让央视摆脱了此前资金不足的问题。广告确定一年后,央视仅靠这个项目就赚了27亿。

要知道,从目前披露的数据来看,华为1995年的年收入只有15亿,相当于央视广告收入的一半。

正是因为巨大的广告收入,杨伟光才能够不断增加多个频道,央视才真正实现了“自给自足”。

可以说,广告盘活了央视经济。从插播开始的未来几年,央视的发展几乎完全依赖于广告收入。中央电视台的16个频道占所有广告收入的最大部分。

如今,央视仅凭借《新闻联播》左右的黄金时段广告收入,一年就突破百亿。

因此,有人评论说,某种意义上,杨伟光把《新闻联播》变成了一台巨大的印钞机。

任人唯贤,面向未来

插播广告成功后,杨伟光认为依靠广告盈利过于简单,应该多元化。

为此,他极力主张我国电视产业走工业化道路,比如积极与国外交流,进入音像制作行业。在杨伟光的带领下,央视始终走在国内媒体的前列。

除了管理上的改革,杨伟光在用人方面也打破了常规,这是独一无二的。

随着央视全球化的发展和新业务的不断拓展,人才缺口成为一大问题。为此,杨伟光对20世纪90年代初实行的雇佣制度进行了改革。

杨伟光的用人标准一直是“任人唯贤”。对于那些能够积极推动单位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无论年龄、资历,杨伟光从来不吝啬。央视著名主持人倪萍,能够在34岁时晋升高级职称,与杨伟光的用人制度密不可分。

另外,在20世纪90年代,央视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多节目组经常有大量临时工,这其实也是杨伟光灵活用工制度的体现。

杨伟光对人才从来不吝啬,以至于当时央视流传这样的言论: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和自信,就可以直接推开杨主任的大门,自荐。

据说,后来成为央视知名谈话人的景一丹,原本是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研究生学习期间,他在中央电视台实习。他直接去了杨伟光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地问:我可以留下来吗??

对于临时工,杨伟光始终一视同仁,不会因为身份不同而区别对待。在他看来,所有劳动者都值得尊重。正是这样的体系,为央视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央视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此外,杨伟光还积极解决优秀人才的后顾之忧,为他们解决住房和医疗问题。与现在很多企业相比,发生事故后往往会找临时工来接替责任。杨伟光值得所有企业家学习。

已故央视著名主持人赵忠祥谈到杨伟光时,他发自内心地说:“杨泰在我心里是一个‘空前’的人物。首席,他所做的事情是空前的,更是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人。”

结论

“竿上一松,回千寻”是杨伟光最喜欢的诗。他曾表示,希望自己能始终保持危机感,这样才能激励自己不断奋斗、不断前行。

俗话说“人老志远”,晚年的杨伟光依然痴迷于央视的发展。毕竟,那里有他的爱,他的一生。

2014年9月20日,杨伟光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79岁。

塞壬已经去世,但他的性格却还年轻。杨先生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笔财富,更是一种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央视有这么好的领导,这不仅是央视的幸运,也是广大民众的幸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