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知道,哈尔滨是王洛宾音乐创作生涯的起始点、处女作《离情别意》的诞生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洛宾自传 很少有人知道,哈尔滨是王洛宾音乐创作生涯的起始点、处女作《离情别意》的诞生地

很少有人知道,哈尔滨是王洛宾音乐创作生涯的起始点、处女作《离情别意》的诞生地

2024-03-14 23: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身着铁路工作服的王洛宾(右)。

□秋月

王洛宾先生是我们熟悉的音乐家,生前被称作“西部歌王”“民歌大王”。他一生搜集、整理、创作歌曲1000多首。他创作或改编的歌曲大多来自中国西部丰饶的艺术土壤。只是鲜有人知,在辽阔的东北,在遥远的素有“音乐之城”的哈尔滨,是他人生之途的第一个驿站,也是他音乐创作生涯的起始点,是他的处女作《离情别意》的诞生地。

哈尔滨给他打开了音乐之门

今年4月份,哈尔滨音乐博物馆开馆之际,王洛宾先生的儿子王海成来到了哈尔滨,为博物馆捐献了王洛宾在哈尔滨写的第一首歌《离情别意》的手稿、他使用过的吉他和二胡、他穿着铁路制服的照片等等。

“父亲自己一直在讲,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哈尔滨给他打开了这扇音乐的大门,他走进了这座艺术的圣殿,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到令他沉迷、沉醉的音乐创作当中。所以,父亲对哈尔滨的感情非常深厚。”王海成说。

在这座城市里,不仅有王洛宾的亲人,还有他结识的那些挚友、同道。晚年的时候,王洛宾常常回忆起他在哈尔滨的岁月。

王洛宾1913年出生在北京。1926年,14岁的王洛宾陪着从北京俄文法政学校毕业的二姐来哈尔滨投奔二姐夫,小小的王洛宾下了火车就被哈尔滨的异域风情迷住了。姐姐把王洛宾带在身边,教他俄语,可惜,不到一年的时间,身体还比较羸弱的他患上了严重的痢疾,母亲只好从京城过来,把他接了回去。

王洛宾的心里却是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哈尔滨这座城市,两年以后他听说二姐要生孩子没人照顾,就一个人坐着火车又来到哈尔滨。二姐夫在横道河子给王洛宾找了一份工作。这是王洛宾人生第一份工作,和王洛宾一起工作的铁路员工大多是苏联人。每到夜晚,热情奔放的同事们或当地的俄侨就聚集在大街上载歌载舞,丰富多彩的国外民间艺术开阔了王洛宾的音乐视野,他学会了许多苏联人唱的民歌。

处女作《离情别意》是为话剧谱写的插曲

一年后,王洛宾告别了横道河子,离开了他朝夕相处的朋友们,回到了哈尔滨。和姐姐家住在一个大院的有个叫“塞克”的年轻人,塞克是个进步青年,他很快发现了王洛宾的音乐天赋,他有意引导这个年轻人接触那些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民族骨气的音乐作品。塞克还把伴随自己多年的那把老式吉他送给了王洛宾,并教他如何弹奏。

塞克身边聚集了一群爱好艺术的进步青年学生,如金剑啸、沙蒙、萧军等,王洛宾被他们的新思想、新文化理念所深深吸引。王洛宾除了经常随着塞克等朋友参加音乐艺术活动,还报考了“哈尔滨音乐训练班”,成为那届一百多名学生当中的一员。音乐训练班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水平,王洛宾白天上班,晚上去学习钢琴和合唱课程。值得一提的是,王洛宾的姐夫因在中东铁路局工作,有机会接触当时社会上层的各种活动,看到王洛宾对音乐如此入迷,就找机会带着他去听歌剧、交响乐、室内乐等等。当时的铁道俱乐部剧场只有800个座位,由于热爱音乐的俄侨非常之多,常常是一票难求。王洛宾非常珍惜每一次的聆听,用心去感受音乐的魅力。各种高水平的专业演出,为王洛宾又打开了一扇窗户,他接触到了贝多芬、柴可夫斯基、斯特劳斯等著名作曲家的音乐,音乐素养也因此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1929年秋,塞克邀请王洛宾为他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北归》谱写插曲。此时的王洛宾有了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可以驾驭对曲子的理解和把握了。据说塞克对王洛宾创作的插曲《离情别意》非常满意,对他说:“我没有看错人,你将会成为音乐奇才。”这是王洛宾的处女作。从此,那首“千尺流水,万里长江,烟波一片茫茫,离情别意,随波流去,不知流向何方”的《离情别意》之歌,在哈尔滨到处传唱。早年在哈尔滨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著名翻译家姜椿芳、陈涓、杨范以及后来的哈尔滨口琴社的成员都曾经演唱、演奏过这首歌,抒发着他们对哈尔滨深沉的情感。

与塞克合作《松花江之歌》缅怀金剑啸

1931年夏天,王洛宾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带着对哈尔滨的眷恋,带着朋友们的期盼,更带着对艺术的追求,他重回北京。

哈尔滨的三年是王洛宾人生非常重要的阶段,不仅激发了他的音乐潜能,更重要的是他结识了一群左翼爱国青年。这对王洛宾后期去西安、兰州、甘肃、青海等地宣传抗日活动、创作大量的抗日歌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王洛宾没想到在北京师范大学,他竟然遇到了原中东铁路局局长霍尔瓦特的夫人,为他教授钢琴和声乐。这位毕业于法国音乐学院、曾在哈尔滨组织和倡导过许多音乐活动的夫人,严格监督王洛宾的学习,经常给他开“小灶”,叫到家里单独教授。“她教的全是俄国作曲家的作品,如鲍罗丁的《睡美人》等。”

四年后,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的王洛宾艺术水平逐渐成熟,但他无时无刻不思念他的那些东北的老朋友。

1936年,王洛宾将萧军成名小说《八月的乡村》中的一首诗谱曲后,创作了《奴隶之爱》这首歌:“我要恋爱,我也要祖国的自由,毁灭了吧,还是起来。毁灭了吧,还是起来。奴隶没有恋爱,奴隶也没有自由。”王洛宾谱写的这支首歌在北平的大中学生中不胫而走,不久这首歌唱遍全国。同年,身在上海心系北方大地的塞克和王洛宾闻听他们的好伙伴金剑啸被日本人残忍杀害的消息,难忍心中的悲愤,合作了一首纪念歌曲,为在水深火热的东北乡亲呐喊,为抗联战士鼓气。

1981年夏,王洛宾到北京看望塞克先生,当时正值金剑啸烈士牺牲45周年,他们又共同创作了一首《松花江之歌》,歌曲的副标题为“怀念剑啸及抗联诸先烈”,歌曲抒发了他们对哈尔滨的思念,对松花江的眷恋,对逝去战友的缅怀。

王洛宾离开哈尔滨距今90年了,但哈尔滨人并没忘记这位音乐大师,2021年4月开馆的哈尔滨音乐博物馆为王洛宾老人专门开辟了一隅展厅,用文字、画面、影像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这位著名音乐家不平凡的一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