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迈向“新主流”,中国电影的新突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献礼片的发展 “主旋律”迈向“新主流”,中国电影的新突破

“主旋律”迈向“新主流”,中国电影的新突破

2023-11-13 03: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9年,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影片并驾齐驱引爆国庆档。2020年,抗美援朝纪念70周年。体现“中国速度”的《金刚川》上映后票房迅速突破10亿,进一步推动疫情后影院复工进程。

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1921》《革命者》双片贺喜为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2021年国庆档,《长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辈》两部主旋律大片同日上映,领跑整个国庆档票房。而这些只是近年来主旋律电影主导中国电影市场重要档期的一个缩影,未来还将有多部主旋律大片蓄势待发,令人无比期待。

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类型之一,主旋律电影创作在几十年来坚持破局、创新,在观赏性和思想性上不断统一,逐渐将这一类型发展为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在“电影书写时代,书写中国故事”的主旨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01

历史上的主旋律电影

电影作为承载中国梦想、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始终以丰富生动的内容与形式,传达着主流意识形态与观念价值。

1949-1966年间,大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诞生,定义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底色”。《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等经典影片的诞生,定格了一个时代的电影记忆。

1987年,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电影局首次提出“主旋律”一词,以“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主张,鼓励电影人进行主旋律电影的创作。

电影创作大方向为了与国内正在进行的伟大改革相呼应,唤醒电影人的主人翁精神和时代责任感 ,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内地电影市场上涌现了一批令人耳熟能详的主旋律影片:如《巍巍昆仑》《开国大典》《焦裕禄》等。

这些影片歌颂英雄人物,回顾光荣历史,承载家国想象,以宏大叙事建构着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塑造了许多广为人知的英雄形象。

02

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样貌

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融合

直到21世纪的到来,随着中国电影整体产业化水平的日渐成熟与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深入,民营电影公司陆续崛起,主旋律电影开始了自身的转型与创新,继续在市场化和类型化上提升。在创作上,采用了故事上以小见大,制作上“大片化”的思路,同时突破了政治约束的阻碍,以商业市场作为主要阵地,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2009年,由中影集团出品、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电影《建国大业》,在口碑和票房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其合理使用全明星阵容,市场化运作,都为主旋律电影的进阶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该片与《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组成的“建国三部曲”,共同开启了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发展的扉页。

当主旋律电影开始重视电影感,尝试类型化的表达,在叙事和人物塑造上兼顾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新的主流商业片,从而获得高口碑和高票房。在行业内形成了“主旋律”向“新主流”迈进的共识,从此中国新时代主旋律电影有了新的定义——新主流电影。

03

塑造平民英雄

建构社会认同的集体记忆

新主流电影的叙事模式在近年来逐步转变,不再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输出宏大的思想,而通过对大时代背景下平民英雄的塑造,在全民记忆的历史瞬间再现中,让个体经历和“群体的支持”之间寻找到了最大的交集,实现了建构社会认同的集体记忆。

梳理近年来的新主流电影会发现,能够折射时代精神的小人物越来越多地成为电影主人公,例如《我和我的...》三部曲,将镜头对准了更加普通的中国人。从共和国成立时的个体命运,到祖国建设过程中的奋斗历程,再到时代发展之下的个人价值达成,“国庆三部曲”关注了扶贫工程、农村医疗改革等等层面,扎根小人物故事,真正以情动人,才能将个体情感对接国家情怀,通过电影作品实现文化、国家和民族认同。

总而言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传播已经成为了当下的时代最强音。而新主流电影也能够为中国电影、中国文化的整体格局贡献更多的经验和力量,共同助力电影市场的繁荣迈上新的台阶。

-END-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