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鱼的猫头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猫头鹰站起来的腿 爱吃鱼的猫头鹰

爱吃鱼的猫头鹰

2023-09-08 03: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爱吃鱼的猫头鹰——黄腿渔鸮

我国现存最早的猫头鹰艺术造型,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最初猫头鹰被视为“战神鸟”,人们认为它的叫声能带来战争胜利。但是到了周朝,猫头鹰变成了不吉利的“凶鸟”,汉代更是把它的形象做成存米的陶壶,用猫头鹰的形象吓走偷吃的老鼠。

但有些猫头鹰却不爱老鼠偏爱食鱼,那就是渔鸮。鸮是我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而渔鸮,顾名思义,即捕食鱼类的猫头鹰,全世界共有七种,黄腿渔鸮就是其中一种。

藏身深山溪流间

黄腿渔鸮在我省属于留鸟,但非常少见,仅分布在我省秦岭及陕南地区。它非常依赖森林覆盖良好、人为干扰较少的山溪河流,而城市扩张、道路开发和农田开垦的脚步却从未停止,这些人类活动迫使它们一步步退向高海拔的深山林区。

黄脚渔鸮是渔鸮中最大、最强壮的,喜欢在远离人类活动的区域生活,可现在要满足这点似乎越来越难,因此包括鸟类专家在内都对它了解得不是很多,对自然爱好者来说,能在野外亲眼见到黄腿渔鸮,是非常非常幸运的事。

当渔夫的几把刷子

黄腿渔鸮能长到60多厘米高,2.5公斤左右。虽然也长着一对可爱“兔耳朵”(其实是一对耳羽簇),但平时总是耷拉在头两侧。脸不像其他鸮类那么大,由于附跖和脚趾的颜色为黄棕色,因此得名黄腿渔鸮(别名黄脚渔鸮)。既然是靠捕鱼为生,它都有哪些有别于其他猫头鹰的专属配置呢?

首先,它有一双修长的大腿和利爪,方便涉水捕鱼。它的腿上三分之二覆盖着羽毛,一双修长的大腿平时总是缩在肚子底下,如果它们起飞就很难看到,方便它们涉水捕鱼。一般黄腿渔鸮会站在水边的树枝或者石头上静静等候,发现猎物的踪迹后再飞扑抓捕。捕猎过程中它们的身体不会进入水中,只会用脚爪探入水中抓鱼。有时黄腿渔鸮也会在浅水中走动捕猎。每只脚上共有四个利爪,前二后二分布,方便牢牢抓住湿滑的鱼类并快速杀死对方。

其次,依靠敏锐的视觉猎捕,黄腿渔鸮的飞羽缺少其他鸮类那样柔软的梳状构造,鼓翼飞行时有声音,说明它们较少抓捕陆地上的动物;脸盘不明显则说明黄腿渔鸮捕猎时更多依赖视觉而非听觉,它们便是依靠强于人类大概40倍的视力来发现目标。

最后,黑夜是最好的掩护!像绝大多数猫头鹰一样,黄腿渔鸮也是白天睡觉休息、夜晚捕食。所以黑夜给了它们最好的掩护,大大增加了它们猎捕的成功率。但在育雏期间或者冬季,它们白天也会频繁活动捕食。黄腿渔鸮虽然以各种鱼类为主,但也会捕食小龙虾、河蟹、鼠类、蜥蜴、甲虫,偶尔也会猎杀较大型的猎物,如其他鸟类,研究者还曾在其巢中发现有豪猪的残骸。

数量少 生娃少

虽是留鸟不迁徙,但在冬季或食物匮乏时,它们也会随着河流频繁移动,只为混口饭吃。

黄腿渔鸮也有领地意识,在繁殖期会频繁鸣叫来标记领地,领域一般顺着河流延伸五至八公里。根据汉中发现的黄腿渔鸮显示,它们大约在二三月进入繁殖期,五月小鸟就能离巢跟随父母学习生存技能了。黄腿渔鸮自己不筑巢,它们一般借助悬崖或河岸上的天然洞穴,或者“捡漏”其他猛禽建的旧巢,每巢产1—2枚卵,相比其他猫头鹰,生的数量算很少,好在黄腿渔鸮寿命很长。

黄腿渔鸮的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保守估计种群小于100个繁殖对,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李宣岐/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