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家说语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狼牙山五壮士小学语文教案 众家说语文

众家说语文

2023-12-14 18: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众家说语文| 尹逊才:《狼牙山五壮士》的意蕴解读及教学策略

《狼牙山五壮士》选编自抗日战争时期的一篇通讯报道,原题为“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作者沈重。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将这篇通讯报道选入八年级教材,名为“狼牙山五壮士”。此后,这篇文章就成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直至现在,多家教材依然选用。不过,就此文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形来看,无论是教材编者还是一线教师,许多人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入,甚至出现误判现象。笔者认为,《狼牙山五壮士》最起码有三层意蕴值得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这三层意蕴是层层递进的:

1,勇

五位壮士的勇敢是此文最容易被感知的一层意蕴。文章对五壮士勇敢行为的刻画,集中于第2、4、6自然段,主要运用了行动和语言两种描写手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表现。如正面的刻画“痛击”“一次又一次”“打一枪就大吼一声…。抡一个圈”“斩钉截铁”“第一个纵身跳下”等:反面的衬托:“始终不能前进一步”“横七竖八”“粉身碎骨”“叽里呱啦”“滚落深谷”等。

2,智

但是,阅读此文,仅感知到五壮士的勇敢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作者在刻画五位战士时,还着力突显他们的智慧,作者为了交代这一点,可谓处处留心。如第2自然段:“为了拖住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有计划”显然是在向读者交代,这五位战士的行为不是盲目随意的,而是精心策划安排的。再看五位战士的战术安排:“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为什么要“利用险要的地形”?敌人有两干多人,而我们却只有五位武器装备远落后于敌人的战士,这是怎样的一种强弱对比!五位战士利用“险要的地形”掩护,机动而又灵活,“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了下去,所以才让敌人误以为我们的主力部队就在这里,心甘情愿地跟在五位战士屁股后面,才有了后来的“引上绝路”。

3,情

认识了五壮士的智勇双全,分析似乎应该戛然而止了,教学中有些老师也正是这样做的。但是,仅仅如此吗?试想一番,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促使五位战士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呢?是梁山好汉似的兄弟情义吗?是楚霸王项羽式的儿女私情吗?显然都不是。他们的情是超出了个人情感的大情,是心怀天下的博大情怀。具体说,是对“连队主力和转移的群众”生命安全的担忧,抽象点说,就是为民族复兴、国家安定而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面临异族欺辱、危难当头时誓死捍卫尊严、坚强不屈的凛然正气。正是在这种精神的促使下,五位战士走上棋盘陀时才“斩钉截铁”“热血沸腾”,完成任务时才“露出胜利的喜悦”,跳悬崖时才“像每一次冲锋一样”“昂首挺胸”,他们跳下悬崖时的口号才“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至此,“壮士”一词才鲜活起来,跃然纸上。壮士不是“莽撞之士”,而是“智勇双全之士”;壮士不是“草莽之士”,而是“铁肩担道义之±”。

黎锦熙先生1924年在《新著国语教学法》一书中指出,语文学科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形式规定了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内容规定了语文学科要启发学生的“智、思、德”,“智”指“生活的经验和知识”,“德”指“情感和道德”,“思”指“想象力和思想”,“智”和“德”都要指向“思”,也就是说,语文学科最终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五位壮士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甘愿牺牲自我的精神,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爱国爱人民并不是抽象的、口号式的、激情盲目的,而是具体的、智慧的、勇敢的,是讲究策略和方法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教给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让学生面对目前社会生活时,具有思考力和辨别力。当然,这个过程,是要在分析文本形式的具体过程中实现的,换句话说,是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

展开全文

那么,如何在上面解读的基础上去设计教学呢?

1,设定课堂主问题

一节好的语文课,目标要明确,因而它一定要有一个明晰的、体现教学目标的主问题。否则,课堂结构就会散乱不堪。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题目其实就是文章的“文眼”,而题目中的“壮士”无疑又是最关键的词语。抓住了“壮士”一词,这篇文章就可迎刃而解了。因而,可以从题目出发设计如下主问题:“题目为什么用狼牙山‘五壮士’而不用狼牙山‘五战士’?”通过这一问题,带动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并学习作者塑造五壮士的手法和技巧,并最终深入了解五位战士形象。

2,设置课堂问题群

主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施的过程中,必定穿插一些小问题,这些小的问题就如车轮的辐辏一样,都是指向主问题的。这些为了一步步解决大问题而产生的小问题,我们称为“问题群”。比如,教学此文时,学生在回答主问题时,可能会给出这样的答案:“因为‘壮士’一词更能表现五位战士的英勇事迹。”教师据此可以设置以下问题群:(1)五位壮士的英勇事迹是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的?(2)文章是如何描写战士的智勇的?(3)五位战士的智勇是为了谁?第一个问题促使学生理清文本思路,第二个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其表现手法,最后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对五壮士的行为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探讨,最终完成对主问题的回答。

3,设定课后检测问题

就目前学生实际情形来看,阻碍学生深入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关键点在于时代差距,或者说是生活经验差距。学生即使能够理解文本内容,也未必能够真正理解和体会五壮士的行为。因而,主问题及问题群的完成,未必代表学生真正接受或理解了五壮士的行为选择,比如有的学生就认为这种故事是不真实的。因而教学中,要设法弥补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种生活经验差距,要让学生学会从历史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评价问题。在这里,可设计如下问题,以检测学生看待问题的真实情况:“有些人认为五壮士的故事不是真实的,你是怎样认为的?搜集资料,摆明你的观点,写成小论文。”这个问题设置?一个争论情境。首先,意在检测学生对于文本接受的真实情况,如果学生都认为这个故事是虚假的,那么我们的教学还有多大意义呢?其次,意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到,这是一篇有关真人真事的通讯报道。最终让学生感受到,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曾有一批义勇之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维护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这种精神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是任何时代、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任何时代都要发扬和继承!

其实,这不仅仅是《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篇文章的问题,而是一类文章的问题。这类文章因为主题过于鲜明,时代特色过于浓厚,而被许多人诟病,甚至被简单地抛弃出教材。这样的现象,中小学都曾出现。希望通过此篇文章的探讨,大家真正明白一个道理:“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什么“例子”呢?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启发学生智情思的一个载体。

参考文献

■[1]王卫国《“狼牙山五壮士”是怎样报道出来的》,《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1期。

■[2]《不能让狼牙山五壮士“跳”出课本》,http://news,sohu,com/20050325/n224853637,shtml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