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犀牛是什么时候灭绝的?可以重新引入恢复野生种群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犀牛的犀 中国犀牛是什么时候灭绝的?可以重新引入恢复野生种群吗?

中国犀牛是什么时候灭绝的?可以重新引入恢复野生种群吗?

2023-04-22 04: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犀牛是现存陆地上体型第二大的哺乳动物,仅次于大象。从犀牛目前的分布看,它们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东南亚的一些地区,在我国是没有野生犀牛存在的。但是,早在20世纪以前,我国不但有犀牛,还有三种。那么,我国的犀牛是什么时候灭绝的呢?能不能通过引起野生犀牛来恢复野生种群呢?我们简单地来聊一下这两个问题。

中国犀牛

犀牛在我国没有灭绝以前统称为“中国犀牛”,不过中国犀牛只是一个叫法而已,并不是犀牛的一种。现存的犀牛一共有5种:黑犀、白犀、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答腊犀,而当时在我国分布的犀牛有三种:爪哇犀、印度犀和苏门答腊犀,而亚洲地区也只有这三种犀牛分布,也就是说我国的土地上曾经生活着犀牛所有的亚洲种类。在所有的犀牛中,以印度犀的体型最大,爪哇犀的体型次之(排名第三,仅次于白犀)、苏门答腊犀最小。

这三种犀牛在我国的分布年代已经非常久远了,翻阅一下史册,早在殷商时期,它们的足迹遍布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但是到了唐朝的时候,犀牛的分布区域就缩减到了南方部分省份,到了清朝,在我国就只剩下云南有犀牛的分布了。

由此可见,犀牛在我国的减少是持续的,而且在我国的古代最为严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苏门答腊犀

从古至今,犀牛在我国持续减少有三个主要原因:栖息地破坏、人类屠杀以及气候变冷。

首先,气候变冷的说法来自于何业恒教授等人合著的《中国野生犀牛的灭绝》,在该文中,教授指出在距今约2500年前,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气候变冷,使得犀牛的栖息范围向我国的南方迁移,而从目前犀牛的分布区看,它们却是分布在热带地区,所以,许多犀牛在迁徙的过程中死掉了。

其次是人类的屠杀。人类对犀牛的屠杀并不是要清除威胁,而是要获取价值,在我国许多古代的药典上都有关于犀牛角入药的记载,最早在宋朝就开始了,到了清朝,清政府甚至将仅剩于云南地区的犀牛据为己有,不准私自捕杀,只供皇家御用。

最后就是栖息地的破坏了。在现存的5种犀牛中,除了白犀外,其他犀牛都是独居的,而且除了苏门答腊犀喜欢生活在森林中之外,其他犀牛都喜欢开阔的草地。但是,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加,许多草地成为了居住地或者是耕地,大面积的森林被人为的砍伐掉。这就导致了犀牛的栖息地越来越少。再加上人为的猎杀,最终“中国犀牛”在我国慢慢消失掉了。

关于“中国犀牛”的灭绝时间,这三种犀牛的时间不尽相同。最先灭绝的是爪哇犀的印支亚种,灭绝时间在1885年,之后是苏门答腊犀、灭绝于1916年,然后是爪哇犀的印度亚种,它在我国灭绝的时间是1922年,最后是印度犀,根据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兽类专家王应祥教授对中国犀牛的调查发现,我国在云南地区最后的三头犀牛,最晚被射杀的时间是1957年,因此印度犀的灭绝时间是1957年。

能不能从其他国家引入野生犀牛,重新恢复我国的野生种群?

从表面上看,犀牛属于食草动物,只要是给它足够的生存空间,再次引入后是可能重新恢复野生种群的。但是,这只是理想,实际操作起来有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和阻力。

首先要解决的是给重新引入的犀牛一块“净土”,这块“净土”必须是规模不小的草地或者是地面植被较多的森林(树木较为稀疏,这样地面的草才会茂盛)。考虑到犀牛喜欢热带的环境,所以只能将它放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当然,必须要保证犀牛不再被偷猎。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这三种犀牛的现状。想要恢复野生种群,有两个主要的因素:必须是原本在我国生活的三种犀牛、必须是野生的个体。这就把目标集中在了原本的“中国犀牛”上。

在这三种犀牛中,现状最堪忧的就是爪哇犀了。现存野生的爪哇犀已经不足60头,如此稀少已经到了灭绝的边缘,显然不可能拿过来“做实验”。

其次是苏门答腊犀,现存苏门答腊犀的野生数量也不足300头,目前仅分布在印尼苏门答腊岛上的热带雨林中,它们现在也是极危动物,仅剩下的300头勉强能够维持种群现状,显然也不可能拿过来“做实验”。

最后只能寄希望于印度犀身上了,现存的野生印度犀约有2000-2500头,是现存数量最多的亚洲犀牛,它的现状为易危,从数量上看,唯一能够“借过来”的犀牛也只有印度犀了。

因此,想要重新恢复“中国犀牛”的野生种群,从目前三种犀牛的现状来看是不可能了,唯一可能的就是引入印度犀,重新让它们在我国的南方一些地区繁衍。而且华南虎从我国野外消失后,野生动物对印度犀的威胁也已经消失掉了。所以,最可能在我国重新恢复野生种群的就是印度犀了。

总结

中国犀牛的灭绝只是三种犀牛在我国的灭绝(区域性灭绝),并不是物种的灭绝,而灭绝的原因主要与人为对野生环境的破坏和猎杀有关。从这一点上看,如果将印度犀重新引入,如何防止偷猎才是恢复野生种群的关键。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