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更新,部分物种濒危状况持续向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物种濒危的原因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更新,部分物种濒危状况持续向好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更新,部分物种濒危状况持续向好

2023-05-23 23: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苏雅

5月22日,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球主场宣传活动在昆明举办。活动上,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本次评估覆盖了全国野生高等植物39330种(包括种下单元)、脊椎动物(智人除外)4767种,对我国现有分布的高等植物、脊椎动物生存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和更新。

部分物种濒危状况持续向好

开展生物多样性濒危现状评估和红色名录制订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界的共识,是各国政府制订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规划的依据和前提。2013年和2015年,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分别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红色名录自发布以来,受到国内外保护生物界的广泛重视,成为我国履行国际协议、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分析和制订保护对策的重要科学依据。

近十年来,随着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力度不断加大、科学研究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的分类、系统进化和保护等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动植物濒危物种保护管理能力显著提升。2020年,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对红色名录进行科学调整,形成此次发布更新的红色名录,实现对我国现有分布的高等植物、脊椎动物生存状况的全面评估和更新。

本次评估的物种数量有较大增加,涵盖的高等植物、脊椎动物较上一次分别增加4880种、410种。同时,物种基础资料也得到极大丰富,有595种高等植物和157种脊椎动物因相关数据得到补充,濒危等级获得了更新评定,我国受威胁物种的变化情况也进一步明确。

评估结果显示,我国的野生植物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脊椎动物受威胁状况的恶化趋势有所减缓,部分物种濒危状况持续向好,但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整体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

这些动植物受威胁程度“降级”

近年来,我国通过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等措施,推进天然林保护恢复、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山水林田湖草沙等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执法监督力度,逐步恢复了重点区域野生动植物生境,近500种野生动植物受威胁等级下降。

如红豆杉属植物,上世纪90年代,市场对紫杉醇抗癌药物的急切需求和高额价位,致使各地一度乱砍滥伐,短时间内野外红豆杉资源匮乏殆尽,使该属物种陷入濒危。此后,我国全面加强红豆杉类资源的保护管理,经过多年持续保护,红豆杉野外居群得到稳定恢复,株数达百万以上。本次评估南方红豆杉由“易危”调整为“近危”,东北红豆杉和密叶红豆杉由“濒危”分别调整为“近危”和“无危”。

自我国保护区建设提速以来,有川金丝猴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和面积都增加超过一倍,野生川金丝猴种群从2002年的1.4万只,增加到目前约2.5万只,种群分布区域也显著增加。因此,此次评估将川金丝猴濒危等级从“易危”降到了“近危”。

编制组专家表示,物种受威胁程度“降级”,不代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降级。拯救我国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继续团结协作、再接再厉,共同开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局面。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