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软暴力,正在侵蚀00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父母的安全嘱咐 看不见的软暴力,正在侵蚀00后

看不见的软暴力,正在侵蚀00后

2023-04-20 10: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近日,媒体报道称,四川成都的一名男孩只因名字中带“坤”,就被班里的同学起了一个“鸡哥”的绰号。

“(同学们)天天喊我鸡哥,我也和老师还有家里人都讲了,但他们还是不改。”

这一行为直接导致男孩产生了抑郁厌学情绪,进而做出自伤自残行为。

事件曝光后,迅速引起媒体及网友关注,有观点呼吁“别让校园软暴力,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取外号也算校园欺凌吗?

该事件登上热搜后,有不少网友为该男孩鸣不平,认为无论是否“玩梗”,都不应该将这些“梗”用来攻击同学。

但也有人认为,男孩只是被取外号就闹抑郁,甚至还自残,“这抗压能力也太差了”。

持后一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甚至这也是相当一部分家长的看法。

他们认为,“取绰号不过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谁小时候不是这样过来的”“孩子的玩笑话当真你就输了”“偶尔的玩闹还能锻炼一下孩子的抗压能力”。

在这种观念的加持之下,家长不仅不为被取绰号的孩子讨公道,还会站在“加害者”的那一方,规劝自己的孩子,“这点小事也好意思哭”,给孩子传递一种不耐烦之感。长此以往,孩子即使没有抑郁,也会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之下,逐渐变得内向、自闭、不爱说话。

据央视新闻发布的调研报告,“语言辱骂”是发生最频繁的校园暴力方式之一,占比74.55%。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的一项调查也显示,81.45%的被访小学生都认为“语言伤害”是目前最亟待解决的校园问题。

而且,相较于更容易被发现的身体暴力,语言暴力的隐蔽性往往会让人忽视其背后的巨大危害,尤其是一些藏在玩笑中的欺凌,甚至连当事人都很难察觉,自己正在经受语言的校园软暴力。

譬如针对身材的语言嘲讽。初高中正值女生的青春期,女生们在这个阶段开始发育,她们的身体也慢慢发生变化。

有的女生身材会突然变胖,有的女生胸部维度发生变化,不少男生因此对女生进行冷嘲热讽,笑话别人是“胖子”“肥猪”,并吸引其他男生一起关注体育课时女生奔跑的“怪异”姿势。尽管没有明说,但那些不怀好意的视线和背后传来小声讨论的声音,无一不在散播着校园欺凌的压抑氛围。

2021年,陕西某中学一位高三女生因不堪同学辱骂,从4楼教室跳下

除了身材,被拿来取笑的还有身高、嗓音、名字等。

身高略矮的人多少都听过别人一句“×矮子”的玩笑话;声音粗哑/尖细的人都有过“鸭公嗓”“太监嗓”的外号;名字有不太好的谐音关联,则整个学生时期都有人故意不正经地叫你的本名;家境不好的人会因为常年来回穿几身衣服,遭到同学的嘲笑;青春期脸上长痘痘,因而被同学嘲笑“麻子”;男生女相,会被嘲讽为“娘娘腔”,女生男相则会被讥讽为“男人婆”……

最为致命的是,这些看起来只是“玩笑”的话语,大部分受害者都会羞于告诉老师和家长。即使在告知老师或者家长后,往往也不会得到重视,最多不过是得到一句随意的嘱咐。

而在老师嘱咐后,这种针对受害者的“玩笑”往往会变本加厉,因为他“告老师/家长了”,是一个“玩不起的人”,所有人都应该联合起来“孤立”“嘲笑”“无视”他。

有网友以自身的经历指出,其实很多小孩受到这种语言欺凌后只会选择隐瞒,然后留下一生的阴影。

种种伤害叠加延续,以至于很多人在长大后,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治愈那段在童年时期受过的伤害。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言,“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但事实上,这些伤害本可以在他们的童年时期避免。

看不见的校园软暴力

正在侵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一方面,这些看不见的校园软暴力正在以“玩梗”之名,逐步侵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以这位名字中带“坤”的男孩为例。

“坤”在字典里的解释是,代表大地以及一切极具阴柔性质的事物。同时,“坤”也是母亲、女性的代称。

这究竟是谁的错?

《光明日报》指出,与以往见诸报道的校园欺凌不同,这一次的“案发现场”没有暴力和胁迫,但是这种调侃的语言,对当事者的伤害或许更甚。校园里发生的言语欺凌,正是存在于日常同侪之间的交往之中。

它萦绕在受害者的周围,造成的伤害却更加隐秘,往往裹挟在玩笑与调侃之间。甚至在外人看来,与拳打脚踢相比,这谈不上伤害。但是,对于当事者来讲,这样的伤害往往更加直逼内心。

2021年,深圳一初中女生、年仅13岁的佳佳就遭遇了现实版《少年的你》。只因和同学发生误会,佳佳就被人辱骂,甚至被污蔑为“同时交往多个男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渣女”。

尽管在警方介入后,佳佳的“渣女”谣言得到了澄清,可无辜女孩在被网暴的期间所经历的痛苦,以及所遭受的名誉侵害,却无法就此一笔勾销。

杜绝校园软暴力,

需要社会的共同合力

以玩梗作为伪装的语言暴力,连老师管起来都觉得发怵

此背景下,让孩子单向“断网”,为孩子创造一个所谓的“无菌环境”,反而无济于事。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是,呼吁家长和老师更积极地去扮演一个引导角色,引导孩子们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学会如何去分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任何带有恶意、损害无辜者尊严的言行,都不会被纵容。在文明、理性的舆论空间里,每个人的人格尊严都应受到尊重和保护,那些随意给人扣帽子、贴标签的施暴者,才该受到讽刺和批评。

所幸的是,校园软暴力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从全国到地方,都先后颁布了相应的司法条例,为“少年的你”健康成长护航。

不仅如此,早在2018年,广东地区就明确规定“起侮辱性绰号是欺凌行为”。广东省教育厅等13部门制定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已经从2018年12月1日起实施,其中将起侮辱性绰号等行为纳入欺凌事件,并规定欺凌行为严重可开除学籍。

然而律法之外,同样少不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引导,不要孩子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更不要让孩子辜负社会给予的包容和善意,向自己的同学“开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