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实在太常见了,但3000多年柿子文化有你不懂的中国含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灯笼的传统文化内涵 柿子实在太常见了,但3000多年柿子文化有你不懂的中国含义

柿子实在太常见了,但3000多年柿子文化有你不懂的中国含义

2024-07-17 06: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落叶后的柿子树挂满了柿子灯笼

冬至过后,采摘过的柿子树还会挂着不少的柿子,一场场瑞雪纷飞给柿子戴上了白白的帽子,红白映衬特别耀眼;农历新春佳节期间,红彤彤的柿子灯笼与门前红红的春联相映衬,这就是 新春佳节“事事顺利!万事大吉!喜事迎春!”的美好愿景。

刨了皮的柿子在享受暖暖的冬日烘晒

有了3000多年历史的柿子文化,是怎样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呢?这里是否还有什么 深层的中国含义?

一、广西红岩柿子红,房前屋后挂灯笼

广西恭城莲花镇红岩村

为了探究柿子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柿子文化的中国含义,特意造访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的红岩村。

红岩村马头山俯视红岩村的美景

红岩村有着千百年来柿子种植的优质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人文风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优势凸显,将柿子产业变成一张响亮的名片,红岩村建成了广西恭城最大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并被称为我国唯一的“月柿之乡”。

晨曦普照的红岩村,一派秋色的景象。

红岩村的主要居民是瑶族同胞,他们的先民以长沙、武陵等地为居住中心,从隋唐时期开始到元、清时期,由于被歧视和逃避战火而向广东、广西、云南和贵州等地迁移,后来定居于各地的山区,因此,有“南岭无山不有瑶”的俗语。

红岩村的梅花桩、滚水坝

瑶族服饰的黑红对比衬出头巾、花边和围裙的和谐美。

瑶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瑶族先辈们的山居、开垦、劳作、生活等习惯,培育了瑶族人民善良、勤劳的美德;山区生活的条件艰苦,瑶族人民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不但开挖了适合种植的梯田,而且培植了许多适合山区种植的作物、水果,柿子就是其中最适合种植的水果之一。

今年又是丰收年,柿子的挂果密度很高。

红岩村有千百年种植柿子的历史,村内现存二、三百年树龄的柿子树就有近百棵,百年左右树龄的柿子树不计其数,柿子是红岩村的主要农业经济水果。

制作柿饼的第一道工序就是给柿子刨皮,刨皮后的柿子才能够晒干。

晒柿子也非常讲究,有时候还需要不断翻动。

晒柿子时日夜都晾晒,这样柿子就会吸收日、月的精华,转化成美味的柿饼。

柿子的收获期是在霜降之后,秋风起,冬日干燥正是晒柿子的好机会,红岩村每家每户开始采摘柿子,手工刨皮、上晒、压饼、打包等一道道工序摆开了阵势,整一条村都忙碌起来,也成了喜庆的海洋。白天太阳烘晒,晚上低温霜冻,一般十五天左右,红彤彤的柿子就转变成一块块美味的柿饼。

阳光烘晒的柿子每天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先由硬变软,形状也由灯笼鼓型转向饼型。

随着水分的蒸发,柿子的糖分更加浓缩。

烘晒十五天左右,柿子蒸发大部分水分后,经过压饼工序,就成为了我们常见的柿饼。

每年的柿子收获时节,红岩村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金秋月柿节”,村民们会载歌载舞欢庆丰收节,抒情、甜美的山歌响遍整个山村。

红岩村村居屋顶、天棚晒满了柿子

村道、广场、屋顶、院子和园子等全被一簸箕一簸箕的柿子铺满了, 全村变成了小灯笼的海洋,好一番喜庆吉祥的热闹景象。

仙境般的莲花镇

莲花镇的村居美景

红岩村的美景

红岩村自然风光秀美,是喀斯特桂林山水地貌,在这里可以看到与阳朔山水不同的景色,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和莲花河等景点,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更可以登上马头山,极目瞭望恭城莲花镇的自然风光美景;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休闲生态农业游的典范。

红岩村喀斯特地面风景

二、柿子与中国诗词

历史上关于柿子的诗词太多了,柿子是文人墨客 寓意吉祥如意的重要元素,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诗人作了无数赞美柿子的诗篇,其中就有刘禹锡、白居易、韩愈、郑谷、陆游、李白、杜甫、杜牧、范宗尹、张仲殊、陈泪、欧阳修、张蕴、韩维、苏轼、孔平仲、唐寅、李攀龙等诗人对柿子的咏赋。

立冬后,柿子树叶全部落地,剩下就是满树柿子。

古语云:

秋去冬来万物休,

唯有柿树挂灯笼。

欲问谁家怎不摘,

等到风霜甜不溜。

古语云:

秋去冬来万物休,

唯有柿树挂灯笼。

欲问谁家怎不摘,

等到风霜甜不溜。

这首诗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虽然作者和时间已经无从考究,但已经被人们历年反复传诵,诗的大意就是:秋天过去寒冬就来了,有些动物窝洞休眠度冬,有些植物落叶抵寒过冬,只有柿子树上挂满了如红灯笼似的柿子;试问这是哪户人家的柿子不摘?人家说:“经历风霜后的柿子甜而不涩”。

无公害果园的柿子个大饱满

又如《咏红柿子》

作者:唐代 刘禹锡

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

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

又如《咏红柿子》

作者:唐代 刘禹锡

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

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

这首诗的大意是:描绘了无意遗漏采摘的柿子在拂晓、星夜的美态,它高高挂在树上,不断吸收日光的温暖,又不断吸收星月的灵气,渐渐积聚了日月之精华,变成了具备颐养天年功效的好水果。

柿子采摘会特意留下一些柿子不采摘,主要留给鸟雀吃。

又如:《游龙华寺二首》

作者:宋代 范宗尹

晓出城东路,寻僧聊避喧。

宿云开岭岫,晚稻没川原。

村暗桑枝合,林红柿子繁。

日斜僮仆困,共喜到山门。

又如:《游龙华寺二首》

作者:宋代 范宗尹

晓出城东路,寻僧聊避喧。

宿云开岭岫,晚稻没川原。

村暗桑枝合,林红柿子繁。

日斜僮仆困,共喜到山门。

这首诗的大意是:诗人心里不快,早早出门去龙华寺找朋友聊聊天解闷;一路走来,秋高气爽,看到了满田是金黄的稻谷、柿子树上挂满了柿子等等一幅幅秋天美景;边走边游玩可把时间耽搁了,到达华龙寺时已经天黑了,竟想不到自己所有的不快都已被美美的秋色抹去了……

柿子丰收为红岩村的瑶族人们带来幸福快乐

又如:《张明府见惠榴柿其一》

作者:明代 李攀龙

床头春酒百花香,

醉里谁知柿子黄。

想道故人消渴久,

秋来为摘满林霜。

又如:《张明府见惠榴柿其一》

作者:明代 李攀龙

床头春酒百花香,

醉里谁知柿子黄。

想道故人消渴久,

秋来为摘满林霜。

又如:《秋获歌》

作者:南宋 陆游

墙头累累柿子黄,

人家秋获争登场。

长碓捣珠照地光,

大甑炊玉连村香。

又如:《秋获歌》

作者:南宋 陆游

墙头累累柿子黄,

人家秋获争登场。

长碓捣珠照地光,

大甑炊玉连村香。

从这几首古诗可以看出:柿子在30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中,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柿子不仅是人们食物的一个品种,而且具备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寄托。 柿子,成为了古往今来秋日最美的诗词。

三、柿子与中国传统文化

历代文人墨客对柿子的咏赋,让人们深刻领会柿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首先就是中华民族的善良和对生命的敬畏,再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福。

柿子树上挂灯笼

在红岩村游玩时,曾经咨询村中老大爷:“为什么采摘完毕后的柿子树上还挂着不少柿子?”,老大爷说:“这是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了的家话, 留下了的柿子可以喂养度冬的鸟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无论处于何种政治、经济状态,只要有柿子树就有不摘完的柿子,这种景象在全国各地柿子产地都看能到;这就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良和对生命的敬畏, 也是人们与大自然相生与共的生存美德。

百年老树硕果累累

再是 柿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喜庆密切相连,“柿”的读音与“事”的读音一样,柿子的形状与中国灯笼的形状相似,柿子红彤彤的颜色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喜庆颜色,柿子宛如是柿子树上挂的灯笼。因此,这些关联起来,就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事事如意”“万事大吉”“百事吉祥”的美好愿景。

事事如意

柿子大晒场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与柿子相关的风俗习惯,在新春佳节必备的果盘中一定会有柿饼、金桔、枣、板栗、龙眼等,寓意 “百事大吉”“事事平安”;现在有些地区民间的结婚风俗中,还依然保留着在嫁娶的礼品中放有柿饼、橄榄、枣子等的习俗,寓意 “事事如意”“早生贵子”。

旭日东升

因此, 柿子文化的中国含义就是:做人要勤劳、善良、包容,对生命要敬畏;用阳光的生活态度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用阳光的生活态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非常感谢你的阅读!欢迎关注“ 哎呀顶”,更多 文化、 摄影和 旅游资讯与你分享。 #跨年去旅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