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灭火器和干粉灭火器正确使用方法及检查注意事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灭火器的操作使用步伐 气溶胶灭火器和干粉灭火器正确使用方法及检查注意事项

气溶胶灭火器和干粉灭火器正确使用方法及检查注意事项

2023-08-06 06: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手提式干粉灭火器主要用以扑救固体材料火(A类)、可燃液体火(B类)、可燃气体火(C类)及一般电器类火灾。灭火器因其操作灵活,应用范围广泛,被应用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其操作方法:先拔下保险销,拉出喷管,然后对准火焰根部左右扫射,适用一扑救初期火灾。

  

气溶胶灭火器和干粉灭火器正确使用方法及检查注意事项

  图为及安盾气溶胶灭火器与传统干粉对比

  

气溶胶灭火器和干粉灭火器正确使用方法及检查注意事项

  图为各位灭火器对比

  气溶胶灭火器和干粉灭火器正确使用方法及检查注意事项

  

气溶胶灭火器和干粉灭火器正确使用方法及检查注意事项

  图为及安盾气溶胶灭火器

  下面及安盾消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手提式干粉灭火器使用方法,供参考:

  1、使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时,应手提灭火器的提把,迅速赶到着火处。

  2、在距离起火点5米左右处,放下灭火器。在室外使用时,应占据上风方向。

  3、使用前,先把灭火器上下颠倒几次,使筒内干粉松动。

  4、如使用的是内装式或贮压式干粉灭火器,应先拔下保险销,一只手握住喷嘴,另一只手用力压下压把,干粉便会从喷嘴喷射出来。

  5、如使用的是外置式干粉灭火器,则一只手握住喷嘴,另一只手提起提环,握住提柄,干粉便会从喷嘴喷射出来。

  6、用干粉灭火器扑救流散液体火灾时,应从火焰侧面。对准火焰根部喷射,并由近而远,左右扫射,快速推进,直至把火焰全部扑灭。

  7、用干粉灭火器扑救容器内可燃液体火灾时,亦应从火焰侧面对准火焰根部,左右扫射。当火焰被赶出容器时,应迅速向前,将余火全部扑灭。灭火时应注意不要把喷嘴直接对准液面喷射,以防干粉气流的冲击力使油液飞溅,引起火势扩大,造成灭火困难。

  8、用干粉灭火器扑救固体物质火灾时,应使灭火器嘴对准燃烧最猛烈处,左右扫射,并应尽量使干粉灭火剂均匀地喷洒在燃烧物的表面,直至把火全部扑灭。

  9、使用干粉灭火器应注意灭火过程中应始终保持直立状态,不得横卧或颠倒使用,否则不能喷粉;同时注意干粉灭火器灭火后防止复燃,因为干粉灭火器的冷却作用甚微,在着火点存在着炽热物的条件下,灭火后易产生复燃。

  使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扑救固体可燃物火灾时,应对准燃烧最猛烈处喷射,并上下、左右扫射。如条件许可,使用者可提着灭火器沿着燃烧物的四周边走边喷,使干粉灭火剂均匀地喷在燃烧物的表面,直至将火焰全部扑灭。

  干粉灭火器应每个月都进行一次外观检查,主要检查灭火器压力表,当压力表指针低于绿线区时,应立即充压维修;新购买的ABC干粉灭火器罐体应5年水压测试1次,第一次检测后,以后每2年水压测试1次,罐体强制报废期限为10年。

  干粉灭火器检查事项

  1、灭火器应定期检查压力表,当压力表指针低于绿线区时,应立即充压维修,一般灭火器瓶压有效期限在1至2年,要定期充压或更换。

  2、灭火器应放在清洁干燥的地方,严禁暴晒和靠近火源;应妥善保管,严禁拆动。根据GA95-2015《灭火器维修与报废规程》;

  3、灭火器在每次使用后,必须送到已取得维修许可证的维修单位检查,更换已损件,重新充装灭火剂和驱动气体;

  4、灭火器不论已经使用过还是未经使用,距出厂的年月已达规定期限时,必须送维修单位进行水压试验检查。

  5、手提式和推车式1211灭火器、手提式和推车式干粉灭火器,以及手提式和推车式二氧化碳灭火器期满一年必须进行水压试验等检查。

  6、手提式和推车式化学泡沫灭火器、手提式酸碱灭火器期满二年,以后每隔一年,必须进行水压试验检查。

  干粉灭火器作为常规消防器材,存放的位置要能够在通风、干燥的位置,避免干粉灭火器被阳光直晒、被大雨淋、潮湿、易腐蚀等环境里。

  气溶胶灭火器检查事项

  1、该类灭火器属于行业新型科技产品,无需检查维护。

  2、气溶胶灭火器轻便小巧、大人小孩都可使用

  3、气溶胶灭火器在使用期限内不用考虑冲压、药剂更换、定期维护等相关问题

  及安盾消防提供以上关于干粉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如果使用及安盾消防气溶胶灭火器就不会有上述干粉灭火器那么麻烦,气溶胶灭火器是4年免维护,随时都可以使用,便携小巧,大人小孩都可以用!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