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濒危物种法》颁行50年的成果与反思(美中報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濒危物种的标准 美国《濒危物种法》颁行50年的成果与反思(美中報道)

美国《濒危物种法》颁行50年的成果与反思(美中報道)

2024-06-04 13: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50年前,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划时代的物种保护法——《濒危物种法》(The Endangered Species Act of1973)。这项立法于1973年12月28日由尼克松总统签署正式生效。半个世纪以来,《濒危物种法》为诸多鱼类、野生动物及植物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不仅防止了数百种濒危物种的灭绝,而且促进了许多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的恢复。

《濒危物种法》的宗旨是什么?具体实施方式有哪些?简而言之,这项立法要求通过一系列科学考察,对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进行认证,并将其列入国家级的濒危物种名单,让这些物种得到法律保护。濒危物种在受保护期间由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U.S.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以及国家海洋渔业管理局(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监管、追踪并定期评估,最终目标是使濒危物种的数量及其栖息环境达到可持续的恢复水平,以脱离灭绝险境而且不再需要《濒危物种法》的保护。  

白头鹰得到大力保护后种群得到恢复,自2007年6月起不再被列入濒危物种名单。(图片:公共领域)

受到《濒危物种法》的保护而成功脱险的几种广为人知的物种包括:

白头鹰(Bald Eagle)——白头鹰是美国的国家象征。在《濒危物种法》将其列为濒危物种之前,由于栖息地的大量丧失以及广为使用的农药滴滴涕导致其蛋壳受损等原因,白头鹰在其北美大陆的大部分活动区域内逐渐消失。在全面禁止使用滴滴涕以及它们的栖息地得到法律保护后,白头鹰的繁衍数量和活动范围得到显著恢复。2006年,白头鹰被发现在美国大陆的每个州都有筑巢,其数量也已从1963年的416只增加到2007年统计的11052只。保护白头鹰获得的成功促使它于2007年被从濒危物种名单上删除。

座头鲸(Humpback Whale)——座头鲸在20世纪初期遭受到大规模的商业捕捞,以致到1966年,北太平洋座头鲸的总数量只剩1200头左右。《濒危物种法》的保护使得它们的数量得到可喜的回升,最近一次统计是在2010年,估计已达21808头。科学家预计,通过继续努力保护该物种,座头鲸的数量将更进一步得到恢复。  

美洲野牛(American Bison)——美洲野牛曾经遍布北美大陆。18世纪末,它们的数量估计为6000万头,但由于19世纪的商业狩猎和大量屠宰,以及畜养家牛的病菌传入,美洲野牛几乎灭绝。据1889年的统计,当时美洲大陆存活的野牛仅剩541只。20世纪中叶,野牛恢复项目开始,特别是《濒危物种法》实施后,恢复工作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3月,野牛数量已恢复至约31000头。另外,通过多次重新引入,美洲野牛现在已在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多个地区的原野上自由地徜徉。

联邦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发文指出,《濒危物种法》颁行半个世纪后,由于联邦机构、州和地方政府以及环保组织和普通公民采取的保护行动,数百个濒危物种得以稳定或改善,还有许多其他物种已经恢复到可持续繁衍的水平,不再依赖联邦特别法律的保护而生存。

美洲野牛一度几乎灭绝,如今它们又开始自由地徜徉在美洲的原野上(图片:公共领域)

尽管《濒危物种法》的实施在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及其栖息地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它在过去的半个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并不平坦。首先这项立法涉及的范围很广泛,而且它允许在不考虑经济后果的情况下将物种列为濒危物种,因此引发的各种经济与权益纠纷不断,其中最著名的纠纷之一发生在90年代初期,当时太平洋西北地区的伐木业估计有多达30000个工作岗位会因为北方斑点鸮(Northern Spotted Owl)受到保护而消失。这场争议最初在伐木者与当地环保主义者之间展开,继而发展到全国性的意识形态上的冲突,标志着两种美国价值观的相互对立:深入人心的保护公共自然资源的观念与自由发展经济、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观念。  

北方斑点鸮是否受《濒危物种法》保护曾备受争议(图片:公共领域)

在《濒危物种法》颁行50周年之际,近些日子里美国各大媒体、团体和政府机构纷纷对这项立法半个世纪的历程进行回顾、反思和展望。拜登总统于12月27日发表公告,高度肯定了《濒危物种法》的重大意义,重申在气候变化的当今对物种保护和《濒危物种法》的新承诺至关重要,并呼吁所有美国人承担起确保《濒危物种法》继续成功的责任,让子孙后代都能享有我们共同珍惜的自然遗产。  (雾谷飞鸿Shaoli)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