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类纪录片的影像叙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澳大利亚媒体报道谷爱凌 "非遗"类纪录片的影像叙事

"非遗"类纪录片的影像叙事

#"非遗"类纪录片的影像叙事|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自 知网  喜欢 0

阅读量:

103

作者:

周思辰

展开

摘要: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拥有着比其他国家更多种类的"非遗",其蕴含着我国56个民族特有的地域风貌以及民族气质.因此,"非遗"的保护是一项长期工程.但各个地区在努力申报"非遗"的同时,只注重它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从而导致大量的"非遗"受到了破坏,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以根艺为例,有些政府只顾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一味地开发"非遗"的经济价值,却忽视了对它的保护.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企业用机器制作根艺,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制作,这也正是政府对"非遗"的盲目开发利用,而忽视了对它的保护.因此,保护"非遗"亟不可待.为了"非遗"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而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保护"非遗",成为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近些年,纪录片成为保护"非遗"的一项有效措施.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记录"非遗"的声音,图像以及"非遗"传承人的情感,使其可以一直保留下来,从而使人们可以更加客观真实的了解"非遗"."非遗"类纪录片不仅使"非遗"以一种有效的形式保存下来,还能增强国家,社会以及人们对"非遗"的保护意识,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随着人们对"非遗"保护意识的增强,"非遗"类纪录片的数量与日俱增,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对于"非遗"特有的地域风情以及民族文化凸显不出来;有些作品的叙事方式,叙事技巧等过于单一,无法吸引观众的眼球.国内对"非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保护,传承的问题上,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不应只对其表面进行研究与探索,只有对"非遗"的内容与形式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使我国的"非遗"得到更好地保护.在对"非遗"类纪录片的影像叙事进行研究的同时,结合毕业设计作品《张喜根和他的根艺博物馆》进行实践分析,从而实现对"非遗"的保护.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绪论包括选题原因及意义,文献综述,选题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的阐述,主要是对"非遗"类纪录片的概述,包括"非遗"类纪录片的发展概况:"非遗"类纪录片的兴起,"非遗"类纪录片的艺术特色,"非遗"类纪录片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从口语相传到影像记录,延长传承时间,增强保护意识.全面分析"非遗"的发展现状以及生存状态,对"非遗"的保护,传承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论文的第二部分对"非遗"类纪录片的叙事角度进行分析,从全知视角的灵活性,内视角的情感表达和外视角增强客观性进行研究.论文的第三部分对"非遗"类纪录片的叙事方式:画面加解说的叙事方式,再现手法的叙事呈现以及口述历史的运用三种叙事方式进行论述.第四部分是对"非遗"类纪录片的叙事技巧进行分析,包括悬念的设置引人关注,细节的处理加深印象和故事化叙事增强情感.通过对叙事技巧的论述,增加了"非遗"类纪录片的可视性.最后一部分是从"非遗"类纪录片的叙事语言进行分析,通过镜头语言提升画面美感,解说词的承上启下作用以及音乐和音响渲染气氛,来提高"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水平.

展开

关键词:

“非遗”;消失;保护;纪录片;影像叙事

学位级别:

硕士

学位年度:

2018

DOI:

CNKI:CDMD:2.1018.145102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