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计口述历史》的会计史学价值与时代意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潘序伦的会计精神 《 会计口述历史》的会计史学价值与时代意义

《 会计口述历史》的会计史学价值与时代意义

2024-05-26 13: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会计口述历史项目概述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会计口述历史项目始于2012年,经过8年多的沉淀和积累,项目组于2019年出版了《会计口述历史(第一辑)》,引起了会计界的很大反响。得到行业管理者、实务专家、著名学者等在内的众人高度评价。社会各界的认可,是对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会计口述历史项目的充分肯定,更是对会计文化与精神传承必然性和紧迫性的认同。

由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会计口述历史项目工作组主编,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会计口述历史(第二辑)》出版,是上海国家学院会计口述历史项目的阶段性总结,也标志着会计口述历史项目2.0版的开始。截至本书出版,会计口述历史项目已记录了50位口述人口述的53位会计前辈。其中,潘序伦和管锦康的会计人生和由潘序伦长女、管锦康夫人潘屺瞻口述,杨纪琬的会计人生由杨纪琬长女杨周南教授口述,雍家源的会计人生由其长子雍小楼口述,张为国教授口述了在上海财经大学娄尔行先生门下求学的历程。

会计口述历史项目记录的这些会计前辈,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我国会计界的中流砥柱的代表,他们在高校、企业和政府的各条会计战线上为我国会计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时间维度上,他们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早期的各种政治运动、改革开放;在空间维度上,从求学到工作,他们有的南下,有的北上,有的西迁,有的东移,他们的脚步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们在各地从事会计教育与实务工作,传播会计文化与理论,践行会计制度与法规。他们推动、主导、影响并主要参与了西方会计体系的引入、苏联会计在我国的推广和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后会计准则和制度的重塑、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恢复和重建等影响会计发展的重大事件,为我国会计实务、会计教育、会计理论和会计制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会计口述历史(第一辑)》和《会计口述历史(第二辑)》(以下通称《会计口述历史》)生动地再现了会计前辈或波澜壮阔或曲折坎坷的生平,会计前辈们的口述既有主线又有细节,既有自身又有同时代的同仁,既讲人又说事,为研究我国近现代会计史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资料。同时会计前辈们的为学、为政和为人的精神及品德,对于当代会计人甚至全体中国人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

《会计口述历史》至少在三个层面上对研究我国近现代会计史具有学术价值:一是提供研究线索,各位会计前辈对他们生平经历的讲述,再现了几个时代的经济社会、人物和事件,尤其是会计领域的纷繁复杂的人与事的交织,形成了一个人物关系网和会计发展演进路线图;二是提供了典型历史事件的史实,各位会计前辈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他们口述的重点都是他们认为具有重要性的事件和人物,这些是真实的会计史料;三是为会计史交叉研究和实证研究提供了可能,会计史学界在会计发展脉络与史实梳理层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鲜有将会计与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变迁相联系,多从宏观层面描述会计发展脉络,鲜有研究特定时间、特定制度层面的“细节”会计史,而会计前辈们以个人的视角讲述的历史中经常出现特定时间、特定人物、特定会计实务,提供了大量细节,为宏观会计发展史这棵树干增添了许多枝叶,为会计史学界研究会计史提供了可能。

本文以《会计口述历史》为基础,从会计口述历史的会计史学价值和时代意义,论述《会计口述历史》在会计史学研究与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地位。

二、会计教育史学价值

《会计口述历史》为研究我国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会计教育的历史史实和比较提供了可能。从学习的角度,书中的会计前辈有的在民国时期曾留学海外学习会计,有的就读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国立大学,有的在民国时期的私立大学学习会计,有的在民国时期的教学学校学习会计,有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入学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毕业;有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在大学学习会计;有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系统地学习了苏联会计或赴苏联留学学习会计;有的在改革开放后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有的在改革开放后曾赴国外求学或访学。从教学的角度,书中的会计前辈有的在民国时期已经在多所大学任教,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大学里教授苏联会计,有的在改革开放后参与、引领了高校会计教学改革并引入西方会计,有的参与了三所国家会计学院的筹建和新中国注册会计师人才的培养工作。

他们中有的人如陈安怀、管锦康、徐政旦、娄尔行、葛家澍、常勋、杨纪琬等在民国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都在会计教育一线。他们的口述记录为研究我国不同时期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历次教学改革以及会计职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潘序伦、常勋、邓延芳和庄肇嘉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而常勋毕业后又曾在上海圣约翰大学任教且是邓延芳和庄肇嘉的老师。他们的求学经历对于研究民国时期我国教会学校的办学历史具有相当的价值。无独有偶,在人物师生关系方面,陈安怀和余盛钧都毕业于重庆立信会计专科学校,而陈安怀曾是余盛钧的老师;雍家源在复旦大学曾给汪家祐讲授政府会计课程,汪家祐在复旦大学读书时的会计老师高治宇后来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时华东地区支援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团中的唯一一名女性教师。他们的口述相互印证,不同的口述细节相互佐证和交叉,勾勒出了那个年代我国会计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的历史场景。在职业教育方面,潘序伦创办了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并主导了改革开放后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复校,周京生是改革开放后无锡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的创办者,他们的口述为对比研究民国时期和我国当代会计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可能。而潘华恭则曾担任复校后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的教务处长,其口述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会计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和职业道德教育状况。

庚子赔款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研究我国近代教育时值得探索与挖掘的一方秘境,不得不说,这一特殊时代特殊背景下的特殊安排,在耻辱历史中对中华民族也算是一些慰藉。在会计口述历史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会计与庚子赔款的诸多交集:杨纪琬从国立上海商学院毕业后攻读了中英庚款基金会资助的研究生;雍家源自费留学美国时申请了“清华半官费”(庚款用途之一)。他们的经历将会计与庚子赔款联系起来,也使会计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历史画卷中闪亮起来。

会计口述历史中,会计前辈中的毛伯林、杨宗昌、王松年、汪家祐、夏乐书1952—1955年都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会计研究生班进修,当时的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研究生班类似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会计“黄埔军校”,学生是从全国各大院校挑选的应届毕业生或年轻教师,老师则以苏联专家为主。这些前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接受苏联会计教育的人员,他们毕业后回到东北财经学院、陕西财经学院、中南财经学院、西南财经学院等各个高校任教,成为我国会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口述对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人才培养政策与思路、苏联会计教材与课程设置、苏联会计在中国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张同辉讲述的1944年参加冀中行署经济训练班的经历,为研究和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对财经人才培养和财经工作的重视提供了线索和启发。丁平准口述中关于与曾经在延安给毛主席当会计陈俊岐的交往经历,为研究中国共产党根据地会计与财务管理甚至经济生产提供了线索和史料。

在“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当代会计史学界由于史料缺乏,难以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而关于这些特殊背景下的会计教育状况,盖地、夏乐书、徐政旦、雍小楼、余盛钧、毛伯林、杨宗昌、欧阳清、魏振雄、邓延芳和汪家祐等都有述及。据魏振雄口述,“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财经院校仅保留了辽宁财经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前身)和湖北财经专科学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之一),同时他们也讲到虽然学校教育停滞,但社会办班并未终止。对比各位口述者的口述内容,可以对那个时期的会计教育状况作系统、全面的研究。

在注册会计师培养方面,丁平准和汪建熙的口述都讲到了三个国家会计学院的成立背景,以及早期在各大高校设立CPA 专门化方向班的背景和过程,这对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政策与思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杨周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制度奠基人之一的杨纪琬先生的长女,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信息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之一,是我国第一位会计信息化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她的口述再现了我国会计信息化从萌芽到初步发展再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再现了我国早期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思路。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会计教育界历来重视教材建设。葛家澍在口述中提及了自己参编的得意之作——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会计基础知识》和财政部统编教材《会计原理》。葛家澍也讲到了当时的教材编写情况,如各个学校编写教材时对苏联会计的取舍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会计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依然主要按照苏联会计的模式展开,分为工业会计、农业会计、商业会计等,这样的教材体系在当时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孕育了我国高等院校的两次会计教学改革。张为国在口述中讲到了娄先生的会计教学改革思想和两次全国高校会计教学改革研讨会。两次全国高校会计教学改革研讨会是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会计教育界主动变革与进步的体现,展现了我国会计教育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教学理念和自我革新精神。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教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为了进一步提升会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培养高端和国际化会计人才,各大院校开始自主进行会计教学与研究改革。陈安怀在湖南财经学院开始讲授“会计制度设计”课程,徐政旦也在上海财经大学开设类似课程,他们还都分别编写了《会计制度设计》教材;张为国从澳大利亚访学回国后,对上海财大的研究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打破了以往的“师父带徒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开始讲授实证会计课程。王世定是杨纪琬指导的首位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财科所任教。汪建熙是杨纪琬指导的首位会计学博士生。张为国在上海财经大学读完会计学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并师从娄尔行、石成岳等老一辈会计学者,他毕业后留在上海财经大学任教。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受益者和亲历者,也是研究新中国国会计研究生教育史的见证者。

会计前辈们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口述有血有肉,有主线也有细节。《会计口述历史》的编辑团队也在经过多番资料查询和对比研讨后,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注释材料,因此,本书对于研究我国近现代会计教育史无疑不可或缺。

三、会计实务史学价值

谈到会计实务,会计人会不由地结合当下会计实务,联想其缘由与演变历程。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反映决定了会计是企业的“史官”,进而也是经济发展的“史官”,若想研究某段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翻账簿亦如翻史书。

会计口述历史口述人中,尹锡章、陈安怀、潘序伦、管锦康、徐政旦、余盛钧、常勋、石人瑾、毛伯林、赵洪元、庄肇嘉、王善发、魏振雄、邓延芳、潘华恭、吴益格、陈如洪、丁平准、肖桐青、魏云鹏、王世定、张克等,都曾在实务界从事会计、审计工作。

就会计师事务所的创建与发展而言,尹锡章、陈安怀、潘序伦、管锦康在民国时期就已取得会计师证书并在事务所从事过审计工作。徐政旦、余盛钧、常勋、石人谨、毛伯林、魏振雄、邓延芳参与了改革开放后校办会计师事务所的创建工作。潘华恭参与创办了潘陈张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吴益格创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家民营的合伙会计师事务所。丁平准曾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注册会计师法》,主导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脱钩改制。张克曾在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下属中信会计师事务所和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中信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担任总经理,并创办了信永会计师事务所(后合并为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外合资企业的成立,我国逐渐恢复和重建注册会计师制度,由于人才的断层,一批民国时期从事审计工作的老会计师被各大事务所聘用,彼时的中信事务所“四大金刚”李文杰、季树农、于家騋、钱锵是民国时期已经颇负盛名的会计师,张克在那段时间曾与他们一起在中信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和咨询工作,隔了几代的两代人一起工作交流,对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与实务的传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无论是研究改革开放后我国恢复和重建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历史,或者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史,还是研究民国时期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历史,抑或是研究两个历史时期的注册会计师制度比较,会计口述史料都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另外,尹锡章、陈安怀曾在化工企业从事财务管理工作。余盛钧在民国时期从重庆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毕业后曾到著名的上海中兴保险公司工作,并创办和经营过一家保险公司。赵洪元曾在梅山钢铁、宝山钢铁从事会计管理工作。王世定曾在手表厂和钟表公司从事会计管理工作。王善发从事了一辈子机械工业会计实务与管理工作。肖青桐、庄肇嘉和魏云鹏都在电力(水利)系统从基层会计人员成长为会计管理者,他们的口述是研究我国电力行业会计与财务发展历史的鲜活材料;更加重要的是,他们讲述了他们所经历的电力行业会计电算化进程中的关键事件和典型人物。

在政府会计实务方面,雍家源曾在南京国民政府审计院、财政部、主计处和南京市会计处从事政府会计实务与管理工作,他设计了政府会计方法和政府会计制度,是中国近代政府会计制度的奠基人。可以说他的口述就是半部中国近代政府会计史。赵元洪和潘华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在税务局从事税务稽查工作,赵元洪还是上海市审计局第一任局长,参与筹建了上海市审计局。

关于会计职称制度,陈安怀和陈如洪的口述都谈及了那时的会计职称制度,让人欣慰的是,陈安怀曾讲到在当时的企业里,会计人员被列为技术人员,可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中党和政府对会计的高度重视。

这些会计前辈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市场经济建立时期等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会计实务的发展和变化,他们的口述,对于研究近现代我国工业企业的会计实务史举足轻重。

四、会计理论史学价值

众所周知,关于会计的概念和本质,基于杨纪琬和阎达五教授提出的“管理活动论”和葛家澍教授提出的“信息系统论”,我国会计理论界长期存在两大观点交锋的学派。会计口述历史记录了葛家澍教授的口述,杨纪琬教授的观点则由其长女杨周南口述。另外,曾经长期与杨纪琬和阎达五教授共事的丁平准、杨纪琬的学生王世定和汪建熙也在口述中多次提及了他与杨纪琬共事的诸多细节。因此,关于两种理论和两大学派的形成背景以及杨纪琬、葛家澍、阎达五、余绪缨和娄尔行等老一辈会计学家历史往事和细节,会计口述记录提供了丰富的细节和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葛家澍教授1978年发表的《必须替借贷记帐法恢复名誉——评所谓“资本主义的记帐方法”》一文打响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会计界拨乱反正的第一炮”。之后,会计学术界不再提借贷记账法是资本主义的记账法。从此,坚持借贷记账法是资本主义记账法的这种观点慢慢销声匿迹。直到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我国统一采用借贷记账法。

关于会计方法、会计准则、会计原则和会计理论属性,葛家澍教授在口述中回忆了当年的状况;1978年之后会计学术界的学术争鸣与思想解放,葛家澍教授在口述中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而在这之前,我国通行的记账方法有哪些?它们又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的?它们对我国的计划经济发展有和作用和贡献?我国民族的、大众的记账方法有两种:在商业部门通行的增减记账法和在农业部门通行的收付记账法。值得庆幸的是,在《会计口述历史》中,增减记账法的主要发明者张以宽教授,应用收付记账法的带头人和坚持者闫伯臣作为当年推出这两种记账方法时的当事人,也是使用这两种记账方法的提倡者,对这两种记账方法的提出背景和实际使用的情况作了回忆。

这两种记账方法简单易用,适应了当时我国的国情,有人称之为我国在会计技术上的原创性贡献。研究我国近现代会计史,推广和使用这两种记账方法的那段时期是绕不开的重点。

五、会计创新史学价值

进入近代以后,面对商品经济的复杂经济业务,中式簿记在中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洪流中逐渐式微,虽有徐永祚的振臂高呼,但传统的浪花终究湮没在新生的大潮中。也就是说,我国近现代会计史也是一部引入西方会计的历史,即使在计划经济时代引入的苏联会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西方会计。

那么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对现代会计大厦是否也曾添砖加瓦?答案是必然的。在《会计口述历史》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成本会计中品种法的发明。品种法已经成为当代成本会计中会计人耳熟能详的成本核算方法,但关于发明鲜有人知晓或提及。在《会计口述历史》中,徐政旦教授讲到,品种法最早出现在徐政旦和龚清浩主编的《工业会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里。从书中我们知道,这是徐政旦教授团队经过广泛地到生产制造企业调研后想到的。

关于班组经济核算。班组经济核算是以生产班组为单位所进行的一种厂内经济核算制度。班组经济核算的基本思想是对最基层的工人组织(班组)所负责的经济指标进行及时核算,鼓励基层更好地完成指标。按照现代管理会计的思想,班组经济核算实际上就是责任会计,其创造性地把核算的主体由财务人员变成工人。班组经济核算由我国鞍山钢铁公司总结出来并使用,为我国制造业企业提供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作出了较大贡献,更重要的是,这是我国会计的一大创新。在《会计口述历史》中,庄肇嘉、欧阳清、杨继良都在口述中讲到了当时的真实情况。庄肇嘉曾在自己的部门实行班组经济核算;杨继良作为在东北工业部和冶金工业部负责成本管理的政府官员,是这一制度的亲历者。欧阳清是我国著名的成本会计专家,对企业的班组经济核算曾作过多次调研和总结。他们的口述对于今天研究我国管理会计思想起源具有较大的指引作用。

关于平行流水记账法。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非常重视大企业的利润和成本,尤其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时代背景下,重工业企业的成本和利润是国家的经济指标中的重中之重。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负责后一道工序的分厂需要等待前一道工序的分厂算出上个月的单位实际成本,才能开始计算成本。这对会计核算的效率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不同工序人为地增加了连接时间,不利于生产效率最大化。鞍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平行流水成本计算法”:下一道工序先用上一道工序的单位计划成本来计算,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之间的差额由公司财务处调整,使各个分厂在月底可以同时计算成本。基于这一成本概念,鞍钢进一步制定了各道工序半成品的内部结算价格,计算出了各道工序的内部利润。平行流水记账法是会计创新促进生产和管理效率的典型,值得会计界学习和总结。《会计口述历史》对此有详细口述。

关于小指标竞赛。1961年到1965年间湖北省的大冶钢厂发明了“小指标竞赛”。“小指标竞赛”和“班组经济核算”相比,主要有两点进步:一是班组核算只针对一线的生产工人;而小指标是针对全部班组的,对员工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甚至包括一些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方面的指标。二是各项指标从上而下确定、逐级细化,形成一个指标链。如此考核可以覆盖企业的各种岗位,灵活多样,打破了班组核算的局限性,是精细化管理的体现。

关于我国会计创新的举措,尤其是基层会计自发的创新,在《会计口述历史》的多处细节都有体现。例如,雍家源构建了我国近代政府会计的体系;尹锡章创新性地运用成本,为企业赢得竞争;汪建熙作为企业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其提出的关联交易准则中的核心思想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采纳。

为现代会计贡献东方智慧,为现代会计大厦增添砖瓦,展现了我国会计界的智慧和担当——《会计口述历史》为研究我国会计创新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著名会计史学家郭道扬说,“自有天下之经济,便有天下之会计,经济世界有多大,会计世界也便有多大”。如何树立中国的会计自信?如何治理财务造假?如何建设会计诚信文化体系?在《会计口述历史》中,前辈们给出了他们的思考和经验。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会计口述历史》是“四史教育”的会计读本。书中的会计前辈们有的经历了炮火与硝烟,有的经历了人生的坎坷与曲折,有的经历了政治运动的打击,但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学术理想和道德情操。正如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会计口述历史项目工作组总结的那样,他们展现了孜孜以求、敢于质疑的求真精神,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扎根会计、乐观豁达的奉献精神,脚踏实地、爱岗爱国的家国情怀。

会计前辈们这些精神遗产对于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于新时代我国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管理和监督体制,对于增强我国会计国际话语权,对于构建中国本土会计框架和促进本土研究,具有强大的激励与促进作用。

(来源:YCY会计行业观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