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药物分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溶栓药物是 溶栓药物分类

溶栓药物分类

2023-07-01 09: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溶栓药物分类

溶栓药物按研究进展先后可划分为三代产品。

1 第一代溶栓药以链激酶(streptokinase,SK)和尿激酶(urokinase,UK)为代表,其作用机制是直接或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g),使其转变为有活性的纤维蛋白溶解酶(Pm),溶解纤维蛋白。此类药物溶栓速度较慢,缺乏特异性,可导致全身纤溶亢进,引起严重出血。

1.1 链激酶SK 是一种溶血性链球菌合成的蛋白水解酶,其自身不是纤溶酶原激活剂,但可快速结合循环系统中的游离纤溶酶原或纤溶酶,从而启动纤溶系统溶解血栓,是机体内纤维蛋白溶酶原最有效的激活剂之一。SK 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为25min,但其中游离SK(约15%)的半衰期可达80min。SK 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溶栓药物。SK 的优点是有效、廉价,但由于该酶产自于链球菌,所以具有一定的抗原性,易产生过敏反应。该酶可产生纤溶亢进而增加出血的危险。此外,制备时残存的细菌溶血素对心肌和肝脏具有损害作用。这些限制了SK 临床应用。

1.2 尿激酶UK 是从人尿中提取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裂解纤溶酶原为纤溶酶,而纤溶酶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也能降解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Ⅷ,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从而发挥溶栓及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UK 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溶栓药。其半衰期约为15min,主要在肝脏代谢。UK 无抗原性,可重复应用,溶解新鲜血栓快速。但同SK 一样,UK 也可引起全身纤溶系统亢进,导致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2 第二代溶栓药包括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plasminogen activato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原(pro-UK)、阿尼普酶、重组葡激酶及其衍生物等。此类药物在激活Pg 产生Pm 时不受血浆中α2-抗纤溶酶(α2-AP)及纤维蛋白结合的α1 纤溶酶抑制物(α1-PI)的作用,选择性地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结合,形成的复合物与纤溶酶原亲和力较高,能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使血栓溶解。由于与纤维蛋白原亲和力低,因此具有一定的溶栓特异性。此类药物溶栓作用强于SK 和UK,但半衰期短,短时间内需大量用药,且价格昂贵,亦有一定的出血副反应,这些都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阿替普酶是第一代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以防止血栓形成和增大,是治疗急性心梗、脑梗死以及肺动脉栓塞的最常用溶栓药。其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可通过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结合,并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Pg,使之转变为Pm。对纤维蛋白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但大剂量应用时则会失去这一特性,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导致严重的出血。阿替普酶没有抗原性,如有必要可重复应

用。

3 第三代溶栓药包括瑞替普酶(reteplase)、替尼普酶(tenecteplase)、兰替普酶、孟替普酶、去氨普酶、安地普酶、替普酶等。此类药物的特征包括:溶栓迅速、血浆中半衰期长、专一性强、安全性好等。

3.1 瑞替普酶运用遗传工程修饰的一种非糖基化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是t-PA 的单链缺失突变体,能自由地扩散到血栓中,促使Pg 转化为有活性的Pm,以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发挥溶栓作用。瑞替普酶具有半衰期较长(14~18min)、血浆清除率低、纤溶作用强、无抗原性、在体内对纤维蛋白的结合具有选择性、出血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长效、专一性强的溶栓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3.2 替尼普酶是一种野生型t-PA 的突变体,对纤维蛋白的特异性比阿替普酶强14 倍,对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耐受性增加了80 倍。该药物纤维蛋白特异性高,溶栓作用强,出血发生率低;半衰期长,血浆清除率低,可实现单次给药;无抗原性,不发生过敏反应。返回搜狐,查看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