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县20年前从咸宁地区划归黄石市揭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湖北省咸宁市是哪个市 阳新县20年前从咸宁地区划归黄石市揭秘

阳新县20年前从咸宁地区划归黄石市揭秘

#阳新县20年前从咸宁地区划归黄石市揭秘|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有了上两次的经验和教训,市委、市政府就加快了扩大城区和市域范围的步伐,并取得了成效。经过不懈努力,1994年10月,大冶市的河口镇成建制的划入黄石市石灰窑区,使黄石市区面积由原来的175平方公里扩大到232平方公里,缓解了黄石市城区的压力。

然而,河口划入市区,只不过是城市内部面积的区划调整,真正对黄石有意义的是扩大黄石市市域面积,把黄石建成块头大、骨架硬,经济社会发展快的鄂东中心城市。

谋划新的扩域工作

胡晓峰:为尽快完成市里交办的扩域工作,争取黄石国土面积有所扩展。1994年夏,市民政局组建了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专班,当时市人大的一位副主任、市政府一位副秘书长担任了这个专班的顾问,开始了最为艰难的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实际上是,调查研究、制定方案;跑省进京、寻求支持;召开研讨会,谋求策略。

这期间,市里催得很紧。

“不能再等了。我们就先拿方案。”1995年夏天,经过充分酝酿,一个包括阳新在内的行政区划方案很快送到市委领导的案头。不久,市里以正式文件形式,向省里上报。随后,黄石市各部门开始行动。

区划调整报告上报后,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汇报过黄石的区域情况。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市民政局积极主动的跑省人大、省政府,请求理解和支持。

市民政局跑得最多的是省民政厅。民政厅对黄石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并多次来黄石进行实地考察。

请来民政部区划司领导

胡晓峰:国家民政部是全国地名区划工作最高管理机关。四个以上乡镇调整必须报民政部审核,由国务院批准。有鉴于黄石的此次区划审批权在国务院,我们加大了到北京的工作力度。

1995年11月,借黄石大桥通车典礼之机,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我们专程赶到民政部。经过努力,有幸请来了当时的民政部地名区划司司长张文范和区划处处长张沂两同志。

参加完大桥通车典礼后,在市领导的陪同下,两位司领导先后到长江大桥南北和部分市区进行了考察,并专题听取了黄石行政区划情况的汇报。听完汇报后,张文范司长说:“行政区划工作必须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黄石作为国家重工业城市,作为湖北第二大城市,应该有合理的发展空间。黄石行政区划的调整,民政部将全力支持。希望你们做好向省委、省政府的汇报工作。”

三天后,我送这两位领导回京。在武汉东湖宾馆,我和省民政厅的一位副厅长,再次恳请民政部领导多关心黄石的行政区划工作。当晚,就黄石的区划调整问题,张文范司长给省委领导电话,电话后,又给省委领导写了信。

后来,我专程带着黄石老干部们写的信,到国家民政部汇报,并找到了当时在国务院工作的大冶老乡余胜芳同志,拜托他向国务院有关领导转交了这封信。

好事多磨。1996年4月份,我终于得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省民政厅一位领导来电告诉我,咸宁市可能要“地”改“市”,省领导已经就黄石的行政区划问题专题听取了民政厅领导的意见,并告诉我:“省领导已同意把阳新划归黄石。”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很兴奋。

“跑步”进京

闵华(时任黄石市民政局行政区划地名管理科副科长):1996年冬的一天,我刚到办公室上班。局办公室告诉我,市委来电要我8时半前赶到市委书记吴华品的办公室。我心里没底,难道行政区划问题节外生枝?我和当时分管区划工作的副局长周志斌同志匆忙赶到书记办公室,在书记办公室,吴华品同志和另一位市委领导正焦急地等着我们。

我们刚一落座。市领导说:“接到省委通知,阳新将划归黄石。你们民政部门说说意见吧?”我们大约汇报了五六分钟,市委领导点头表示肯定,并指示我们,上午10时必须拿出同意接受阳新的报告,先报到市委、市政府,然后以市里的名义送往省民政厅。

当天,我受民政局委托,将市委的报告送往民政厅,到武汉时,已经是下午3时了。省民政厅办事效率很高,当场出具了一份报告。当天,我和省民政厅领导一起带着市里和省里的报告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北京。

到了北京,我们就直奔民政部行政地名区划司,司里的领导正在等着,他们拿到报告后,一个劲地说:“你们很辛苦啊!”

黄石低调接管阳新

胡晓峰:1996年12月2日,这是个值得黄石人民记住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下发了同意将咸宁地区管辖的阳新县划归黄石市管辖的文件。

接到省委的通知后,市委召开了一个包括民政部门负责人在内的紧急会议。会议很低调,要求大家高度重视此次区划调整工作,先接阳新的党政部门,然后,各部门进行有效、稳妥的自行交接,低调接管阳新。

1997年初,在咸宁“地”改“市”的同时,阳新县正式整体划归黄石市。

这一次的努力使黄石市域范围扩大了一个县,市域面积由原来的1800多平方公里扩展到4600多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从150多万上升到250多万。

阳新划归黄石,是黄石扩域的一大突破;阳新划归黄石,是黄石发展的需要。

关于阳新(情况)

阳新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脉北麓,属鄂东南,国土面积2780平方公里,折合417万亩,其中山地221.55万亩,水面67.26万亩,耕地65.44万亩,自然构成“六山两水两分田”。

阳新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32.62万立方米,地下矿藏有金、银等10种金属,有煤炭、石灰石、红土等14种非金属,素以“矿乡”著称。阳新境内有名贵野生动物、古稀植物、药用植物多种,境内自然风景秀丽,名山名洞甚多,古文化遗址不少。

阳新历史悠久,是全国有数的古县之一。1914年定名阳新县,沿用至今。1949年5月16日,阳新解放并建立人民政权,隶属大冶专署。1952年6月8日,大冶专署撤销,阳新划归黄冈专署管辖。1965年7月10日,阳新由黄冈专署划归咸宁专署管辖。1996年12月17日,阳新划归黄石市管辖至今。

阳新现有16个镇,4个农场,1个开发区,310个村,3267个村民小组,21万多户,98万多人。属国家级贫困县。

阳新四大变化(变化)

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县”

1996年阳新整个财政收入只有9500万元。阳新县域企业一度濒临绝境,全县直属企业闲置资产近5亿元,资产负债率达118%,80%以上的产品严重滞销或根本没有市场,三分之二企业停产、半停产,年亏损达到3000万元以上。

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几乎是一夜间,阳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阳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张足意感叹道:“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工业发展。在黄石的牵引拉动下,阳新利用自己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引进了华新水泥、宏骏铝业、振华钛业……这些项目已经成为推动阳新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

阳新县经济局局长杨立斌说:“阳新如果没有划归黄石,华新水泥不可能到阳新投资,黄石也不可能这样强有力地支持宏骏铝业的发展。”

统计数字显示,到目前为止,黄石已有20多家企业在阳新投资兴业。阳新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2家,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17家;引进各类项目91个,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3个,完成投资10.75亿元;财政收入可达到6.7亿元,农民纯收入达3000元,全县形成了电解铝、金铜、化工、纺织、能源、建材六大支柱产业。阳新的工业块头日益壮大,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先进县。

从“田头农业”到“市场农业”

划归黄石前,阳新是产粮多、人口多、地域广,一直是原咸宁地区的“农老大”。

划归黄石10多年间,阳新解放思想、转变生产观念,充分利用黄石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农业。阳新农业由此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巨大转变。

“宝塔牌”珍珠系列、“网湖牌”河豚鳙鱼、网湖绢丝丽蚌、富川香麻油、红枫吴茱萸等十几个品牌,成为阳新农副产品源源不断进入各大市场的“通行证”。

现在,阳新又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大搞旅游致富、发展劳务经济。观赏七峰山、畅游仙岛湖、体验龙港红色文化,“绿色红色古色并举”的旅游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从“建设家园”到“建设城市”

在黄石人的眼里,十几年前的阳新县城是:低矮的房子、窄小的街道、破旧的三轮车、满街的大小摊位、穿着补丁衣裳的庄稼汉…….

十几载岁月,阳新巨变无声。

“喝干净水、用卫生厕、走平坦路、住整洁房”。从移民建镇到扶贫搬迁,从村庄整治到新村建设,阳新人不断建设自己的家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从建设“中等城市目标”到打造“山水园林城市”,从最初的治理脏、乱、差,到现在的治城育人相结合……阳新的城市建设不断深入、不断发展,城市管理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治贫先治水”,“致富先修路”。从1998年开始,阳新把公路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富通工程”、“富河下游综合治理工程”……战役一个接着一个。如今,长江干堤成了坚不可催的堤防;朱黄、龙洋、黄太等县级公路坚硬平坦;阳新公路实现了国、省道二级化、县乡公路柏油化、乡村公路砂石化、全县公路网络化,通车里程已达2000余公里,是1996年前的3倍多。

从“富裕口袋”到“富裕脑袋”

从“富裕口袋”到“富裕脑袋”的蜕变源自于城乡居民的生活改善,取决于阳新城乡发展的和谐。

阳新整体划归黄石后,在上级的支持下,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交通等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逐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5500多栋教学楼建成投入使用; 10万多贫困学生享受“两免一补”;70多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城乡对接,改变着农民命运,改善着农民生存环境、缩小了城乡差异。阳新先后办起了群众业余剧团,成立了10多个音乐、体育、美术、书法协会,建起了一批“文化中心户”或“科技书屋”,这些剧团和协会活跃在大街小巷,为群众提供着丰富的精神食粮。

“阳新入黄”带来双赢(双赢)

阳新划归黄石,为黄石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达到区域间的科学优化组合,最终实现共赢。

发展空间拓展

长期以来,空间不足成为黄石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也是黄石人心中的一道坎。阳新处幕阜山向长江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地大物博,国土面积达2782.8平方公里,而且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可利用程度高。

显然,阳新划归黄石,对“寸土寸金”的黄石来说,无疑于“雪中送炭”。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阳新县韦源口镇正式动工兴建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劲牌在阳新县枫林镇太桥村建设国内最大的小曲原酒基地,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土地资源上,在矿产、水利、森林、生物等方面,素有“百湖之县”,“鱼米之乡”之美誉的阳新都对黄石的发展具有拓展意义。

经济结构合理优化

在很多的印象中,黄石一直都是“烟囱林立”、“机器轰鸣”,属于典型的资源性城市,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在整个经济蛋糕中占据很大一块。

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所占比重过高,城市就会趋向“头重脚轻”,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能源消耗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都会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阳新是农业大县,拥有丰富的山水资源,第一产业占据着经济大头。阳新划归黄石,也带来重要的补充作用,

在经济结构中,农业是工业的基础,是工业生产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原料源,“无农不稳”,其基础地位不会动摇。农业大县阳新给黄石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同时,工业也开始反哺农业,全市呈现出工农业携手前进的可喜局面。

地理区域的科学整合

经济学中,有一个现象叫“首位度效应”。指的是凡出现一个一定规模的经济热点地区,必须有1-2个核心大城市作为基础,以其辐射周边腹地的一片中小城市群,从而拉动葡萄串似的一片城市群或一个城市带的崛起。

在鄂东南地区,对比黄冈、咸宁等城市,黄石经济基础相对雄厚,首位度较高,辐射功能较强,但受限区域行政划分,长期处于“无车可拉”的局面,带动能力无法发挥。

一直以来,县域经济是支撑大都市圈经济区发展的基础,中心大城市是带动县域经济的龙头,只有县域经济和中心大城市实现互动,才能实现一定区域内经济的全面发展,否则大城市就会成为孤岛。

阳新划归黄石,更好的激活了黄石自身的潜力。同时,由于地缘相亲相近,这种地理上的科学整合,也自然会实现区域共赢。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处理,请联系阳新风情网)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