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渲染对内存频率的要求是多少 小科普

小科普

2024-06-29 12: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很多人一直都在讨论,超频内存是否有用处,是否会对实际效能有提升?

小弟今日就来一篇实测,从基础的DDR4-2133到DDR4-4500都有。

测试平台

CPU:8700K

主板:华硕M10A

内存:影驰OC LAB DDR4-4133 8G*2

散热器:恩杰X52

硬盘:Intel 900P

电源:振华2000W

首先,我们直接把CPU提升到5G,Ring也同步提升到5G。

▌R15

先来看看R15。

▌wPrime

再看看wPrime。

▌AIDA64

AIDA64是传统的内存频宽测试软件,通过Test,可以看出,在2133的频率下,AIDA64的频宽测试带宽还是蛮低的。读写也刚刚3w出头的样子。

▌MaxxMem

MaxxMem,这软件有段日子没更新了,貌似对新平台的支持并不算友好。大概看下就好了。

2133 game over。

把内存频率提升至很多人常用的DDR4-3200档,此时延迟设置为3200-14-14。

▌R15

先看看R15,貌似R15对内存频率和参数并不怎么感冒。只有小幅提升。

▌wPrime

wPrime,也是一款对内存频率及参数并不感冒的软件。

▌AIDA64

AIDA64的频宽测试软件,对内存频率和参数比较敏感,可以看到,此时的内存读写效率已经接近了5万。

▌MaxxMem

MaxxMem,相比默认的2133,这里提升也是蛮大的。

其实以前的3Dmark版本的物理分数对内存的频率及参数也是比较敏感的。

▌新版3Dmark

那我们就用最新版的3Dmark来测一下...但是实际结果貌似并不如以往那么敏感了...更多的是对cpu主频的依赖。

Time Spy▼

Time spy extreme▼

3200 C14测试篇到此告一段落。继续把内存频率提升至3600 C16。

▌R15

R15的分数相比3200 C14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wPrime

wPrime,相比较之下,32M还慢了那么一丢丢。

▌AIDA64

AIDA64频宽测试篇,嗯,可以看到,效能彻底爆发。

读写轻松破5W大关,延迟也小了很多哦。

▌MaxxMem

▌新版3Dmark测试篇

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是怎么了...在3Dmark 11版本里,小弟记得以前的提升可是挺明显的...

FSE的物理分▼

Time spy的物理分▼

继续提升内存频率至DDR4-4000。

▌R15

嗯?R15貌似跑了个同频最高分出来。。哈~

▌wPrime2.10

但不知道为什么,wPrime的速度就越来越慢了。(分数越小越好)

▌AIDA频宽测试

可以看到,读写效能无线接近6W大关了哦~且延迟进一步降低。

▌MaxxMem

MaxxMem,这款内存效能软件测试结果也是稳中有升。只不过没有aida64那么明显...

▌新版3DMark

3DMark FSE物理分▼

Time SPY extreme▼

好了,直接挑战下4500,毕竟小弟这套平台测试用的是8700K+M10A啊。内存频率提升还是挺简单的事。

▌R15

R15,这个效能也基本到头了...

 ▌wPrime

32M效能一般,但1024M的效能竟然提升了~

▌AIDA64

AIDA64,内存频宽测试。

哇哦~~~效能有点高喔~~读写直接破6万大关!

▌MaxxMem

MaxxMem,效能进一步提升。

▌新版3DMark

新版3DMark的测试,FSE的物理分,效能真心没变化……

Time Spy Extreme 物理分,相比2133的变化,,几乎忽略不计(在测试范围误差内)

下图为内存效能测试数据汇总。

从文中可以看出,现在的内存超频,对那些内存带宽专用的效能测试软件,提升还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像AIDA64这种,从默认的2133的3万多的读写效能提升到4500频率下的6W+读写效能,几乎翻倍。

但是呢。在日常应用中,比如3Dmark这种更贴近实际应用的软件测试中,帮助其实并不大。不过也有一部分软件和游戏是比较吃内存性能的,比如说飘哥平常用的Adobe全家桶,以及最近大热的绝地求生这款游戏。

不过超频呢,就是为了玩啦。超频分两种,一种是为了追求稳定一味去跑memtest和prime95这种的;还有一种呢,就是像小弟这种去跑分、去不断挑战自己分数滴~

所以超频嘛,玩得开心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免费的性能提升,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下期再见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