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渡江战役的影响是什么 渡江战役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

渡江战役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

2023-05-06 06: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渡江战役产⽣了什么深远的影响

  渡江战役也称宁沪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战役。下⾯是店铺分享的渡江战役产⽣的影响,⼀起来看看吧。

  渡江战役的影响

  渡江战役的影响是深远⽽⼜悠久的。渡江战役是继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之后的⼜⼀次⼤规模战役。⽆论从哪⼀⽅⾯来说,渡江战役

的影响都是积极⽽长远的。

1949

4

21

⽇,中国⼈民解放军在粟裕、邓⼩平等领导⼈的指挥下,开始了渡江战役。

  此次渡江战役共持续

42

天,等到

1949

6

2

⽇,中国⼈民解放军宣布渡江战役取得胜利时,这意味着中国⼈民解放军逐步⽡解了国民党的主要

⼒量,同时也加速了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进程。在中国⼈民解放军的努⼒之下,他们⼀共歼灭国民党军

43

万⼈。随后成功解放了南京、杭州、上

海、武汉等⼤城市。除此之外,渡江战役的胜利也为中国⼈民解放军进军华南、西南⼀带创造了有⼒的条件。中国⼈民解放军进⼊南京后,在南京

的国民政府要员早已四处逃窜,中国⼈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部队进⼊南京国民政府后,降下了总统府内的青天⽩⽇旗,这宣告着统治中国

22

年之久

的蒋家政权彻底覆灭。

  在解放军的努⼒下,陆续解放了江苏、安徽两省,浙江省⼤部分,以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份各⼀部分。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彻底摧毁了国

民党政权在中国⼤陆的统治地位,同时也宣告着国民党政权划江⽽治梦想的破灭。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此次渡江战役的胜利,为⼈民解放军逐步解

放全国作出了铺垫。

  渡江战役的时间

  通过记载得知,渡江战役时间是

1949

4

21

⽇⾄

1949

6

2

⽇,期间共持续

42

天。渡江战役之所以能取得重⼤胜利,这与指挥渡江战役的领

导是密切相关。他们在商讨渡江战役的准备⼯作时,就已经充分考虑到了渡江战役时间问题。

  华东野战军早已在

1948

年初开始了渡江战役的准备⼯作。当时因为时机、兵⼒等条件不充分,所以指挥者粟裕建议华东野战军暂不渡江南进。

为了保证渡江战役能够取得胜利,粟裕等指挥者⼀直在准备着。粟裕⾸先组建了⼀⽀渡江先遣队,并派遣了⼏百名⼲部沿途视察情况。在粟裕的指

挥下,东北解放区帮忙购置了⼀批将⽊船改为汽船的装备。等到济南战役结束后,粟裕就让先遣部队到长江沿岸发动⼈民群众。

  除此之外,先遣部队还侦探了长江沿岸的敌情,同时也对各渡⼝做好了调查研究⼯作。根据先遣部队收集的资料,粟裕和陈毅等⼈制定了正确

的作战⽅案,以及确定了渡江战役时间。淮海战役⼀结束,粟裕就把全部精⼒投⼊到了渡江战役上。通过分析敌军的情况,⽽后斟酌制定了作战⽅

案。等到⽅案确定好了后,粟裕便指挥解放军开始筹备渡江准备⼯作。

1949

1

8

⽇,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决议,决定以华东野战军为⾸的⼏⼤野战

军修整

2

个⽉,就要完成渡江战役的准备⼯作。命令下达之后,⼈民解放军最终于

4

21

⽇开始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的意义

  

1949

6

⽉,⽑泽东得知渡江战役胜利后,⽴即挥笔提题诗:

钟⼭风⾬起苍黄,百万雄师过⼤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慷。宜将剩

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间正道是沧桑。

⽑泽东在这⾸诗歌中,讲述了渡江战役的意义。

1949

4

21

⽇到

1949

6

2

⽇,中国⼈民解放军历时

42

天的渡江战役彻底取得胜利。

  随之,渡江战役的意义,也被永远书写在近代历史中。在陈毅、粟裕等领导⼈的指挥下,⼈民解放军⽤⽊帆船横渡了长江。等到中国⼈民解放

军顺利登岸后,他们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在长江设置的防线。随后,中国⼈民解放军在邓⼩平等领导⼈的指挥下,采取了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

合的战争模式,成功击溃了国民党军在长江中下游的主⼒。在解放军的努⼒下,歼灭了国民党的重兵集团,取得了重⼤的胜利。

  在渡江战役中,⼈民解放军共计伤亡

6

万多⼈,⼀共歼灭了国民党军

43

万⼈,成功解放了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同时还解放了江苏、安徽

两省,浙江省⼤部分,以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份各⼀部分。⼈民解放军渡江成功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四处逃命,代总统李宗仁带领南京国民党

政府要员陆续逃出南京。

1949

4

23

⽇,中国⼈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部队顺利进⼊南京,⽽后他们冲进南京总统府,将悬挂在总统府的青天⽩⽇旗

降下来。以此宣告,蒋家王朝在中国的统治彻底覆灭。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