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中国馆动画版《清明上河图》的启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清明扫墓的视频动画版 世博中国馆动画版《清明上河图》的启示

世博中国馆动画版《清明上河图》的启示

2024-05-09 04: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夏骏

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维也纳召开的全体大会通过了经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章程对博物馆重新作了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由此可以看出,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如何通过形象的“物”展示人类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如何将科学技术引入博物馆展览以达到更好服务社会公众的目的,这才是博物馆在顺应时代发展,重新定义的实质。近年来,计算机图形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特别是此次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动画版《清明上河图》展览盛况空前,联想起2006年《姑苏繁华图》在苏州博物馆展出时引起的巨大反响,本文拟对两者展出形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多媒体的运用对于现代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重要性。

一、动画版《清明上河图》

清晨的薄雾中,一片随风摇曳的小树林,数间农舍掩映其中,溪边大路上,一溜驮队从东北方向缓缓地向城内行进。繁忙的码头旁停泊着数条大船,一些人正忙着搬运货物。市集上一片喧杂繁荣的热闹景象,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有骑马出行的官宦,有忙着做生意的商贾,有悠然闲逛的路人,更有热闹非凡的迎亲队伍……这就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笔下的开封府街市场景,也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区一段长约4分钟的动画放映(图一)。12台投影仪在一块巨型屏幕上描绘出一幅有着流水、行人、人声、鸟鸣的现代版动态《清明上河图》,使一千多年前北宋开封府繁华的市井生活、浓郁的风俗民情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许多观展者在这幅长长的画卷面前流连忘返,似乎进入时空隧道回到了遥远的北宋。每个参观者都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感受着古老文物的魅力,以至于每隔四分钟工作人员就要催促观众前行,将这些观众从千年前的北宋开封府唤回到21世纪的现代都市上海。图一动画版《清明上河图》

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和报道了解到,此次世博中国馆所展出的动态《清明上河图》画面由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意、制作完成。整幅动态画卷长128、宽65米,活动画面以4分钟为一个周期,重现了宋代城市的昼夜风景和百姓的生活情景。其中白天出现人物691名,夜晚出现人物377名,制作者尽可能运用写实手法再现了那段历史。虽说是简单的“写实”,但具体落实到画面的每一个细节中则大有讲究。一来要做到原作中的众多树木和建筑一个不能少,同时还要考虑再现时画卷的整体色调以及画风要与原作丝毫不差。再者,由于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使用的是中国古典绘画中常用的散点透视法,所以要将这些背景在动画中制作出透视效果,处理好草木建筑之间的遮挡关系、阴影分布,以及在晨昏不同光线下的变化,更是不易,必须经过一次次调试、对比才能够确定。相较建筑和树木,最难的问题还是画中的人物处理。古本《清明上河图》中,人物众多,容貌各异,行为姿态也很是讲究。为此,水晶石公司的制作团队在古籍专家的指导下,在这幅动态《清明上河图》中不仅保留了原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还通过研究同时期的其他画作,根据原图进行再创造,合理挖掘原图背后的故事,添加了数量众多的新人物。画中共有人物1068人,大大超过原作的587人。就画面的尺寸来说,动画版《清明上河图》的实际面积与原作相比,画面被放大了七百多倍,原图中的许多细节经过扫描成倍放大后变得模糊不清,制作人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这些缺失的细节修补完善。对于此次古本图画重新的创作,最直接的体现是在由静变动的制作部分。举个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驼队在街道中穿行而过,街市上的行人不可能只是自顾自地走路,最有可能出现的场景是路人往边上让路或是转头看一下,而原作记录的是一瞬间的情景,创作师们在这个细节上经过仔细揣摩,真实还原了当时可能出现的场景,使整个画面更加自然、立体、生动。

宋代取消了“宵禁”制度,实行坊、市合一,现代城市中的“夜排档”早在北宋时期的开封城就有了雏形。考虑到这一点,制作团队特意在创作时增加了原作中所没有的夜景效果,新作中不但出现了十几种依照北宋灯具样式设计制作的灯笼,更描绘出一个猜拳、弹唱,繁华热闹的北宋“夜市”。这使来馆的每一位观众进一步走近了北宋,直观地了解了一千多年前开封府的街市盛景,融入宋人的生活中。

在完成制作动画文件之后,巨大的文件流量,使同时投影展出成了一个难题。最终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通过12台投影仪的无缝连续投影,使得这幅画卷完美地展示在观众面前,造就了一份足以令世人惊叹的展品。相信每一位参观过世博中国馆的观众都会被《清明上河图》打动。

二、生动展示的探索

《清明上河图》在世博会展览期间游人如织的场景,让笔者不由想起了2006年《姑苏繁华图》在苏州博物馆展出的盛况。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的重量级展览,2006年10月6日至11月5日,苏州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写姑苏繁华展盛世滋生——《姑苏繁华图》特展”。它让三百年前的盛世苏州与现今的繁荣苏州巧妙对接,穿越历史直观对话,让外地观众不仅能看到现在的苏州,也能看到历史上的苏州,让本地观众在找寻历史遗迹的过程中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有12万余观众赴苏博新馆参观,其中有近10万人争睹《姑苏繁华图》真迹。特展厅内外,市民每天排着长龙,在这幅烙印了姑苏昔日繁华的图卷前流连忘返,特别是一些中老年观众,会指着山塘街或者阊门的某一处说:“小时候,我就住在这一带。”

《清明上河图》在世博会的展示与《姑苏繁华图》在苏州博物馆展出共同之处在于,两个展览都是经过工作人员精心、细致的设计,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他们的共同之处还在于展出的物品都是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国宝级长篇巨作,都以图画的形式进行表现。同样的展览由于运用展示手段的不同带来了不同的视觉效果。在世博会中国馆展区,观众在欣赏了动画版《清明上河图》后,继续品味文物真迹,从直观上加深了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加深了印象。而《姑苏繁华图》的展示,还是让观众觉得自己与文物之间有段距离,有很多画面都看不清,更多人是走马观花,一晃而过。这也促使人们进一步探究多媒体在展览设计运用中的意义。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成为文物展示提供了便利,从橱柜、灯光乃至大的环境等方面,都给观众很舒图二〔明〕尤求《白描饮中八仙图卷》

适的感觉。然出于对文物的保护,特别是国宝级纸质文物,大多博物馆在展览时都把灯光调得有点暗,而且在文物和观众间设置了安全距离,使得观众无法真切地看清画面内容,当然也缺乏文物与人之间的互动。世博中国馆的动画版《清明上河图》充分地运用了计算机动画手段,将动画与实物结合起来进行展出,同时其动画制作是建立在较高的学术追求基础上的。与其说是动画片,不如说是一种体验,正是这种生动的展示方式,使得看过作品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早在200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就有过此类尝试,他们借助当时的计算机动画,制作了三维动画短片《国宝总动员》。在片中,制作者们赋予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窑婴儿枕的小孩童和翡翠小白菜上的蚂蚱生命力,使苏汉臣《秋庭戏婴图》中的婴孩捉起了蚂蚱。如同动画版《清明上河图》产生的效果一样,这部三维动画短片让众多普通观众对博物院珍藏的文物有了深刻印象,引起了浓厚的兴趣。得益于这部三维动画片的放映,更多普通观众走进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更多的人记住了这些国宝。

可以预见,随着计算机动画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陈列展览方面的运用必将成为下一个十年的主流,也将影响我们整整一代博物馆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虚拟现实技术就能和数字全息技术结合,更丰富、完善现有的展示方式,从各个方面带给普通观众更多的体验。对于苏州博物馆而言,我馆珍藏的很多书画作品在展示的时候也可以运用此次《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方法。先说一例,明代尤求的《白描饮中八仙图卷》(图二),画面很是精美,许多人物醉中一瞬的神态都被画家抓住并保留在了画面上。但是仅这一瞬的画面中的美、神很难被普通观众所发现,其中的“妙”更难被普通观众所体会到。画面左侧开篇是描写贺知章的一幅画,画中题诗“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画面中的贺知章端坐马鞍之上,旁侧有一仆人进行搀扶。虽然画家将贺知章酒醉的神态描写的惟妙惟肖,很是精到,但是观者很难去体会。如果通过类似于《清明上河图》的方法,将其坐在马上醉酒的动作予以生动表现,相信会很容易感染到普通观众,同时激发起观众重新审视这幅作品的热情。再看一例,明代陈老莲的著名作品《何天章行乐图卷》。图中三个人物的大小比例的处理是经过陈洪绶仔细推敲揣摩的,但是这个手法却违背了现代人所熟知的透视规律,所以这幅作品中的美很容易被忽视。如果通过计算机动画将原来没有违反透视部分的内容加以着重表现,同时配以古琴等音乐,将执扇仕女的娴静和对于音乐的享受表现出来,相信会引导观众去发现画面中更多的美。上述两例均为较写实的人物画作品,至于山水画笔者认为更能通过类似《清明上河图》的表现手法,变化画中的四季或者昼夜,最终定格在画面上,让观众自己去体会画家的构思,从中去享受那份意境。写意的作品,一般观众更是难以理解,但是在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帮助下,相信一定能够超越现有的讲解形式,将画家所要表达的内容清晰的展示出来,从而使更广大的观众能理解这种绘画形式。目前而言,此种运用动画配合文物展示的方法因成本高,尚未普及,但是我们应该以此次世博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展出的成功为契机,考虑各类展览的生动化展示方法,探索如何将现代动画与实物展览有机结合起来,使苏州博物馆在后世博时代延续世博的影响力,更快地提升馆藏文物的传播力,更大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作用。

三、结语

数字化博物馆是现代化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近年来讨论的热点。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博物馆在国内如春笋般兴起,老一辈文博工作者便开始在实践中摸索如何更好地进行展览设计,限于条件的限制,大多在图片、色彩等方面下工夫,并且在可能的条件下将历史演活。至上世纪末,随着新博物馆热的掀起,一大批新馆的建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借着灯光、多媒体的展示,博物馆的展览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除了吸引成人,还吸引了大批中小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借助于形式多样的展览,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学校传统德育的枯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博物馆成为学校的重要教育基地之一,这也是对博物馆工作的重要肯定。由于以往限于空间等多方面原因,博物馆陈列展览形式与观众有一定的距离。时至今日,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动画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广泛运用,不仅能展示文物真迹,更能以绚烂多彩的方式将博物馆的展览演活,更好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观众可以通过网络感受文物的风采,举手之间就将博物馆带回家。

如上所述,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的学术追求、唯美的视觉表现、高超的新兴技术必将造就出博物馆界中的一个个展示精品。这就是世博中国馆动画版《清明上河图》带给我们的启示。不管将来的技术发展到怎样的程度,生动展示的“心”将成为未来展示的核心。生动展示的“心”是我们对于新技术的探索,更是我们对于普通观众的了解,只有真正体会到普通观众的观展心理、观展需求,才能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本着一颗普及文物知识的“心”,通过计算机动画技术在陈列展览中的运用,使“吴地遗珍”“吴门书画”“吴中风雅”“吴塔国宝”四个展厅更生动传神地表现吴文化的精华,苏州博物馆的展览将会在现代中不失对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并能最终发扬光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