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庭风雨写清史 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清史的书 一庭风雨写清史 上

一庭风雨写清史 上

2023-03-15 13: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庭风雨写清史

     保定城内有一处全国保存的最完好的清总督衙署---直隶总督署。斑驳陆离的宫殿式建筑群,掩映在老槐古松之间。它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从盛世中走来,一路风雨,伴随着清皇朝的没落,走完了自己的路,最后扑倒在地,留下了一帧供人们凭吊的遗容。给来者几多遐思,几丝悲凉。

    现存的直隶总督署建设于雍正八年(1730年),经历了清朝、民国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至今基本保存完好,也算是个奇迹。衙署占地3万平方米,分中、东、西三路。主体建筑在中路,主要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并配以左右耳房等。衙署建设时,正值江苏武进人唐执玉署理直隶总督,他在《新建保定总督公署碑记》中写道:“其东西之广度以丈四十有二,南北之深几倍焉。周垣崇闳,庭阶轩敞。自治事之堂,宴私之居,文武将吏岁时公宴之所,朝夕听事之厅,以及合乐之轩,教射之圃,材官之次,众隶之舍,府崴斋厨,细大毕具。”于此可见这座衙署的规模之大和功能之齐备。

      清朝自雍正二年(1724年)始专设直隶总督。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直隶总督身份显赫居于全国之首,多为清政府的重臣。驻此署的总督先后有74人,99任次,著名的有荣禄、李卫、方观承、刘墉、那彦成、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自雍乾盛世至清朝灭亡,总督署历经180余年,目睹了,清王朝由兴盛到衰落的全过程,其自身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活动也十分丰富,故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说。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阅读有关资料,可知就任直督的许多官员都有这一愿望。尤其是开署后的前期和中期,当时世事承平,农业经济发展到了较高水平。总督们劝农桑、治河道、减赋税、赈灾民,取得了不少政绩。总督署的大堂上有曾国藩题的一副楹联,其联曰: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箴即是官箴”。曾国藩在同治七年七月由两江总督改任直隶总督,在任两年两个月,的确也办了一些好事。他积极清理狱讼,解决案件长期积压问题;整顿直隶吏治,加强对各级官员的考核,出现了“政教大行”的新局面;整顿营伍,采用湘军编练法整顿练军;治理河道缓解了水灾的发生;还对盐课进行了清理,使国家盐课正常征收。同治九年,因办理天津教案不善,屈民谋和,引起天津百姓不满再次调任两江总督。给游人印象颇深的是衙署的一堵墙上,镶有16幅阴文石刻《棉花图》,那是乾隆年间方观承直督时为号召种棉花而绘制的。16幅图画,将棉花的种植、管理、收获纺织的全过程形象地刻画了出来。乾隆帝赞赏备至,为每一幅画都赐了首七绝诗,故称《御题棉花图》。方氏祖籍桐城,青少年时家境贫寒,备尝艰辛。就任直督后励精图治,以治水耗费的精力最多,先后对永定河、大清河、府河、子牙河、舞沱河、滏阳河、漳河等水系进行了治理,在他任上基本没有发生水患。方还在全省兴办义仑,以丰补歉,不致百姓饥荒。他勤于政务,事必亲躬,为官清廉,病逝时“家无余财”。保定流传着方观承在总督署养猫头鹰治鼠害防治鼠疫的故事,至今每年冬季成群的猫头鹰仍出没于总督署的古柏丛中,而不栖息于城里其它地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