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曾经)抵制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工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深圳通卡收费标准 上海为什么(曾经)抵制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工程?

上海为什么(曾经)抵制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工程?

#上海为什么(曾经)抵制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工程?|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住建部一卡通标准

「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City Union,CU)是早期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推出的「建设事业ic卡管理密钥」的增值服务。此增值服务具有很强的可定制性。这一时期只有上海周边的跨地市通勤需求比较显眼,于是上海交通卡公司(SPTCC)主导周边无锡,苏州,宁波,台州等地率先组成CU主网。一些外地较大城市(兰州[1],天津,郑州,沈阳,昆明[1],南昌,珠海等其他65+城市[1])同样开通了CU互联互通应用,但上海拒绝与其结算。

CU卡号规则:地市邮政编码+10位自编码

CU互联互通更像是2G时期的移动互联网——有是有,但是刚有突破,成本压不下去,各地白名单更新也比较麻烦(需要每台机器单独更新的情形较多)。甚至2008年北京天津两市推出一卡双钱包卡,也不开通哪怕是区域性的CU互通。

CU标准从M1卡时代走来,因而有两代标准。通常所说的CU为二代标准。截止2020.2.20,除中山通和上海公交本地卡外,全国大多数M1卡已经退出交通卡结算网络。

CU互通卡可粗暴地分为如下3种

①海派:可在上海使用的所有CU互通卡[2]

上海,昆山,无锡,宁波,台州

②陆派:不可在上海使用的所有CU互通卡[2]

郑州,沈阳,南昌,兰州

③村派:加载本标准但未开通互联互通应用的卡片

青岛,哈尔滨,西安,吉林市

请注意:岭南通(广东交通一卡通)的省内部分是一代住建部标准的魔改版本。不与上述卡片互斥。

——可以看出,CU地方主导权较大,投运早,自然受上海欢迎

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China T-Union)

由于建设事业IC卡管理权限转移,交通运输部基于最新3/4G物联网技术运用而编写的新型卡片/二维码标准。

卡号:310+5位地方iin+11位自编号

在各级机关积极推动下,全国有306个地市加盟交通联合,包括首都北京的地面公交和地铁运营线路。此外,市郊铁路S1(北京城市副中心线)发行了专用版北京互通卡,而S2、S6(通密线)和S5(怀密线)均开通白名单与北京地铁相同的交通联合应用【疫情期间外地卡在市郊铁路停用,各市郊铁路线路卡片政策与副中心线相同】。广东省全省公交及地铁也都开通了交通联合应用。截止2020年8月21日,几乎所有广东城市都已经发行交通部×广东省双重标准融合的一卡通。但如下城市除外:深圳市(交联+深圳本地[3]),东莞&珠海(新规范广东单标卡),中山(敬请期待,目前为交联+m1)

交通联合在华东的结算中心设在南京市民卡公司,上海已经先天丧失主导权。此外,由于上海地区公交车结算机具已经符合二代CU标准,更新互联互通应用较为方便且无北京型容量问题,同时考虑到北京自定义白名单已经产生的不良影响(长安通等发卡方遭一部分地市屏蔽),交通运输部不同意上海自定义白名单。因此,上海市主要采取维护本地CU标准来维持与周边的互通。但,由于所有周边地市均发行了交通联合卡片,加之上级部门统一协调带来的压力。因此,上海久事和SPTCC极不情愿地亦步亦趋,在地面公交开通交通联合应用。

上海地铁在2019年圣诞节终于扛不住交通运输部的强大压力,为地铁收费系统导入了全量白名单。即日起理论上所有交通联合卡均可在上海使用。

昆山市民卡(双标)有关问题还不明确,截至2020年2月21日交通联合超话中的测试员仍反映不能使用。请等待进一步消息。

展望

5G芙蓉出水的时候,2G就会被赶进丛林山丘(所有运营商都在做VoLTE)。那么,裹挟着3/4/5G物联网大潮的交通联合卡码,将毫无疑问地最终整体淘汰CU。然而,新型淘汰事实上不是毁灭性的——被击败的一方往往会被留下,以作为一些条件无法达到地区或用途的补充运用。美国人保护洛马公司,中国通信界保留2G,都是同样的逻辑。未来,武汉、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地铁将和全国所有公共交通一样,加入交通联合大家庭。而北京专版白名单问题也已经被新升级的机具解决【使用北京地铁同款白名单】。CU将会退居二线,在交通联合不打算覆盖的领域(本地消费,景区园区数字管理等)继续发光发热,直到无卡码直接交易的时代到来。这个时候,问题将不再成立,而全国各地旅客朋友将完全地享受到交通联合一卡通行带来的便利与快捷。这才是交通联合爱好者们的终极愿景。

参考^abc某些城市加入后又退出(特别交通联合启用之后)。请以实际刷卡为准。^ab请注意,所有开通CU互联互通的卡片,不论是否可用于上海,均可用于澳门公交。^深圳通手机互通卡为单标交通联合卡,支持11号线商务车厢,不支持其他消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