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深圳市冬季最低温度 冬至

冬至

2024-06-30 15: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冬日,铁冬青的果实是红耳鹎的美食。南兆旭/摄。

明日,冬至。

这一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对北半球最为倾斜,距离北回归线只有71公里的深圳,迎来了一年里白昼最短暂、黑夜最漫长的一天。

▲这时节,梅林水库的岸边,冷血动物变色树蜥用晒太阳获得生命的能量。南兆旭/摄

▲梧桐山的密林里,夜色中出来觅食的猫头鹰——褐渔鸮(xiāo)。刘美娇/摄

深圳地处广袤的亚欧大陆与浩瀚的南中国海之间,内陆和海洋温度的差异造就了季候风。每年冬季,从西伯利亚出发的冷空气,穿过整个中国大陆,给深圳带来干燥清凉的气候。每年夏季,由南向北的季候风走过海路,携带着丰盛的水分而来,带来多雨、炎热而漫长的夏天。

所以,请记住:深圳的气候是

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摘自《深圳自然博物百科》

依照深圳气象站的公告,深圳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着自己的节律——

平均高达14.8摄氏度的温度!

平均只有24天的冬季!!

连续5天平均温度低于10摄氏度,就算入冬!!!

这样的“冬日标准”,在中国的北方,会被当成开玩笑。

所以,深圳式的暖阳、蓝天、白云以及突如其来的短暂阴冷,是这个城市的冬日特征。

▲每年冬季,上百种数万只候鸟飞临深圳歇息,补充营养,大部分会继续更远的长途迁徙,部分候鸟则会留深越冬。南兆旭/摄

▲冬日里的补给。一些挂在枝头的野果是哺乳动物的食粮,内伶仃岛上的猕猴正在摘食小果叶下珠的果实。潘国林/摄

▲冬日里的绽放,莲花山公园大门口的美丽异木棉是市民最熟悉的明星树。南兆旭/摄

▲千娇百媚的美丽异木棉花朵。南兆旭/摄

因为冬日的深圳不像北方那样漫长、寒冷,而是绿树葱茏、姹紫嫣红。

在深圳,春季是性格特别不明显的过渡季节。

▲春日里的“回南天”。暖湿气流南下,带来小雨或大雾,温暖潮湿的水汽遇到凉冷的墙壁和地板,凝结成水滴附在墙壁和地板上。杨晖/摄

▲春日的色彩,深圳水库沿岸的绿道。丛林的嫩绿新叶中,黧蒴锥(lí shuò zhuī)开满一树的白花。南兆旭/摄

▲鹊鸲在变暖的季节用悦耳的鸣叫求偶。南兆旭/摄

▲替换旧叶,春天反而是落叶最多的季节。南兆旭摄

▲盛开的广东蛇葡萄吸引着青凤蝶采蜜。大部分传粉的昆虫在气温15度以上就会活跃飞行。南兆旭/摄

与北方不同,在四季常青的深圳,春日里许多树木生长新叶。

夏季是深圳最漫长的季节,在超过半年的时间里,艳阳高照,炎热多雨,充足的日照和降雨让植物铆足了劲生长、开花、结果,为大大小小的动物生产出了充足的食物,深圳的夏日是生命最活跃、物种最繁盛的季节。

▲雷电笼罩下的深圳。夏季是深圳气候最多变的季节,酷暑、雷电、暴雨、龙舟水、台风接踵而至。杨晖/摄

▲夏日里的 “深圳蓝”。深圳在6 月、7 月的PM2.5 浓度低至10 微克/ 立方米,是中国一线城市中唯一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安全限制的城市。摘自《深圳自然博物百科》

▲夏候鸟家燕在夏季来到深圳繁衍下一代,这个季节也是幼鸟的主要食物——昆虫最繁盛的季节。南兆旭/摄

▲假苹婆是典型的热带植物,会在夏季掉叶,开花,结果,集中在全年最热和水量最充足的季节办完“树生大事”。南兆旭/摄

▲夏日里的相会。深圳体型最大的结网蜘蛛雌性斑络新妇(人面蜘蛛),左下角细小的褐红色蜘蛛是它的丈夫。南兆旭/摄

▲夏日里的游龙戏凤。求偶期的罗非鱼,会生出婚姻色,体色会变得艳丽,吸引雌性。南兆旭/摄

▲在五爪金龙花朵中采蜜的东方蜜蜂,夏季是深圳最多植物开花的季节。南兆旭/摄

深圳的秋季,也是一个性格不明显的过渡季节。进入秋季的深圳永远不会遇到满目萧条、遍地黄叶或果实累累的景象,山野和都市里的植物,照常碧绿,照常开花,照常结果,甚至会长出新的叶芽。

▲投奔的季节,聚集在深圳湾里的上千只普通鸬鹚。每年入秋前后,冬候鸟和过境鸟会陆陆续续来到深圳。欧鹏/摄

▲享受苦楝树果实的丝光椋鸟。秋日里一些植物成熟的果实是动物的美食。南兆旭/摄

▲秋日的求偶,深圳溪流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香港瘰螈在秋冬季求偶产卵。刘美娇/摄

▲山岭里的龙眼鸡,深圳秋日的温度,与北方的夏末接近,依然是昆虫活跃的季节。南兆旭/摄

草木春天发芽,艳阳夏日高照,候鸟秋天迁徙,昆虫冬日蛰伏

——都是深圳好时节。

2021即将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梦想仍在继续,艰辛依然相伴,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大自然赐给了深圳“气候特区”丰盛而简单、宏大而细微的物候变化,我们知恩领受。

内容来源:深圳发布

作者:南兆旭、钟旭辉

指导: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工程师 张丽

设计:李楚翘

校审:肖刚、黄淳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原标题:《冬至 | 不许笑!这就是咱深圳的入冬标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