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看几十年前的淮滨幼儿园是啥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淮滨有啥好吃的 【老照片】看几十年前的淮滨幼儿园是啥样?

【老照片】看几十年前的淮滨幼儿园是啥样?

2024-02-12 00: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三四十年前的淮滨化肥厂幼儿园老照片

照片日期1980至1983年

淮滨历史上的中央银行幼儿园往事

淮滨的幼儿教育起步较晚,始于1958年。1960年至1963年,学前教育处于低潮,文革中,学前教育时断时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淮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才办起了托儿所、幼儿园。1981年,淮滨县直幼儿园才建立起来。随着今年这次疫情已得到控制,淮滨的各所幼儿园也将在2020年5月25日星期一迎来诸位大宝宝、小宝宝们。他们在未来几十年的成长中,面对的将是更加复杂的世界,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喜和忧,有些事情甚至超出家长的认知水平,做家长的则需要从历史中汲取知识,获得力量。

本文讲述淮滨历史上一所特殊的幼儿园的故事,它来自北京,不在城关建校,也不对淮滨本地人招生,它的学生家长大多高学历,它有很多故事。

淮滨,顾名思义,是淮河之滨,地处河南东南边境, 东邻安徽,与安徽的阜南县仅一水之隔,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河南省的一个小县穷县。

中国人民银行(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英文简称PBOC),简称央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1969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淮滨马集公社接收一个军用农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1300多名干部,除87名仍留总行工作外,处于应付状态,其余人员全部下放。

总行五七干校设在名叫马集镇的地区。人民银行总行五七干校按照部门组成多个连队,比如国外局(中国银行)和中国保险总公司一个连队,农业银行的一个连队(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此时并入人民银行)。除此之外,还有下属北京造币厂的人员。

演员濮存昕的母亲和弟弟曾来淮滨“五七”干校学习、劳动。

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当代诗人北岛(原名赵振开)的妹妹赵姗姗和妈妈也到了人民银行淮滨五七干校,十几岁的赵姗姗在马集干校里干农活、插秧、挑担、扛麻包,吃了不少苦,北岛也曾来淮滨探望两次。后来姗姗1972年离开淮滨分配至湖北,为了救出溺水的同伴而献出年轻的生命。

淮滨五七干校成立时,中国银行英国伦敦分行送给马集干校两辆英国造的大卡车,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两辆卡车的性能先进,马力非常大,烧柴油。在淮滨至信阳的三百里路段上,没有车能超越它。因车头颜色是红色的,都叫它红头。它的车斗是自卸的,自动卸车时,河南人看得目瞪口呆。

总行干校每个连相隔约十几里,干校所辖地区纵横有几十里地,规模相当的大。边界南至邓湾,北至赵集,西至新里,东至栏杆。干校里配置有医生,附近一些农民遇疾病宁愿求助干校医生,也不愿去淮滨县医院。

由于这里原来是河南省民政厅设置的县级安置农场,所以房子是现成的,而且都是砖房, 每个连部房子的周围都被一条河渠包围着,是干校的一道风景线。淮滨五七干校有校部,设在八个连部的中间地带,自然是为了便于联系。

上图:老标语和干校旧址今貌============================

总行的幼儿园也同时搬到五七干校来了。幼儿园的相关设备、老师、学生一股脑儿也到了农村,幼儿园就设在各连的中心地段——马集镇上。

在幼儿园里的老同志:前央行参事室主任、金融家资耀华(1900—1996享年96岁), 生于1900年,湖南耒阳人。五岁启蒙熟读四书五经,后又到湘江东岸省立第三联合中学读书。正值辛亥革命胜利,同学们都在谈论各自的理想,有的志愿陆军,有的志愿教育,小小的资耀华稚气地说:“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靠经济。”

中学毕业后在长沙,学生们互相报告情况:清华大学在此招收留美预备生。这是美国将一部分庚子赔款在北京办了一个留学生预备学校。庚子赔款是由各省摊派的,有的省摊派的多一点,有的省摊派的少一点,清华大学招生就依各省出钱多少来分配名额,湖南分配四至五名。这个消息很诱人,只要考取预备班就能去美国留学。考试有国文、历史、地理、算术,但重点考英文。等到发榜,大家都名落孙山。很快又来消息,说是日本也把一部分庚子赔款在日本特约五个高等学校,即第一高等(考进一高还可直接升帝国大学)、高工、高商、高师及千叶医专五校,招收中国学生。只要能考入五个高等学校中的任何一个,除一切都是官费外,每月还给40元生活费,将来升入帝国大学每月给80元生活费。

但要到日本东京去,由日本人亲自主考,因为日本人不相信中国官僚,怕他们徇私舞弊。有的同学反对去日本,他们说日本国提出过“二十一条”侵略中国,这样的国家我们不能去。大家就议论开了,侵略我国的不只日本这一国。英、法、俄、德、美等所谓八国联军,都是侵略中国的国家,那就都不能出国留学了?清华大学也不应当去了。又有人说,庚子赔款是我们自己国家的钱,是我们的权利,我们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样,资耀华等七个同学愿意去日本留学。XX一大代表李达、 《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都是他的同乡兼学长。

资耀华1926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回国后看到了凄凉的北京城,“那么混乱、嘈杂、动荡,对于这个灰色的圈圈只感到惆怅和悲凉”,需要养家糊口的他只好两度拜访曾任内阁总理、财政总长的熊希龄,经熊介绍进入中华汇业银行,从此踏上他的金融征程。七十年对工作不离不弃,为理想“经济兴国”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之后1936年的日本之行,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日本的社会情况变化很大,大街上常能看到全副武装、高视阔步的军人,人民显得很紧张。以前一个大学同学很谨慎地对他说:“您怎么这个时候还来日本,日本军阀已准备大举侵略中国,这不是今年、明年的事,而是今天、明天的事。”从上海回到天津,资耀华就拜访了南开大学两位经济学家何廉及方显廷博士,他们都认为“金融业将来可能被日寇拉拢利用作为其侵略中国的工具。”这句话资耀华一直记在心中。

随后他开始在天津分行内掩人耳目地收缩放款,多做租界内的业务,重点转做打包放款及出口押汇。分行既收缩了放款业务,利息收益减少,现金库存增加常有头寸。所以他又提出对银号、钱庄拆借,除特别殷实者外,必须要有可靠的抵押品。这种拆息的收入,除了可抵消银行因压缩放款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可以增加存款,库存没有缩水反而大大丰盈了。

“七七事变”点燃了抗日战争的烽火,日军很快侵占我国华北并在华中、华南地区疯狂掠夺,日本对中国实行“以战养战”的侵华策略。1938年2 月,华北成立了伪联合准备银行,发行伪联银券,两位博士的话不幸被言中。

中国的命运好似大海中的一叶扁舟,随时会被风暴吞噬。留守天津的资耀华信守对总行的承诺“坚守岗位,保存资产,利用租界抵抗敌人”,在沦陷区展开了货币反击战。解放战争时,资耀华对国民党的腐败深恶痛绝,迫于形势,资耀华以赴美考察为名,暂避风头。

1948年冬,在报纸上看到国民党队伍节节败退,归心似箭的他选择离开美国,回到祖国,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当时,很多美国金融研究机构重金礼聘他,他说:“我可不配担此重任,我是中国人,我有做中国人的权利也更应尽中国人的义务。”这一信念始终支持着他。

解放初期,他投身于天津经济恢复,积极建言,保护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两块牌子,为天津金融市场战后重建,做了不少努力。1949年他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他说这是他一生一世中获得的最大荣誉和最大幸福。从 1953年开始,他到各地图书馆、档案馆查访,大量阅读各种刊物、旧报纸,还亲身走访曾参加过政府的经济财政货币工作当时尚在的老人,收集了大量金融方面的一手资料,尤其是清代货币史的资料。以后几十年孜孜不倦主持编著《清政府统治时期货币史料》、《中华民国货币史料第一辑》、《中华民国货币史料第二辑》、《清代外债史》。

文革前期任民建中央常委兼秘书长,全国工商联常委,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文革动乱期间,资耀华下放到淮滨农村。

1969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淮滨县马集公社建立“五七干校”,来淮滨马集公社时,心想此去淮滨,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回北京。别的可以不管,参事室的近千万字“近代货币史”资料可怎么办。这些资料,是十几年的心血啊,等于我们的生命。

他没有带任何家用品,甚至是一床被褥,可却带了几十箱资料,“这些资料是我们几十年的心血啊,等于我们的生命。如果留在北京,很可能被付之一炬,或散失损毁。必须随身带走,资耀华下定决定要与它同生死共命运:“我在资料在,我存资料存”。林则徐有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那慷慨激昂、动人心魄的铮语几天里一直在资老的耳边响起。他不但这样想,也这样做了。宁可不带床铺用具,专带这十几箱资料及抱病的老伴随行。

到了河南信阳淮滨县马集,被分配至“五七”干校的幼儿园内。这个幼儿园内,原是当地人民公社的办公地址,占地很广,分前后两院,前院是幼儿园,瓦房砖地,房间比较整齐,后院是茅草房,泥土地,分给资耀华这些被疏散的人住。资老因没有带床铺来,暂时只好睡在稻草铺的泥土地上,后来总算拜托了曾同宿舍的一位“五七战士”,请她回京之便把木床、小桌椅及火炉带来。

同来的男女共计11人,都是老弱病残,只能做些轻微劳动,日常轮流看守干校幼儿园的菜园子,防备有人来偷青菜和偷运大粪,有时则参加帮助除草或摘西红柿及豆角等。寄居在总行五七干校幼儿园内,一边劳动,一边翻译中国银行分行寄来的英文材料。

淮滨马集气候极坏,冬天湿冷,夏天闷热,四季潮湿,导致妻子童益君病情加重。干校幼儿园医生打针开药,但病情毫无起色,便向党支部和校部报告,请求回京看病。

校部派出一辆卡车,干校幼儿园阿姨们帮助资老的老板用布袋子把她系在司机旁边的座位上,司机同志帮助把十几箱史料搬上汽车。资料箱把车厢装的满满的没有余地,床铺、家具、火炉等已无法装载,只好弃之如泥,资老就坐在车斗里高高的木箱上。卡车由马集出发,向西北方向行驶,马集到信阳不过200公里,沿途公路太差,只能算作土路。坐在高低不平的木箱上,已如坐针毡,车子上无顶棚,头上太阳似火炉,真有度日如年不可终日之感。要知道,资耀华先生此时已经70岁了。

============================在幼儿园的孩子:

对于干校幼儿园的孩子们,从大城市 到了农村,进入了一个新天地,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心灵, 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只是换了一个环境而已。他们平日 在园里的生活过得很好,一到星期六还可以到连部看看爸 爸或妈妈,或者父母到幼儿园去看望孩子。沈施青的小女儿肖平也随总行幼儿园一块到了五七干校幼儿园,远离了 在北京的妈妈,却与爸爸靠近了。

沈施青在“工作”和劳动之余,有时候也去马集镇总行幼儿园那里看女儿肖平。肖平那时候大概四五岁,天真 活泼,爱唱爱跳,一看爸爸来了,一个疯劲奔了过来,一 把抱住爸爸,一连声地叫喊:“啊!爸!你来啦!这里真 好玩,有好多玩具,有好吃的,还有窝头,特好吃,这在 北京是吃不到的!”姑且不论窝头究竞是不是比大米、白面好吃,可但凡没冇吃过的东西都是好吃的,这叫做尝鲜。孩子呀!如果天天都让你吃窝头,而没有窝头、米饭吃,你会喜欢吗?恐怕不会那么喜欢了吧!做爸爸的嘴上 一个劲儿地说“好!好!”心里却是另外一种想法。

肖平 说:“这里还有狗,一只大黑狗,但是它不咬人,跟我们 可好哪,它是保护我们的!”“你怕狗吗?”爸爸问。“我不怕,不怕!那狗可好啦,你叫它趴下它就趴下,你叫它站 起来,它就站起来,可乖啦!”孩子哈哈地笑了,爸爸也 哈哈地笑了。但是孩子们的笑是天真爽朗的,而爸爸的笑,却似乎带有一点苦涩。

一次, 沈施青从二连徒步向马集的幼儿园走去。【备注:经考证,二连位置应为今天的淮滨县林业局三空桥苗圃场(张门集南侧)】

突然在路上肴见一辆平板车(架子车)正在行进。车上坐笤儿个小孩,前面有几个孩子背着一根长长的绳子在拉车,后面有儿个孩子 在推车,好热闹呀!沈一眼就看到了女儿肖平也在推车, 而且很使劲,推得满头大汗,还有说有笑呢!原来这是马集总行幼儿园的一群孩子们在赶路呢!

沈施青快步走上前 去,问:“你们干什么呀!”孩子们说:“到连里去看爸 爸!”有的说:“到连里去看妈妈!”肖平见到爸爸,欢笑雀跃,问进:“爸,你怎么在这儿呀!我正要到连里去看你呀!”

沈施青说:“我正想去幼儿园看你呢,你倒来看我了!好,咱们一块儿走吧!”于是沈施青随着幼儿园的小平板车一块儿回到了二连。沈施青带肖平一块儿到了自己 住的小木屋里啊!你住在这儿呀!爸,太小了!”肖平 有点惊奇地望着爸爸这么说。

肖平随即到小木屋附近的田地里采摘了很多小野花,拿来给沈看,说:“爸,你看, 花儿,好看吗?”沈施青说:“真好看!”

肖平说:“为什么北京马路上就没有这么多花呀?”

沈施青一时语塞,不知 怎么回答她才好,只是说:“城市和农村不同,城市里有宽阔的马路,有许多汽车,所以长不出花了呀!农村里地方大,到处都是土,就能长花了!”也不知孩子听懂了没有,也不知道是不是该这样解释,反正爸爸就这样回答 了,女儿也就不再问了。

当晚,父女两个睡在一张单人铺板上,两个人都睡不着,肖平说:“妈妈为什么不到五七干校来呢?”爸说:“她有工作,她不能来!” “你想她吗?”沈施青接若问。肖平说:“我想妈妈,如果她也到这里来,妹妹也来,天天见面,那该多好呀!”

沈施青问肖平:“你觉得农村好吗?” 肖平说:“农村什么都好,就是没有电灯,晚上只有煤油灯,不能看小人书,也不能学写字!”

【注释:淮滨原是一个无电县, 1969年人民银行淮滨五七干校建立时,比较艰苦,房屋不够时,人员就住茅草屋。淮滨此时一到晚上漆黑一片,人民银行总行帮助解决了淮滨的电力供应问题。经安徽革委会批准,1970年开工建设安徽阜南至淮滨马集35千伏输变电工程42.5公里,固城、马集和阜南各建变电站1处,阜南县35千伏开关站1处。全部工程除国家银行总行淮滨五七干校帮助解决导线 56 吨, 1.800 千伏安主变压器 2 台, 15 米水泥电杆 350 根外,又投资 110 万元。 】

“啊!你还想看书写字呀?”

“当然想。不过这里街上的农民叔叔伯伯们说:在农村里用不着认字、写字,只要会种地就行了,爸爸,你说是这样吗?"

沈施青顿时猛吃一惊,心想不错,是呀,像爸爸这样,还有跟爸爸一块儿下乡的叔叔阿姨们,他们读了不少书,写了不少字,管什么用呀!现在还不是在农村里学种田吗!可是这话沈施青没有说出口,他怕说出来挫伤了孩子那种天真的自觉要求学习的心,不能误导了孩子呀!

慢慢地,女儿已经在爸爸的怀里睡着了,或许她已经进人梦乡,见到了她的母亲、姐姐,还有奶奶。而沈施青,搂着女儿的身体,注视着孩子圆圆的、红红的脸,思绪也飞到了远处的妻子、大女儿肖侬那里,还有年己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她们现在在做什么呢?妻子在批改学生的作业吗?肖侬在做作业吗?老母亲的身体可好?他甚至还想到了已经去世的,对他的学习、成长有很大影响的父亲,这是心灵的碰攛!沈施青的眼眶湿润了,泪水滴到了小圆脸上,孩子的小手在自己的脸上似乎感到有点痒的地方挠了一下,又睡着了。这一夜,沈施青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了。

在淮滨五七干校,一面是干部们勤奋的劳动和轰轰烈烈的 运动,而在校外呢!当沈施青和其他一些下放干部们路经—些村落时,看到农民们住的土坯房,穿的破烂衣,有的一家几口蜷缩在一个几平方米的破屋里,甚至牲口也和人住在一个屋子里,真个是人畜同居。统看起来,农村的状况和沈施青十多年前下放农村时看到的情录没有多大区别,还是那种陈旧的生产方式,农民的生活依然那么贫困,沈施青心里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悲怆!啊!亲爱的祖国呀!咱们这些读过书、有学问的人打过来打过去,好像天下就是应该由我来掌管的,究竞有几个人真正想到我们的农民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农民真是好欺侮呀!什么时候能够真心为农民办一点实亊?一种难以平复的自疚感充满了沈施青的心头。

沈施青后來又被调到校部审查组,帮助做了一些调查工作。经过一年多的五七干校的磨炼,北京那边由于工作需要,从干校陆续抽调了一些人回去。有的调离总行,到了别的单位,大部分人都是回总行。1971年初沈施青终于奉命调回总行工作。

==================注释:第二部分中的人物沈施青是“李福钟”先生自述时的化名,他是前中国金融出版社总编辑。1951年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1969年下放淮滨马集公社。

除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人员,1969年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中央财经大学)更是全校大搬家,从北京集体迁徙至河南省淮滨县,在马集公社继续着一所大学的政治性运转。

如今,你如果去淮滨县郭集林场,看着那些还残留着特殊时期“标语”的旧房子,那就是中央财大金融系、普通课教研室教授、教工和学生们住过的房子。

他们有的从西南联大毕业(抗战时清华、北大、南开),有的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特殊的年代来淮滨劳动、学习,这些经济学家和财政学家在淮滨的故居,值得大家抽空去看看。1969年固城附近生产队的农民们在自身已经很最困难的时候,还送了一头猪给中财的师生们以表达情意,中财1965级大学生至今仍然记得淮滨农民给他们的帮助。

坐车从栏杆去郭集不过二十分钟。房子现在还是在的,也没有人维修,不知道等等会不会被拆除。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时间可能会摧毁这些建筑,但前辈们在困难时期走过的路,仍然会给我们淮滨人当下的生活带来启示。(淮滨论坛特约整理:秋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