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显示面板行业前景展望 面板行业深度:周期分析、市场现状、产业链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显示面板市场规模巨大,达到千亿美元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液晶面板产能分布 全球显示面板行业前景展望 面板行业深度:周期分析、市场现状、产业链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显示面板市场规模巨大,达到千亿美元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目... 

全球显示面板行业前景展望 面板行业深度:周期分析、市场现状、产业链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显示面板市场规模巨大,达到千亿美元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目... 

2024-07-07 21: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雪球App,作者: 慕容衣,(https://xueqiu.com/4866021334/284306875)

面板行业深度:周期分析、市场现状、产业链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

显示面板市场规模巨大,达到千亿美元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目前随着中国大陆面板产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也在稳步增强,领先企业在市场上拥有较大的话语权。预计未来面板大周期有望开启。

显示面板技术各有所长

现有显示技术主要可以分为背光显示以及自发光两类。背光技术包括传统LCD背光以及Mini LED背光技术;自发光技术包括OLED、Mini LED直显以及Micro LED技术。各技术在不同层面表现各异:

显示效果方面,OLED和Micro LED对比度、解析度最高,但OLED亮度较低,Mini LED背光相比传统LCD面板有一定提升;

使用寿命方面,OLED使用寿命明显低于其他技术,并且存在烧屏问题,长时间连续使用会加速面板老化;

制造难度方面,Micro LED最难实现,成本最高,OLED可实现大规模量产,但成本依然较高,Mini LED实现难度不高,成本也相对较低,传统LCD技术最为成熟,制造成本最低。

综合来看,各个显示技术均存在独特的优势与劣势,未来显示面板行业将维持多种技术并存的市场格局。

背光技术

背光技术包括传统LCD背光以及Mini LED背光技术:

LCD技术:LCD技术是目前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平板显示技术。LCD技术根据液晶排列方式可分为:TN(扭曲向列型)、IPS(平面转换型)、VA(垂直配向型);

根据显示驱动方式可分为有源矩阵和无源矩阵,在有源矩阵中TFT(薄膜晶体管)以其出色的功能特性成为了最为主流的有源矩阵技术。

在TFT-LCD中,根据晶体管材料技术可进一步分为:a-Si(非晶硅)、IGZO(铟镓锌氧化物)、以及LTPS(低温多晶硅)

其中a-Si是成本最低的技术,显示效果一般,主要应用于电视产品,LTPS成本高、效果好,主要应用于高端手机屏幕和OLED的基板中,IGZO目前作为一种中间选项,兼顾成本和显示效果。

在最常见的TFT-LCD面板中,自下而上分别为背光模组、下偏光片、TFT玻璃基板、液晶层、彩色滤光片和上偏光片。

在显示过程中,背光模组发光,光线通过液晶分子进行调整,最终透过彩色滤光片实现画面显示。

整体来看,目前LCD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成本相对较低,但由于采用整个背光板发光技术,导致能耗比较高。

由于液晶分子控光效果有限,产生了对比度低,漏光等问题。因此目前在高端显示屏领域正在逐步淘汰传统LCD技术,但考虑到成本和产能等因素,传统LCD在未来仍然将保持其在显示行业出货面积市占率第一的地位。

Mini LED背光技术:Mini LED背光技术本质上与LCD技术同源,在液晶模组领域的架构基本一致,最主要的区别集中在背光模组技术上。

传统LCD面板的背光源主要采用侧入式或直下式光源,而Mini LED背光则是直下式技术的升级。

Mini LED采用更小的LED灯珠,实现了分区控光,在需要呈现黑色画面时,可以关闭所处分区的光源,从而大大提高了对比度。

在大屏领域,Mini LED背光技术更容易实现较多分区,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未来在大屏领域具有较强的增长动力。

自发光技术

自发光技术包括OLED、Mini LED直显以及Micro LED技术:

OLED技术:OLED技术是指使用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显示技术。

根据驱动方式可以分为有源矩阵AMOLED和无源矩阵PMOLED,目前AMOLED凭借更高的响应速度等优势逐渐成为了最为主流的OLED技术,并且同样使用以LTPS为主的TFT。

OLED屏幕结构相比LCD屏幕更加简单,可以通过直接控制TFT基板上的电流来控制有机发光材料,实现画面显示。

OLED屏幕可以实现柔性屏,并且由于其自发光的特征,对比度趋近正无穷,在显示黑色画面时真实度以及细节还原度极高。

OLED最主要的缺点是烧屏老化的问题,当屏幕长时间显示静态画面时,像素点的发光材料老化较快,最终形成永久性老化,亮度降低,使得该区域在显示其他画面时出现比较明显的印记。

OLED采用PWM亮度调节方式也被指出有伤眼的隐患,结合OLED成本较高等因素影响,OLED面板短期内还无法完全取代LCD屏幕,只能在小尺寸产品领域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大渗透。

Mini LED直显技术:Mini LED直显单色块采用RGB-LED进行显示,本质上是小间距商业用LED显示屏技术的升级。

传统LED商业显示屏像素间距在P1.5以上,芯片大于200um,而Mini LED直显像素间距在P0.3-P1.5之间,芯片大小在50-200um之间。

随着LED封装技术的进步,Mini LED直显的像素间距变小,产品也逐步进入室内显示,发展前景良好。

需要注意的是,Mini LED直显和Micro LED核心技术并不相通,Mini LED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PickandPlace转移技术,与Micro LED巨量转移技术属于不同路径,因此Mini LED直显领先企业并不意味着同样在Micro LED领域领先。

Micro LED技术:Micro LED工作原理与Mini LED直显工作原理类似,单个像素采用RGB-LED芯片实现显示,但由于Micro LED芯片小于50um,像素间距可以做到在P0.3以下,可以应用于电视大屏等消费领域。

Micro LED面板中通常需要百万颗至千万颗级别的芯片数量,因此并不能采用传统的PickandPlace转移技术,需要使用巨量转移技术。

目前有多种巨量转移技术,但良品率不够高,导致现有的Micro LED产品价格极高,短期内无法进入大众消费市场 。

如果未来技术得到提升,实现大规模商业化量产,势必会改变显示行业市场格局,成为新一代的主流显示技术。

面板价格影响因素

面板具有不同的尺寸,大尺寸面板目前已经是技术成熟的标准品,其价格主要由供需关系决定,对供给端影响较大的主要因素为当前产能及稼动率情况。

对需求端影响较大因素主要为终端需求和库存情况,供需关系又进一步影响价格,由于需求的波动和各厂商生产线的投入及扩产,面板行业呈现很强的周期性。

周期性分析

对以往周期进行复盘

面板行业具有周期性,对以往周期进行复盘:

2016Q2-2016Q4:面板涨价周期,本轮周期先是随着韩系厂商如三星关闭L7产线逐步退出LCD产能,并且16年台湾发生地震对台系供应商造成部分影响,致使供需失衡,面板迎来上涨周期。

2017Q1-2019Q4:面板跌价周期,面板价格出现上涨后,面板厂商如京东方、华星光电、惠科等厂商抓住机会积极扩产。

其2017-2018年持续有产线投产,供给严重过剩,叠加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了需求的信息,进一步加剧了面板价格的下降。

2020Q1-2021Q2:面板涨价周期,此前由于高世代线集中投产导致供给过剩,面板价格持续下跌,面板厂商通过降低稼动率来减轻库存和现金流压力。

2020年以来韩国厂商产能快速退出,供给端压力逐步缓解,并且需求端因疫情带来远程办公需求旺盛,TV品牌厂商不断补库存,面板需求爆发,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双重带动下,造成了面板价格上涨幅度远大于上轮以供给端退出带来的涨价行情。

2021Q3-2022Q3:面板跌价周期,随着面板价格持续上升,京东方、华星光电、惠科等产线分别2021年前后投产,产能逐步释放,造成供给端再次过剩面板行业再次进入跌价周期。

复盘历史面板周期,可以看到面板价格主要处于波动向下趋势。根据行业规律,每三年液晶面板价格会下降50%。

除了面板周期性降价和技术推动的成本下降两方面因素外,面板产业链的国内转移也是价格下降的主要因素。

目前面板厂商以大陆为主,面板上游的玻璃基板、ITO、偏光板、彩色滤光片、LED芯片都在处于全面国产化,物料成本也不断下降。

面板是生命周期处于成熟期的产品,其厂商必然面临着价格竞争,并且成本端下行叠加厂商间激烈的价格竞争,导致面板价格必然处于向下趋势。

由于面板产能建设周期长,投入资金多,进入壁垒较高,在需求旺盛且海外厂商产能退出阶段,供需矛盾将造成面板价格出现波动,因此面板价格处于波动向下趋势。

一般而言,典型的面板周期为:当面板厂商开拓出新的显示应用且降本增效的工业化进程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反哺下游品牌商创造出新兴市场需求;

在新产品在市场中广泛得到推广后,短期内迎来大批跟随者跟进投资,带来产能过剩,供需失衡,面板价格下降;

面板价格下降使得部分规模效应不强、技术工艺落后的厂商盈利水平受损,从而选择在产能供应上趋于保守或理性,甚至关闭产线出清产能退出竞争,供需关系随之好转、面板价格持稳或上涨,如此循环往复。

面板周期性的原因:资本开支及库存周期

资本开支

因为由于面板价格长期具有向下趋势,面板行业需要不断降低成本提升切割效率,资本开支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面板周期的不可避免。

资本开支是面板行业无法避免的内生性要求。面板行业规律每三年液晶面板价格会下降50%,企业为了生存下去,产品性能和有效技术就必须提升一倍。

行业内玩家也必须通过资本开支实现领先,因此面板行业的资本开支属性是行业自身属性决定的,资本开支既是造成面板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更是推动面板价格趋势向下的主要力量。

更高的世代线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切割效率,也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新的资本开支不仅仅是对旧产能的补充,更多是新产线对旧产能的颠覆。

如面板产线第一代切割尺寸为270x360mm,一般每增加一代,尺寸面积约扩大一倍。目前最大玻璃基板是第10.5代,尺寸是2940x3370mm。从第一代到第10.5代,玻璃基板的面积约增加了100倍。

玻璃基板面积越大,制造大尺寸面板的生产效率越高。随着大尺寸电视需求的增加,面板厂商因应需求制造大尺寸面板,产品面板尺寸的大小决定玻璃基板的切割效率,一般而言更高代的生产线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切割效率。

以8.5代线和10.5代线为例,8.5代线切割55寸面板只能切割6片,切割效率68%,而10.5代线55寸面板可以切割8片,切割效率91%,而65寸面板8.5代线只能切割3片,切割效率64%,10.5代线可以切割8片,切割效率96% 。

若是更大的75寸面板,8.5代线只能切割两片,切割效率56%,10.5代线可以切割6片,切割效率96%,差距巨大,更高的世代线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切割效率,面板厂商也能有更强的成本优势。

库存周期

库存周期往往是由于面板行业供给具有一定刚性,导致在需求旺盛时往往面板产能不能很快扩产出来,并且面板本身价格周期又加剧了在需求旺盛时下游为防止面板涨价而多下订单增加库存,进一步加剧了库存周期的影响。

面板行业的资金壁垒和产线的投产周期造成的面板供给的刚性,目前行业6代产线投资规模在100-200亿元,8.5代产线投资规模在200-300亿元,10.5代产线投资规模则往往在400亿元以上。

产线从建设、点亮、产线爬坡到满产,往往要经历2-2.5年,这就造成了面板厂商扩产往往是资金成本高,周期较长的,也造成了在需求旺盛时产线往往不能很快扩出来,加大了周期性的波动。

库存周期往往是由于供给是连续的,而需求是波动的,因此不管是供应商,还是渠道商或者终端厂商,对需求的预期往往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这就造成了面板库存往往和下游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

由于面板价格本身的周期性,往往造成了在价格上涨时大家更愿意囤积库存,而价格下跌时大家更积极的去库存,更进一步加大了库存周期的影响。

市场分析

显示面板是一个千亿美元级大市场

2022年,全球面板市场规模约为1227亿美元,面板出货总量约为35.1亿片,出货总面积约为2.5亿平方米,后续将呈现稳定增长趋势,预计2030年,面板市场规模将达到1487亿美元,面板出货总量约为40.8亿片,出货总面积约为3.3亿平方米。

供给端:韩厂基本出清,大陆厂商主导控产议价能力持续提升

近年来由于韩系厂商整体成本端处于劣势,并且主要面板需求在国内,因此面板产业链处于逐步向中国大陆转移的趋势。

随着韩系厂商持续退出LCD领域,三星退出所有LCD产能,LGD在22年底关闭韩国境内P7 LCD面板厂,P8产线重组后大幅减少55/65/98寸等TV面板供应,韩厂LCD产能基本出清。

全球大尺寸LCD面板行业进一步向大陆厂商集中,2023年上半年,TOP3面板厂商LCDTV面板份额接近70%,高集中度带来议价权增强。

当前高世代线呈现高度集中在中国大陆的特点。随着韩企产能的退出,全球8.5代及以上产线数量下降至30条,其中包括16条8.5代线,8条8.6代线,6条10代线及以上产线。

中国大陆建设有22条8.5代及以上产线,其中包括10条8.5代线,7条8.6代线,5条10代及以上产线。

随着LCD产能逐步向中国大陆转移,面板行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也逐步从韩厂交棒至大陆面板厂。

2022年以来,由于面板价格持续下跌,面板厂商自1Q22开始下调稼动率保价格,经过连续三个季度的控产,面板价格在10月、11月出现小幅反弹,并于2023年2月开启新一轮上涨周期。

区别于17-18年韩厂及中国台湾厂商主导控产节奏,本轮降低稼动率保价格由大陆厂商主导,持续的控产调整对面板价格起到了明显的支撑作用。

当前,随着下游采购逐步恢复,面板厂逐步提升稼动率,扩大TV面板生产及出货规模,根据AVC数据,7月整体面板厂稼动率已恢复至82%,且仍处于提升当中。

需求端:终端需求阶段低迷,23H2有望逐步复苏

面板总体市场规模达千亿美元。面板虽然总体产值随周期波动,但是总体而言产值接近千亿美金市场,并且下游主要以电视为主。

总量方面:618TV销售量不及预期,23H2需求有望逐步复苏。

根据奥维云网数据,618促销拉动下,2023年6月,中国大陆线下市场电视销售量达22.12万台,线上市场销售量达215.05万台,合计237.17万台,同比-19% 。

累计来看,23H1大陆线下市场电视销售量达136万台,线上市场销售量达960.75万台,合计1096.75万台,同比-17%。

其中618促销期间(23W23~23W25,后续定义相同),中国大陆线上市场电视销售量达249.9万台,同比-12.9%。

销售不及预期背后,能够认为主要因经济复苏缓慢下终端消费更为理性,23H1与TV等家电需求强相关的房地产业各项指标均未转正。

今年以来面板价格持续上行引发TV涨价,盈利压力下618促销TV整机价格降幅有限,影响促销结果。展望23H2,随宏观经济逐步复苏,特别是地产行业回暖背景下,终端需求亦有望逐步回温。

同时从23Q3开始,TV销售逐步进入传统旺季,综合来看,预计国内市场23H2终端电视销售量有望环比增长6%至约1400万台。

结构来看:大尺寸/Mini LED等高端产品占比提升,618期间TV销售额积极。

针对本次618促销期间TV销售的结构,分开来看:大尺寸化趋势显著,75”及以上产品销量占比达34.9%,同比+15pcts,75”则以23.7%的零售量占比成为第一大尺寸;

Mini LED电视快速放量,618促销期间Mini LED电视销量占比达3.4%,同比+2.0pcts,销售额占比达10.7%,同比+6.9pcts。

由于产品结构升级,技术化、高端化拉动,销售额表现积极,618促销期间TV零售额规模为79.7亿元,同比+5.1%。预计2023年大尺寸/高端产品持续渗透下市场规模恢复将较出货量更为积极。

产业链分析

显示面板产业链可分为上游原材料、中游制造以及下游应用,其中上游原材料可以分为通用类原材料(玻璃基板、偏光片、驱动IC、设备等)、LCD特有原材料(背光模组、混合液晶材料)、OLED特有原材料(有机发光材料、柔性透明PI膜)。

显示面板产业链上游方面,相关原料技术门槛较高,因此国产化水平较低、毛利率较高,存在部分核心原材料(如有机发光材料、OLED驱动IC等)供应不稳定导致中游产能受限的现象。

中游制造方面,国产化水平较高,因此毛利率相对较低,但由于制造行业投资规模较大,也使该环节有一定进入壁垒。

从不同的显示技术来看,传统LCD和OLED的成本构成大相径庭:

传统LCD方面,核心材料为玻璃基板、背光模组、驱动IC、偏光片和液晶材料,以上材料在最典型的TFT-LCD面板中的成本占比分别为30.4%、29.1%、10.4%、9.9%和3.5%,而Mini LED背光产品中背光模组成本占比更高。

OLED方面,核心材料为设备、有机发光材料、驱动IC和玻璃基板,以上材料在最常见的AMOLED面板中的成本占比分别为35.4%,22.8%、9.6%和8.0%。

OLED柔性屏产品中,则需要使用柔性透明PI膜材料作为基板(基膜),因此在柔性屏中基板(基膜)成本占比将会提高。

上游

基板:玻璃基板产业格局成熟,PI基板国产化填补空间较大

玻璃基板

玻璃基板是显示面板模组中需求量最大的原材料,玻璃基板必须使用无碱玻璃,制造工艺难度较高,主要可分为浮法、流孔下引法以及溢流熔融法。

玻璃基板根据其尺寸可分为11代产品,其中8.5代及以上的通常被认为是高世代产品,尺寸更大,可以切割出更多的显示面板,并覆盖全尺寸显示面板,综合性价比高。

高世代玻璃基板占整体玻璃基板需求的63%。中国玻璃基板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成长,2020年市场规模已达到252亿元,同比增长24%,占全球市场的50%,随着LCD产业持续向中国转移,预计中国玻璃基板市场可达到全球市场65%以上。

TFT-LCD屏幕中通常需要两张玻璃基板;刚性OLED面板中需要一张玻璃基板。

由于OLED面板通常仅需要一张玻璃基板,在柔性屏中甚至不需要玻璃基板,而是采用透明PI膜,因此未来随着OLED面板的持续渗透,玻璃基板整体需求增速将进一步放缓,甚至存在一定下滑。

由于玻璃行业运输成本高,外资玻璃基板纷纷在国内成立代工厂,紧邻各大面板厂商的生产线,对国产玻璃基板企业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在高世代产品中,由于技术门槛高,国产高世代产品布局比较晚,目前只能提供3%左右的需求。

虽然从2019年起首个国产8.5代线点火,玻璃基板国产化步伐加快,东旭光电、彩虹股份、凯盛科技的高世代产线都逐步投产,但短期内还是难以实现国产替代。

柔性透明PI薄膜

聚酰亚胺(PI)是一种尖端高分子材料,具有高绝缘性能、耐高温性能、优异的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等特点。PI膜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薄膜类绝缘材料。

目前PI薄膜主要应用于柔性电路板FPC领域,在显示领域透明PI薄膜是柔性屏的核心材料,在OLED曲面屏中作为柔性基膜,替代玻璃基板进行TFT阵列。

根据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的《“十三五”新材料发展报告》,2017年全球PI薄膜的市场规模为15.2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31亿美元,复合增长率8.16%。

中国目前占全球市场的44%左右,达到72.4亿元,其中,电子级PI薄膜26.3亿元,特种级PI薄膜26.9亿元,导热级PI薄膜9.5亿元,电工级PI薄膜9.7亿元。整体来看,中国PI薄膜相比全球市场发展更快,未来增速有望超过8.16%。

高性能PI薄膜技术主要由美国、日本和韩国企业掌握,OLED使用的透明PI薄膜只有韩国KOLON、日本住友化学等少数企业能实现量产。

随着中国PI薄膜产业化进程的发展,以瑞华泰为代表的国内企业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核心技术体系,掌握了高性能PI薄膜的制备技术。目前国产高性能PI膜制造商主要为瑞华泰、时代新材、国风塑业、丹邦科技等。

偏光片:搭配液晶材料实现液晶面板正常显示,国内自给度较高

偏光片是显示面板中最重要的光学膜材料,约占整张面板成本的10%左右,毛利率在40%左右,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原材料之一。

偏光片可以控制过滤自然光,仅保留偏振化方向的光通过。偏光片主要由PVA膜、TAC膜、保护膜和压敏胶等材料复合制成,其中核心材料为TAC膜和PVA膜,在偏光片中成本占比分别为50%和12%。

偏光片根据下游应用主要可分为TFT偏光片、OLED偏光片、黑白偏光片以及3D眼镜偏光片,其中TFT偏光片占比超过70%。

LCD屏幕中需要两片偏光片,OLED面板中一般只需要一张偏光片,甚至不需要偏光片,因此OLED的渗透将会一定程度上削弱市场对偏光片的需求。

据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偏光片产量6.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5%),市场规模达到102亿美元(同比增长6%)。

主要被LG化学、住友化学、日东电工以及三星SDI等几大厂商垄断,国产企业的市场份额比较低。

随着面板需求趋于稳定,偏光片市场增量有限,但国产化步伐加速,未来的行业焦点在于国产厂商的突围替代,以及偏光片制造的转移。

近年随着LCD产能不断向中国转移,国内对偏光片的需求高速提升。本土企业的产能也逐步提升,偏光片的国产替代已经加快进程,杉杉股份成为国产偏光片龙头企业。

目前偏光片领域我国依然有超过1亿平方米的需求依赖外国企业,国产企业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恒美光电在2023年和2024年将先后有0.9亿平方米/年和0.6亿平方米/年产能投入,预计到2025年,中国企业偏光片产能将达到4.93亿平方米/年,未来有望实现全部国产替代,甚至对外出口。

显示驱动IC:产业转移渐成趋势,中国大陆DDIC企业厚积薄发

显示驱动IC的面板成本占比约为10%,毛利率一般在30-40%。显示驱动芯片通过接受主板信号,控制电流来达到显示。

显示驱动IC在LCD和OLED屏幕中的工作并不相同:在LCD屏幕中,驱动IC控制电流通过TFT基板来控制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偏转来改变透光属性,通过控制透光程度改变显示亮度,从而达到显示效果;

在OLED屏幕中,电流通过TFT基板后直接转递至有机发光材料,从而显示画面。

DDIC为广义的显示驱动IC,可应用于绝大多数的显示场景,根据具面板大小可分为大尺寸DDIC和中小尺寸DDIC,其中大尺寸DDIC占整体市场的70%左右,中小尺寸占比30%。

中小尺寸DDIC中约有三分之一为TDDI产品,该产品是显示与触控二合一的驱动芯片,现已普遍使用于手机、平板电脑、车载等显示触控场景。

根据JW Insight数据,2021年全球显示驱动芯片DDIC(含DDI和TDDI)市场规模约135亿美元,同比增长57.0%。2021年因为全球半导体普遍存在缺芯涨价的情况,所以全球DDIC市场规模上升的主要推动力是价格上涨。

预计2022年,因为终端需求不足,全球DDIC市场规模将下降5.9%至127亿美元。预计2023年,全球DDIC市场规模将反弹4.7%至133亿美元。

根据Omdia数据,2022年全球显示驱动芯片DDIC的需求量为79.5亿颗,同比下降10%。2022年受到俄乌冲突、通货膨胀、经济前景不确定、超额预订和库存问题的影响,2022年的显示驱动芯片市场有明显下滑。

根据Omdia数据,2022年大尺寸DDIC约占总需求的69%,其中液晶电视DDIC占大尺寸DDIC的38%。2022年中小尺寸DDIC约占总需求的31%,其中智能手机DDIC占中小尺寸DDIC的18%。

随着高分辨率电视面板的渗透率不断提升,以及OLED智能手机的增长恢复,Omdia预计2023年全球DDIC的需求量将恢复至79.8亿颗。

显示驱动IC主要涉及晶圆代工企业和Fabless企业,造成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在于晶圆代工企业的产能限制。

晶圆代工企业通常会生产多种类型芯片,显示驱动芯片一般采用28-150nm成熟制程,与之处于同一制程的其他芯片类别较多。

显示驱动芯片利润相较于其他产品没有优势,因此当晶圆代工企业产能不足时,显示驱动芯片的生产得不到保障。

显示驱动芯片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中国台湾、韩国厂商占据绝大部分份额,中国大陆整体市场占有率较低。

根据CINNO Reasearch,2021年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出货量联咏科技占比为23%,排名第一。中国大陆显示驱动厂商出货量最高的集创北方占比约4.0%。

在显示驱动核心细分领域智能终端领域中,主要存在智能手机和智能穿戴两大市场。

2021年全球TFT-LCD手机显示驱动芯片市场联咏科技出货量占比为22%,排名第一;奕力科技市场占有率为16.2%,排名第二。内地占比最高的厂商格科微排名第三,市占率为12.4%,新相微占1.5%。

制造及检测设备:前段制程设备由外国企业垄断,中后段制程我国正逐步实现国产化

显示面板制造及检测设备可以根据中游制造环节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制程设备,分别对应阵列、成盒和模组工序:前段制程核心设备主要包括沉积设备、光刻机、显影机、蚀刻机等设备;

中段制程核心设备主要包括灌注液晶设备、基板对位压合机、偏光片贴合设备等,还包括OLED特有的蒸镀、喷墨打印等设备;后段制程核心设备主要包括贴合设备、检测设备、PCB连接设备。

整体上来看,前段制程设备技术门槛高,由外国企业垄断,市场格局相对稳定,短期内难以实现国产替代;在中段制程中,部分核心设备依然由外国企业所垄断,尤其是在OLED设备领域。

设备制造企业产能有限,并且佳能和韩国企业与三星建立了较深的合作关系,优先供应三星,造成我国OLED面板制造落后于韩国的现状,短期内难以实现国产替代。

在部分中段制程和后段制程领域,我国企业正在逐步实现国产化,目前大部分贴合类设备、模组设备以及后段检测设备均可实现国产供应,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升级,将进一步提高国产化水平,并且向前中段制程延伸。

目前显示面板制造设备主要企业包括易天股份、智云股份、正业科技、深科达和联得装备,监测设备主要企业包括精测电子、华兴源创等。

其中转债标的深科达和联得装备近年在显示设备领域业绩稳步提升,研发投入较高,两家企业竞争力强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生产耗材:大部分设备仍需逐步实现国产化

面板制造是多层薄膜图案化堆叠的过程,具体包括成膜、光刻、刻蚀等工艺段,其中,成膜工艺又包括CVD、PVD、蒸镀等,刻蚀工艺又包括湿刻、干刻,对应的生产耗材包括靶材、电子特气、光刻胶、蚀刻液、掩膜版等。

溅射靶材:背板电极走线的主要工艺材料,氧化物靶依赖进口

溅射靶材是平板显示背板金属走线及氧化物半导体薄膜的主要工艺材料,成膜方式为靶材分子被高能离子轰击飞溅,后附着在目标基板上形成薄膜。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到39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3%。

平板显示靶材的国产化率处于较低水平。国内靶材公司中,阿石创、隆华科技的靶材业务主要应用于平板显示,2022年两者靶材业务合计营收约9亿元。

若两者在国产化市场中的占比为30%(存在江丰电子、先导集团等竞争对手),则国产化市场约为30亿元,国产化率约为14.4%,处于较低水平。

按细分领域划分,平板显示靶材分为金属靶、合金靶、氧化物靶,其中,金属靶国内江丰电子、阿石创等公司可提供。

ITO靶先导薄膜、隆华科技可提供低端产品,合金靶、IGZO靶主要由日韩垄断,其中,先导集团收购了三星康宁先进玻璃的陶瓷业务,IGZO靶有望取得突破。

电子特气:CVD、干刻工艺核心原料,国外巨头供应商客户粘性强

电子特气广泛应用于面板生产流程中的CVD和干法刻蚀中,在CVD中特气作为气体原料制备Si、SiOx、SiNx等薄膜,在干刻中则是用来对薄膜进行图形化,能实现各向异性刻蚀。

根据中国半导体协会数据,预计2025年国内电子特气市场规模将达到316.6亿元,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电子特气下游应用领域中,显示面板占比达到37%,由此计算2025年国内面板电子特气市场规模将达到117.1亿元。

电子特气领域,国外巨头公司体量大,产品种类齐全,与下游客户的粘性强,总体处于市场主导地位,国内厂商如金宏气体、华特气体在部分产品领域已经实现突破并快速拓展,市场渗透率稳步提高。

光刻胶:国产化率总体较低,高端光刻胶亟待突破

光刻胶广泛应用于面板各工艺段,如图案化、平坦层、彩膜(含彩胶和黑胶)等,是面板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耗材。面板光刻胶分为正胶和负胶。

其中正胶为曝光区域溶解,未曝光区域保留,背板各膜层图案化光刻胶一般为正胶;负胶为曝光区域保留,未曝光区域溶解,彩胶、黑胶、OC胶等一般为负胶。

根据TrendBank数据,2022年国内面板光刻胶市场规模约为107亿元,较去年略微下降1.1%,主要原因为面板产业不景气所致。

国内厂商能提供部分低端面板光刻胶,但高端产品仍依赖国外。

根据TrendBank数据,2022年,面板光刻胶国产化率为13.84%,国产光刻胶主要集中在图案化正胶、彩膜负胶中的低端应用等,OC胶、高端图案化正胶及彩胶仍依赖JSR、富士、Merck等国外公司。

国内各厂商中,雅克科技通过系列收购,目前能够量产供应彩胶及图案化正胶,且设计产能庞大;欣奕华在OC胶、彩胶、黑胶等方面陆续取得突破,成功进入面板厂供应链,是国内面板光刻胶的代表企业。

掩膜版:背板光刻MASK全面突破,蒸镀FMM原材严重依赖日本

面板制造过程中,掩膜版(MASK)充当图形转移母版,是膜层图案化过程中的重要材料,具有典型的定制化特征。

按照工艺段划分,面板MASK主要分为光刻MASK和蒸镀MASK,光刻MASK应用于背板工艺段,蒸镀MASK应用于OLED蒸镀工艺段。

光刻MASK主要以苏打玻璃或石英玻璃为基板,通过激光直写及刻蚀工艺将图案制备在铬膜上,是背板TFT阵列图案的母版。

目前,光刻MASK主要往大尺寸、高精度方向发展,多灰阶光刻MASK技术是高端光刻MASK的发展趋势之一。

面板光刻MASK市场主要由富尼克斯、SKE等国外公司占据,国内路维光电、清溢光电已取得技术突破。

其中,路维光电实现从G2.5到G11代线光刻MASK的全覆盖;清溢光电专注G8.5及以下世代线,其应用于AMOLED/LTPS中的高端产品的PPI超过1600。

蒸镀MASK是实现OLED器件各膜层图案化的核心耗材,分为Open MASK和FMM MASK,前者用来蒸镀OLED器件中的Common层,后者用来蒸镀RGB发光层,其精度更高(像素级精度),在张网、蒸镀工艺中的技术难度更大。

目前OPEN MASK,国内南京高光、拓维高科等公司可批量生产;FMM MASK通常是面板厂购买FMM Sheet后独自张网,FMM Sheet主要是DNP公司购买日立Inva合金后曝光刻蚀制造,垄断性强,国内仅众凌科技、寰采星等少数厂商有所布局。

蚀刻液、PI配向膜:蚀刻液国内基本无短板,PI配向膜竞争力有待提高

蚀刻液:主要成分为各种酸、碱原料,如磷酸、氢氟酸、双氧水等,可与金属膜层、氧化物膜层等发生化学反应,将光刻胶曝光产生的图案转移至各下层薄膜。

显示面板领域,根据刻蚀膜层不同,蚀刻液大概分为金属蚀刻液和氧化物蚀刻液:金属蚀刻液,国内格林达、新宙邦、江化微已实现技术突破,能够向下游面板厂批量供货;

氧化物刻蚀液市场以韩国东友、日本住化为主,国内中聚合臣有相应储备,且氧化物图案化还可用干刻工艺,可选择空间较大。

PI配向膜:液晶显示是通过控制液晶分子偏转实现亮暗控光,因此液晶分子需有序排列,PI配向膜的功能即为引导液晶分子有序均匀排列。

按照取向原理不同,液晶配向分为摩擦取向和光配向。日本JSR和Nissan是全球液晶配向膜的主要供应商,其技术成熟先进,产品功能优异,国内道尔顿、波米科技、中聚合臣多款配向膜材料已经量产。

国内公司成立时间普遍较晚(分别成立于2011、2017、2016年),总体竞争力稍弱,处于快速追赶阶段,其中道尔顿产品已达到同类进口产品的性能水平。

背光模组:核心材料为光学膜以及背光源

背光模组成本占整张LCD面板成本的30%左右,在Mini LED产品中占比更高。背光模组主要由光源、反射片、光学膜、导光板、扩散片等材料构成,其中核心材料为光学膜以及背光源,成本分别占整体背光模组的37%和23%:

光学膜方面,其主要包括增亮膜、扩散膜以及反射膜等。在光学膜领域,我国进入比较晚,技术相对落后,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短期内国产企业还无法打破光学膜领域的外国垄断。

政策方面国家对于该领域非常重视,具有较多的优惠扶持政策,其他材料公司也都逐渐加入光学膜的市场中。背光源方面,目前绝大多数背光源使用LED芯片。

LED上游和中游分别是LED芯片和LED封装行业。我国LED芯片主要企业包括三安光电、华灿光电和乾照光电,LED芯片行业集中度较高;LED封装行业集中度将持续上升,国内企业包含如木林森、国星光电等。

下游应用主要包括照明、直显和背光等领域。根据TrendForce估计,2021年全球显示相关LED市场规模达176.5亿美元,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成长至303.12亿美元,2021-2026年复合成长率达11%。

由于Mini LED背光成本下降较快,未来将加速渗透大尺寸面板,国产企业在该领域有一定优势,未来Mini/Micro LED技术将会由国产企业引领。

液晶材料:液晶面板核心组成部分,产业格局稳定成熟

液晶材料是填充于上下玻璃基板之间的半透明介电材料。液晶材料分子具有典型的双折射性能,其在电场作用下能够发生偏转,从而改变光的偏振方向,搭配特定的偏光片,可实现对光线的亮暗控制,在液晶显示中起到光阀的作用。

液晶材料产业链包括液晶中间体-液晶单体-混合液晶三层,技术门槛主要集中在第三层-混合液晶的配方设计方面。

中国大陆是液晶中间体、单体的主要产地,代表公司有瑞联新材、万润股份、永太科技等;混合液晶方面,国外供应商如德国Merck、日本JNC以及DIC等具备先发技术优势 。

近年来国内厂商如诚志永华、八亿时空、飞凯材料等已经陆续实现突破;根据Cinno Research数据,2020年国内液晶材料市场的国产化率达到60%,国产化程度已经处于较高水平。

混合液晶材料占整张面板成本的3.5%,2022年全球市场规模可达13.34亿美元,毛利率在40%左右,据CINNO研究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混合液晶市场占整体市场的56%,共计530吨。

近年随着中国的LCD产能进一步提升,到2023年中国混合液晶材料需求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至662吨,而后需求量将会趋于稳定,整体市场增长将会放缓。

OLED有机发光材料:主要被外企掌握,国产替代步伐逐渐加速

不同于LED背光和Mini/Micro LED直显,OLED的核心发光材料主要分为红、绿、蓝三种主体发光材料以及与之对应的掺杂材料,整体约占OLED面板总成本的22.8%。

目前有机发光材料可分为三代,分别是荧光材料、磷光材料以及TADF(超敏荧光材料),在应用端蓝光主要使用荧光,红光以及绿光主要依靠磷光。

目前有机发光材料市场主要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其中美国UDC几乎垄断了红色和绿色的掺杂材料,国产厂商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市占率较低,短期内无法实现大规模替代。

从需求端来看,目前国产OLED面板产量远远落后于韩国,OLED市场正处于韩国企业一家独大的格局,因此对上游有机材料的需求量有限。

国产有机发光材料生产厂以代工厂为主,生产中间体和粗品,并不能直接生产终端材料,该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土企业的发展。

近年来国产企业对有机发光材料愈发重视,一些投入较早的企业已经实现量产,并且2020年以来越来越多外国企业专利到期,中国企业的国产替代步伐逐渐加速。

目前国产有机发光材料龙头企业包括奥来德、强力新材、万润股份、瑞联新材。

中游面板制造

显示面板中游制造是我国的优势产业,尤其在LCD领域,已逐步形成中国企业主导的格局。显示面板制造毛利率较低,通常为15-20%。

中游制造行业技术壁垒低于上游原材料行业,但中游制造壁垒主要由产业集中度、规模体量、资产密集度、供应链可靠性以及与下游的合作紧密程度等因素构建,整体来看中游企业建立了较宽的护城河。

LCD、OLED面板制造流程

TFT-LCD是最常见的LCD面板,制造过程主要可分为阵列、彩膜、成盒以及模组四个主要环节:阵列(Arraying)指在玻璃基板上通过沉积光刻4-5次,形成薄膜晶体管,每个像素都有对应的晶体管;

彩膜(ColorFilter)指在另一张玻璃基板上通过显影曝光制作与TFT基板像素对应的彩色滤光片,在高世代产品中彩色滤光片主要由中游厂商自制;

成盒(Celling)指将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中间填装液晶后组合在一起,构成液晶模组;模组(Module)将液晶盒配以偏光片、背光源、各向异性导电胶和驱动IC,形成最终的液晶面板。

AMOLED是最常见的OLED面板,制造过程可分为阵列、成盒以及模组三个环节。在阵列和模组工序中,AMOLED和TFT-LCD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区别主要集中于成盒环节。

在AMOLED成盒环节中主要有两种技术路线:真空蒸镀技术,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OLED成盒技术,需要使用真空蒸镀技术将有机发光材料镀到基板上,韩国企业主要使用的就是蒸镀法,可以实现量产;

喷墨印刷技术,使用类似打印的技术直接将发光材料喷印到基板上,华星光电主推这种技术,综合效率要高于蒸镀技术,但目前还无法实现规模化量产。

面板制造市场格局

整体来看,国产面板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20年京东方与华星光电市场占比为40%左右,2022年两家合计占比接近58%,正不断对产业链上下游整合。

彩色滤光片以及背光模组均可实现部分自主供应,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体量优势,未来将长期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LCD方面,2022年随着需求走弱,面板价格下滑,市场整体处于下行周期,惠科股份在2019年至2021年产线连续投产,年产能增长2664万平方米至3509万平方米,占据国产产能的14.3%,成为我国第三大面板厂商。

公司近期公布了上市计划,未来有望打破京东方与华星光电的双寡头局面,形成新的三足鼎立格局。

Mini/Micro LED方面,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行业竞争加剧,除了传统显示面板厂商,利亚德、艾比森等LED显示企业也纷纷加入了这一领域竞争,小间距产品逐渐由商业用显示大屏向消费端显示面板延伸。

Micro LED领域也不断突破。2022年6月,利亚德发布了旗下110寸Micro LED大屏电视,首次在该尺寸突破50万元大关,进一步推进Micro LED走向大众消费市场。

OLED方面,整体增长势头较好,2019年OLED市场中中国企业占比9.7%,2021年提升至16.6%,2022年上半年已达到20.5%,增长主要来自于京东方、维信诺以及华星光电,国产发展速度较快,未来有望与韩国企业形成两强格局。

下游

显示面板下游应用广泛,根据Witsview统计数据,TV面板是需求主力,占比达77%,其次是显示器占比11%,笔电占比5%,商用显示占比3%。

近年来,全球LCDTV面板大屏化趋势,据Sigmaintell数据统计,2022年平均尺寸增长至50.4英寸。

据TrendForce表示,2022年39英寸及以下电视面板出货占比将维持在25%,中尺寸40-59英寸出货占比将保持在55%,是市场最受欢迎的尺寸,此外60英寸以上的大尺寸的市场占有率有望上升至20%。

相关公司

京东方A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OE)成立于1993年4月,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显示技术、产品与服务提供商,为信息交互和人类健康提供智慧端口产品和专业服务。

形成了以半导体显示事业为核心,MLED、传感器及解决方案、智慧系统创新、智慧医工等事业融合发展的“1+4+N”航母事业群。

经过近29年发展,京东方已成为全球半导体显示领域龙头,在LCD、OLED、MLED领域有全面布局,拥有12条G4.5-G10.5LCD产线及3条G6 AMOLED产线,全球领先。

LCD主流应用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五大应用领域出货面积全球第一,且在拼接、车载等创新应用领域处于第一梯队;

OLED市占率稳步提升,2020年公司成功进入苹果供应链,到2023年一季度公司在AMOLED手机面板市场中的份额达到21%,位居全球第二,快速缩小与三星的差距;

MLED快速推进,直显COGP0.9、COBP0.9-P1.5全系列产品实现量产,2022年取得营收8.47亿元,且积极往上游拓展,2022年控股华灿光电,构建全产业链优势;

公司在微显示方面布局深入,Micro OLED、Fast LCD技术助力AR/VR等近眼显示新应用。

定增收购华灿光电,进一步完善MLED布局。公司2022年11月发布公告拟认购华灿光电定增的A股,成为华灿光电第一大股东,通过认购华灿光电股份,有助于公司进一步完善“1+4+N生态链”中的MLED布局。

预计未来能加速完成LED芯片关键环节布局,与现有业务互补形成完整的业务体系,从技术、产品、产能、市场、人才等全方位提升业务竞争力。

公司布局Mini LED、Micro LED产业化进程预计将进一步加速,借助收购MLED将进一步打通MLED全产业链。

TCL科技

TCL集团创立于1981年,2004年1月在深交所主板上市,38年以来TCL一直坚守实业,在持续变革创新中突出竞争优势。

2018年底,TCL集团启动了以专业化经营为核心的重组,转型为聚焦半导体显示及材料业务的科技创新产业集团,并以产业牵引,发展产业金融和投资业务。

从业务架构来看,公司目前以半导体显示业务、新能源光伏及半导体材料业务为核心主业,LCD仅次于京东方,电视面板市占率全球第二,在大尺寸打印OLED领域布局颇深。

未来通过产业金融协同,有望继续优化业务结构,加速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科技产业集团。

TCL华星光电拥有6条G8.5及以上的LCD产线,高世代线规模全球前二,55寸、75寸产品份额全球第一,65寸产品份额全球第二,在一些高端及商用细分领域表现亮眼。

如8K、120Hz高端产品以及交互白板商用产品市场份额均为全球第一;对于中小尺寸产品,公司在一些细分领域如电竞显示器、LTPS平板、高PPI VR LCD屏等处于全球第一的位置。

公司拥有一条G6AMOLED产线,且在大尺寸打印OLED方面布局深入,与日本JOLED公司合作密切,总体处于业界领先的位置。

维信诺

维信诺是全球领先的新型显示整体解决方案创新型供应商,专注OLED领域20余年,实现了全球最高165Hz刷新率的技术性能,与荣耀、小米、OPPO、VIVO、中兴、努比亚、华米等品牌客户保持良好密切的合作关系。

顺利导入多家品牌客户的高端产品,头部客户份额持续提升。公司拥有3条G5.5-G6 AMOLED产线,在小尺寸深度开发的基础上,逐渐往中尺寸拓展,且在Micro LED领域积极布局。

2022年公司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市占率全球第四,国内第二,仅次于京东方。公司在OLED领域持续深耕,在屏下摄像、高刷、低功耗等高端技术方面深入研究,并逐渐往车载、IT等中尺寸领域拓展;

2023年5月,公司首发ViP技术,该技术无需FMM,若能顺利量产,可能对目前的OLED蒸镀工艺造成巨大冲击。

公司积极布局Micro LED技术,参股的成都辰显公司在可穿戴、大尺寸拼接等方面持续更新迭代,且积极联合上下游头部厂商开发激光转移设备,建成了大陆首条从驱动背板、巨量转移到模组全覆盖的Micro LED中试线。

天马微

覆盖范围涵盖LCD、OLED、Micro LED领域,专注手机、车载等中小尺寸产品,并在IT领域持续发力。

公司目前拥有从G2到G6的TFTLCD产线、G5.5AMOLED产线、G6AMOLED产线以及TN、STN产线,并有厦门G6 AMOLED产线、G8.6 IGZO LCD产线、芜湖新型显示模组产线、厦门Micro LED试验线正在建设中。

公司将手机、车载定位为核心业务,将IT定位为快速增长的关键业务,技术创新活跃,在中小尺寸显示领域总体处于业界领先地位。

2022年,公司在车载前装和车载仪表、LTPS智能机、工业品、刚性OLED智能穿戴等细分市场出货份额均全球第一,并在医疗、智能家居、工业手持、人机交互等多个细分市场持续保持全球领先。

和辉光电

专注于OLED领域,刚性OLED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拥有两条OLED产线,在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领域出货量国内第一。

公司拥有1条G4.5、1条G6 AMOLED产线,设计产能分别为15K/M和30K/M,两条产线均可生产刚性或柔性AMOLED面板,其中,公司刚性AMOLED面板量产产能位居国内首位、全球第二。

2022年公司AMOLED显示面板的总出货量全球排名第四(维信诺为AMOLED手机面板排名第四),国内排名第二,公司在可穿戴领域出货量较为可观,同时公司重视中大尺寸领域的市场开拓,2020年在平板电脑领域打破三星垄断。

惠科股份

专注于LCD领域,采用“半导体显示面板+智能显示终端”的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正在谋求IPO上市。

公司从显示终端生产制造逐渐往上游面板领域拓展,目前拥有4条G8.6LCD产线和4座显示终端生产基地,面板业务已经成为公司营收的主要来源。

公司面板产品主要为电视面板和IT面板,2021年公司LCD电视面板出货量全球第三,LCD显示器面板出货量全球第六。

公司的Oxide背板技术较为领先,已率先实现G8.6高世代Oxide RGB OLED背板开发及生产技术平台建设。

发展趋势分析

面板价格同比数据验证面板大周期有望开启

根据奥维睿沃、Wind数据显示,面板价格YoY的长时间转正,正对应历史上的前周期。今年8月32英寸价格为39美元,去年同期价格为27美元,8月YoY同样为正。

能够认为如果接下来价格持续上涨,并保持相对稳定,此轮周期面板价格YoY为正将持续较长时间,预计将持续至2024年。

大尺寸面板价格增长依旧强势,中尺寸价格有望触底反弹

根据奥维睿沃数据显示,大尺寸面板价格涨价绝对值基本保持稳定,能够认为市场所担心的面板涨价见顶仍未完全到来,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依然将保持增长态势。

能够认为大尺寸面板涨价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将有望促进中尺寸面板价格开启触底反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