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逆流而上一朝化龙,势压秦关百二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涡阳县名胜古迹 河津:逆流而上一朝化龙,势压秦关百二州

河津:逆流而上一朝化龙,势压秦关百二州

2023-12-21 11: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名胜古迹

河津古称龙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它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化根脉源远流长,堪称三晋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1

龙门

出河津市新城区,沿108 国道西行25 华里,抵达秦晋交界之处禹门口,只见悬崖壁立,横出天汉,黄河自西北山峡中咆哮而出,洪涛巨浪,蔚为壮观。这里,就是遐迩闻名的河东旅游胜地———古耿龙门。

1

左中括号

- 龙 门 由 来 -

左中括号

古龙门图

远古时期的地壳变化,母亲河的长期冲击,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状如门阙的龙门峡谷。

古时崇拜龙,传说龙门由大禹所凿,龙门也由大禹命名。大海的鲤鱼闻讯后,于阳春三月自大海逆水而上,争跃其门,跳过者化而为龙,跳不过者养精蓄锐,来年再跳。龙门所依山脉,亦随之而称“龙门山”,龙门所在地神前村,亦改名“龙门村”。

相传大禹治水,疏凿之劳于此为大,所以龙门亦称禹门口。为了纪念大禹功德,前人在龙门两岸的石岩上建筑了东禹庙和西禹庙。

据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载:“龙门,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当时每步约五至六市尺,八十步约130 米至160 米,与今东、西禹庙之间的铁索桥长度(144 米)相吻合,据此可以认定,龙门即指东、西禹庙之间的门阙。

河津为古耿地,秦置皮氏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因崇仰龙门而改皮氏县为龙门县,宋宣和二年(1120)始改龙门县为河津县。

1994 年河津撤县设市,龙门在地图上标为禹门口,而名胜古迹,则仍称“龙门”。

1

左中括号

- 龙 门 景 致 -

左中括号

古耿龙门景致独特,以山水而扬名天下。

禹门叠浪。龙门大河悬流,与岩石相激,浪花跌荡,人称“禹门三叠浪”,其波涛蹴踊,喷雪轰雷,由是而冠古“河津八景”之首。

龙门八景。大自然和人工造化,赋予龙门秀丽的风景群。曲栈连云、鸣泉漱玉、悬崖挂月、秋水归帆、层楼倚汉、飞阁流丹、春鳞汲浪、空谷惊雷等龙门八景,曾经驰名华夏并载入史册,至今仍令游人荡气回肠,心旷神怡。

昔日大禹庙。禹门渡口东岩之上,平塬广约二十余亩,为东禹庙。

东禹庙创建于何代,无碑可考。庙前曾有唐碑二座(一碑魏明帝太和中立)文字剥落,不可辨认。

相传庙为汉时所建,依山傍水,形势雄壮,庙之位置,坐北向南。由北山脚下,从东而西,用石平铺栈道,南边临河,铁索栏杆长数百步,曰:“石栈连云”。

栈道东建一牌坊,面西大书“海宇奇观”四字横额,其联曰:岭断云连疑斧迹;涛奔浪骇惊神功。面东大书“绩著河山”四字横额,其联曰:一声雷震翻河岳;两壁凿开分地天。

步栈道而上,将入庙,有木牌坊,上横书“万世永赖”四个大字。由木牌坊入庙场,为禹庙之外场,场内耸峙三座戏台,南戏台宏伟壮观,厦分两层,系元代建筑物。

东西两戏台亦极宏丽,但不及南台。傍有一砖牌坊,硫璃脊兽,上书“风平浪静”四字,其联曰:绝壁耸千寻,两岸平分秦晋界;洪涛奔万里,中流遥拨古今天。

由此而南,有一小亭,靠山临河,空中架阁,中铺木板,开一小孔,上设轳辘,垂绳汲水于河,名曰:“飞阁流丹”。由西台北边往西,是为炮台,高五丈余。由石磴登高而上,门书“吞吐云雷”四字,其联曰:奔腾云雨惊涛险;变化鱼龙胜地偏。

由门而进,有小阁一间,内有一碑,大书“振衣冈”三字,系明代提学鄢陵陈雯题。内有薛文清公《八景诗》,此地名曰:“层楼依汉”。

登高远望,秦晋河山,映入眼底,历历如画。

由石磴而下,北有“龙王祠”一所,祠小而幽雅。从龙王祠东边而北,有一大门,名曰:“北口秋风”。

出大门而北,有柏树三株,小桥一座,石色碧绿,名曰:“三柏玉石桥”。

由桥而北,系舟辑渡人处,由于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故名:“平地一声雷”。

东岩之下有石庵,名曰:“米汤庵”。相传大禹治水时,王母娘娘化身而为老妇,在此煮粥,周济民工。庵下有泉,从石缝中涌出,其声淙淙,水花成珠,名曰:“呜泉漱玉”。此地如有人点起爆竹或铳炮,一时山呜谷应,其声如雷,故名曰:“空谷惊雷”。良久乃止。

东山之麓,有多处石坎,系舟人曳船逆水而上者。在竹杆端嵌一铁鹰咀,搭于石坎处,曳舟前进,舟人吆吁,唉乃一声山水绿。其南下两山东西纵横,水势湍急,出口南下,秋季八九月间,西河画舫由此向南,顺风张帆,名曰:“秋水归帆”。

冬月冰冻成桥,人行其上,名曰:“冰桥飞渡。”

禹庙东山麓,有巡检衙门,逢十五月明之夜,月由东山照于南亭,光明异常,名曰:“南亭夜月”。其山势如人掌,又名:“山掌擎月”。

由巡检衙门而北上,半山有土地祠,东麓之上镌石为阶,名曰:“梯子崖”。崎岖小径,北通乡宁船窝镇,这些风景均在禹门周围。

由巡检衙门从东戏台南边往北,始到禹庙山门。山门三间,上书:“大夏禹王庙”。横书:“山川永奠”。山门西边有三绝碑一座,系薛瑄撰文,湛甘泉书丹,某石匠刻,是为文绝、书绝、刻绝,谓之三绝。

由山门而北,有小亭名曰:“香亭”。香亭北是献庭五间,雕梁画栋,极为美观。献庭正北,就是明德殿,五间,正祀大禹之像,衣冠

整肃,冠冕堂皇,其容如生。傍有两侍者,下有两站神,一曰羿,一曰傲,左祀稷、契,右祀皋陶、伯益。

殿内职司銮驾,为伞遮阳,其制作精巧玲珑,颇为瑰丽。正殿内悬空两梁泥塑二条龙,左龙爪抓一西瓜,右龙爪抓一人头,上有一碑,写着:“大明万历廿二年四月十二日,龙殛稷山县下村逆子贾登蛟之头。”

相传贾登蛟从稷山县逃往河津东光德李家佣工做活,改名贾礼,撇弃祖母、母亲,只顾少妻,同村人李丙如见了登蛟说:“你祖母、母亲均已饿死,尸首暴露,你还不归葬?”登蛟听了毫不动意,也不奔丧。本年四月十二日,贾登蛟在东光德村东耕田,忽然阴霾四布,雷电交加,霹雳一声,将登蛟击毙,二牛亦死。傍耕一人,相距不远,却未受其灾。

四方观者如市,蛟妻用席掩尸忽被旋风刮去,蛟身上落有“前生不孝”四红字。魏家院儒士魏忍福作诗曰:“只听妻言把母轻,谁知暗里有神明。逆儿不把前非改,准备轰雷第二声。”当时塑神,塑了泥龙,挂了人头,意在劝人尽孝。

正殿有联曰:紫山巍巍,两扇龙门朝北斗;黄河滚滚,一条玉带绕西秦。献庭下联曰:壮哉山河之固;巍然功德斯存。

河东道尹崔廷献游龙门时,撰联两副,其一曰:到处所见皆学问;在家孝顺便成人。其二曰:除译洞於中天,四千年河汉江淮波澜永奠;开平成之帝运,亿万世身家性命寿域咸登。

类其牌对联极多,难以尽述。殿之东西有廊房二十余间,东偏为道院,似居羽客,内有石刻龙门全图。

正殿而北,则为寝宫,系砖卷窑,内塑大禹、涂山氐二象,窑上建阁名曰:“禹阁凌空”。又名“建极宫”,内画大禹治水之事迹。正殿献庭均有五彩图画,系稷山许茂元丹青绘画。

正殿内贡桌下有一穴,名曰:“禹穴”。相传大禹治水之工具尽藏穴内,深远幽邃,不能探底,扔以瓦片、石块,惟闻吼声。殿前有一古柏,围可两丈,柏树上中有紫荆树与古柏并茂,蔚为奇观。

禹阁山墙均有联语,其一曰:位居九五继二帝;治在六三第一王。其二曰:安民聚德标凤阙;治水神功著龙门。

禹庙春秋有庙会。春季在暮春三月二十三日,演戏两台,东西各一,东台系神前村(今龙门村)农户写戏演出,西台则为龙门镇商人写戏演出。

每逢开演,东起西落,就是东台先开,西台先止。

东台对联曰:

左右奏新声,左啸月,右吟风,声达左右;

东西传雅韵,东阳春,西白雪,韵满东西。

西台对联曰:

一传楚舞,一唱吴歌,一一争奇谁第一;

双奏鸾笙,双吹凤管,双双斗巧自成双。

迎神赛社,每五年一轮,届时,神驾下庙,名曰“迎神”。神前村人民村歌社鼓,旌旗蔽日,名曰:“赛社”,四周民众暨陕西、河南、甘肃等省的客商和八方游客,纷纷前来观看,极为热闹。

秋季则在三秋九月初一,演戏两台,犹如春季,惟不迎神。

西禹庙为陕西韩城县建筑,与东禹庙对峙,相隔一河,于九月初一上庙、献戏,锣鼓之声,炮铳之音,震动河山,花竿彩艳夺目,隔河相望,极为壮丽,日侧则息。东西禹庙,巍峨壮观,香火之盛,各满一时。

1938 年,日寇侵犯河津,调集重兵,百炮轰击,庙宇被毁者甚多。

1942 年日寇丧心病狂,炮轰禹庙,千年胜迹,毁于一旦。

云中烟寺。龙门左扉山顶有寺,寺中有塔,与康家庄镇风塔雌雄相配,遥相呼应。晨昏多烟霞,横带层封,山隐寺出,仰睹如在空中,亦为古“河津八景”之一。

龙门五桥。龙门铁索桥、悬索公路桥、双曲拱桥、钢桁铁路桥、高层小半径引桥,五桥并架龙门,横跨黄河天堑,火车、汽车、游人各行其道,并驾齐驱,堪称世界奇观。

游客站立龙门大桥中央,左脚踩秦,右脚踏晋,凉风扑面,涛声震耳。北顾巨峡,丹崖翠壁,生云走雾;东视大山,巍然与天浮;南眺洪涛漫流,风帆浪舸;西望车水马龙,争相飞驰,奔向八百里秦川。依桥栏俯视,大河奔湍,铁桥疑若摇振,游人身临其境,凌空欲跃,大有“一登禹门便成龙”之感。

明代理学家薛瑄在《游龙门记》和《龙门八景诗》中,把龙门景观描述得淋漓尽致。明末文学家顾炎武在《龙门》诗中慨然叹曰:“亘地黄河出,天开此一门。千绕凭大禹,万里下昆仑”。人称龙门为“天下河流第一门”,名副其实。

1

左中括号

- 龙 门 文 化 -

左中括号

龙门,作为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个摇篮,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凝统着由劳动者用双手和智慧创造的厚重文化内涵,闪烁着灿烂的龙门文化之光。

水文化。人们在长期的水利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构成了水文化。龙门水文化,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唐尧时代,而禹凿龙门,则是其中最辉煌的篇章。

《尔雅》载:“龙门地势险,河率破山以行,禹功于此最难。”禹凿龙门,不仅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水利遗产,并由此而产生了诸多绚丽的景致和悲壮的历史,而且铸造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水利魂”,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新时代的龙门人,以禹凿龙门的坚韧精神,辟山镌石,沿黄河修筑了长达18公里的龙虎公路。并在龙门湍流中建起宏伟的扬水站,为龙门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便是龙门水文化的深邃内涵和生动写照。

庙文化。大禹庙以其精巧而著称,其建筑三十多处且各具特色,特别是庙中的“明德宫”,画栋雕梁,制极宏丽,青松奇木,独具匠心。

与大禹庙相得溢彰的古建筑,还有云中寺、关帝庙、后土庙、祖师庙、地母庙等庙宇建筑群,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大师的精湛技艺和聪明才智。

禹庙春秋两季有庙会,长达五十几天。庙会繁荣了经济,也繁荣了民俗文化,社戏、社火、干板腔、绘画、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因庙会的吸引和促进,得到长足发展,至今仍然为龙门人民所喜闻乐见。

桥文化。龙门为古渡口,秦晋往来向以舟渡为主。

清康熙十一年(1672)曾在黄河葫芦滩搭建船浮桥,次年即河泛桥废。

1949 年3 月开始在龙门东、西禹庙间架设铁索桥,翌年春竣工,长144 米,宽2 米。此桥肩负了22 年人行车辆的交通重任,于1972 年“退休”,成为游人参观的文物,龙门历史的见证。

1971 年在公路桥南,修筑了龙门铁路桥,全长166.93 米,包括钢桁铁路桥和高层小半径引桥,凌空飞架,跨越龙门,是侯西铁路上的主要桥梁。

1972 年8 月又开工兴建龙门公路大桥,于1974 年9月交付使用。公路桥位于铁索桥南,全长245.98 米,宽7 米,包括悬索桥和双曲拱桥,是秦晋交通要道。

这五座大桥在桥梁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使用价值,其高新技术和独特造型,为国内外桥梁专家所重视,特别是五桥并架一处,在全球首屈一指。

诗文化。几千年来,龙门胜景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著名诗人王绩,史学家司马光,文学家欧阳修,理学家薛瑄,著名学者顾炎武等,都曾游览龙门,吟诗作赋,挥毫泼墨,留下了不朽的诗联和文章。

诸如“三汲怒涛翻岸碛,千层巨浪起风雷”和“峰临冀野三千界,势压秦关百二州”等诗句,“岭断云连疑斧迹,涛奔浪骇惊神功”和“安民聚德标凤阙,治水神功著龙门”等联语,脍炙人口,韵味无穷。尤其是薛瑄的《游龙门记》《龙门八景诗》和薛瑄撰文的“三绝”碑(文绝、书绝、刻绝),堪称龙门诗文化的千古绝唱。

关隘文化。龙门以其险要的地势,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龙门古时即设龙门渡、龙门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秦晋交战的主战场。

隋末李渊占领龙门,渡河西取长安。明末李自成率部由龙门东渡黄河入晋。

抗日战争时期,龙门作为重要军事关隘,军民浴血奋战,粉碎了日寇西侵入秦阴谋。1938 年国民党新编第八师在龙门英勇抗日,阵亡290 名官兵。次年,时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以及于右仁等国民党要员,纷纷为抗日阵亡将士题词。

至今,在禹门口东山石崖上,巨幅石刻“气壮山河”“精神不死”“成功成仁”“气壮龙门”等题词依然历历在目。

1948 年,贺龙、王震司令员率军从龙门西渡黄河,保卫延安,进军大西北,当地群众摇橹抢渡,踊跃支前,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谱写了光辉一页。

1993 年,河津县政府在禹门口修建了“禹门抗日烈士纪念碑”,到此游览瞻仰者肃然起敬。

在龙门关隘所发生的数百次战事中,前人用智慧总结出成功的渡河经验和守关方略,烈士用鲜血保卫了龙门大好河山,用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和不惜牺牲的大无畏民族精神,这正是龙门文化的精粹。

旅游文化。游河东,必到河津,到河津,必游龙门。翻阅县志,龙门已有几千年的旅游史。历代游龙门者接锺频来,帝王将相,迁客骚人,都留下了长长的足迹和记载。

党和国家领导人谢觉哉、李德生、董必武、赵紫阳、胡耀邦、乔石、杨汝岱、华国锋等,都曾先后视察龙门,并即兴题词赋诗。

由于龙门景点的吸引和辐射,给河津旅游事业注入新的活力,龙门、冀亭、高禖庙、镇风塔、司马迁故里、卜子夏墓祠、九龙头、薛仁贵寒窑、台头庙、龙门广场等独特景观以及丰富多采的龙门文化,正在向五洲游客招手。

“旅河东人生快事,游龙门不虚此行”,龙门人热情欢迎四海嘉宾,五洲游客,龙门也将走出河东,走向世界。

来源:河津市图书馆

原标题:【游山西·读历史】河津经典人文——名胜古迹(一)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