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董倩:从“央视名嘴”到“滚出主持界”,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消防员女兵能戴眼镜吗 主持人董倩:从“央视名嘴”到“滚出主持界”,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主持人董倩:从“央视名嘴”到“滚出主持界”,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2023-10-18 22: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5年,天津塘沽发生特大爆炸事件,灾难发生之际,消防官兵们逆着人流奔赴火灾现场救援。

  董倩作为前线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报道。

  到场后,董倩采访了一名消防员。

  她问:“你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如果你在救援过程中出了意外,你的父母和亲人该怎么办?”

  消防员沉默了。

  但董倩依旧咄咄逼人,问:“答案是什么,请告诉我。”

  消防员强忍眼泪颤抖着说:“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

  面对生死之间救人的英雄战士,本该报道他们无畏牺牲的英雄事迹,而不是往人心里扎刀子。

  这段采访视频播出后,董倩遭到了许多观众和网友的批评与质疑,认为她没人性没情商。

  然而这些批评并没有让董倩有所改变,主持风格反而一如既往地刁钻犀利,言辞“冷血”。

  以至于让董倩从人人羡慕的“央视名嘴”沦为“全民公敌”,甚至被喊话“滚出主持界”。

  董倩,是著名央视主持人。

  先后主持过《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新闻1+1》等栏目。

  曾获得过“金话筒奖”,被央视称为“最会提问的记者”。

  她的采访风格比较严肃,所提的问题虽然犀利但直指核心,网友对她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董倩是从北大走出来的才女,出生于1971年,祖籍山东青岛,满族人。

  因为是家中独女,父母从小就对她寄予厚望,虽然很宠爱她但对她的管教也非常严厉。

  父亲经常对她说的一句话就是:“稻子熟了才弯腰。”

  正是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使得董倩不论是在工作过程中还是在生活上。

  都那么的谦逊、严肃、低调。

  高考那年,董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历史系。

  24岁那年,董倩学成后,报名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招聘考试,凭借优越的文字功底。

  董倩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栏目组录取。

  刚进央视的董倩,成长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因为她是学历史的,所以对电视新闻不太了解。

  就连什么是编辑机都不知道。

  在央视,她不仅要学习很多新的东西,还要和自己的内心做斗争。

  在电视台很少有人主动去教一个新人,全靠自己主动去学、去问,但在北大养成的清高,让董倩很难主动开口求人帮忙。

  别人忙忙碌碌、气氛融洽。

  董倩格格不入,自卑、无助和同事们的漠视几乎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后来为了适应工作环境,董倩不得不放下架子,对别人笑脸相迎,虚心向同事请教各种专业知识。

  虽然有时候还是会被冷漠对待,但长久以往,董倩克服了种种困难,将自己的心态磨平。

  给人的感觉越来越朴素、大方、亲切,她也因此得到了同事们的喜欢,渐渐进入了工作状态。

  本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董倩在早年的采访中始终有一股子傲气在身上。

  在镜头前,她的气势逼人,再加上一副严肃的表情,许多观众认为她用力过猛,对她的采访并不认可。

  有的同事也觉得董倩太过傲慢,对她有些偏见。

  一时间,别人的批评接踵而来。

  董倩备受打击、心灰意冷,有一段时间都觉得可能干不下去了。

  好在这个时候,有一位制片人看出了她的焦虑,主动找到董倩,跟她谈话。

  制片人说:“我挑主持人,一挑一个准,没有看走眼的时候,可现在我们的同事,

  还有领导,都反映你不行,我不能不想是不是我看走眼了,你别成为我的第一个败笔。”

  一番话,彻底激起了董倩的自信心。

  那一刻,她只想一件事:“我不要成为第一个败笔。”

  从那以后,董倩积极调整心态,提高自我,拓宽眼界,面对外界的批评和质疑时,坦然接受。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董倩变得更加成熟、干练、主持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各种问题都能应付自如。

  稳健的台风和过硬的专业能力,让她很快就受到了台里领导、同事还有观众的认可。

  一步步在人才辈出的央视站稳了脚跟。

  从北大才女到“央视名嘴”,董倩一路走来伴随她的都是鲜花和掌声。

  但董倩也因为刁钻犀利,让受访者难以回答的采访风格,遭遇到了许多外界的质疑和批评。

  早在2013年,董倩在采访郎平时,就对她发问:

  “你作为美国队的主教练,去打中国队,那种心情是不是也很纠结。”

  采访视频播出后,董倩受到了许多网友指责,众所周知,郎平对中国女排意义重大。

  董倩问出这样的问题,立马就被贴上了“冷血”“没有人性”的标签。

  有网友评论:“我都觉得郎导,都有想给你两巴掌的冲动了,不知道你问的都是些什么怪问题。”

  当然,这只是董倩口碑崩坏的开端。

  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发生了大型森林火灾。

  在救火途中,三十名救火英雄失去音讯。

  最终牺牲名单公布后,仅有三名战士归来,二十七名消防战士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董倩在节目中采访幸存的一位消防员时,接连追问了三个问题。

  “你跟那个战友关系好吗?”

  “你想救他吗?”

  “你会自责吗?”

  每一个问题都直击人心,好似灵魂拷问。

  坐在对面的消防员显然无法招架这些冷酷的问题,坦言:“看到那个场面,真的是崩溃了。”

  这期节目播出后,网友的评论几乎一边倒。

  纷纷痛批董倩缺乏专业主持人的职业素养,认为这根本不像是访谈,更像是在质问。

  她的提问,完全没有考虑到受访者的心情,无疑是在救火英雄的伤疤上又撒了一把盐。

  于是网友们创建了一个话题:“董倩滚出主持界。”

  这个话题的热度高达八十多万。

  网友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人觉得她尖酸刻薄、冷血无情;

  有的人欣赏她的这种风格,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记住这些教训,冷静乐观地展示事情的真相。

  董倩对这些评论,一笑带过,并没有为自己多做辩解。

  2017年她曾出版过一本书,名叫《懂得》。

  董倩在扉页中写道:“我步步紧逼,其实我于心不忍,”“每一张平凡的面孔后面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日子。”

  在她看来,新闻播报人需要做的就是把最真实的新闻报道给大家,往往就要揭露伤疤。

  董倩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一直以来以一种异于常人的冷静。

  把当时那种左右为难、举步维艰,掰开揉碎地讲,把人性中最闪亮的地方展现出来。

  谁又知道,董倩在发出那些“灵魂拷问”时,她心中又是何种滋味呢。

  但董倩并不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人。

  2020年,疫情来势汹汹,董倩向台里提交了6次申请,冒着危险大年初一赶往武汉。

  当时她六岁的儿子也对她“灵魂拷问”:“妈妈,你能不能不去?”

  这一次,一向犀利的董倩无法回答,职业使命令她义无反顾。

  在抗疫的95天里,董倩奔走于大街小巷,用笔和镜头,完成了多期新闻采访和报道任务。

  将武汉当时最真实的一面展示到观众眼前。

  面对镜头时,董倩一直不断压抑自己的感情,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挣扎。

  但红红的眼睛,却是她在镜头前最常见的表情。

  董倩还采访了张伯礼院士。

  她问:“您接到了什么任务?”

  这一句话,戳中了张院士的泪点。

  张院士是在2020年1月27号到达的武汉,是在1月26号前,接到的前往武汉的任务。

  但他去多久,和谁一起去,都不知道,只知道要去……

  说到动情处,这位在疫情面前独当一面的“抗疫英雄”流下了眼泪。

  张院士忍不住拿掉眼镜,擦了擦泪水,说:“你太厉害了,从来没有人这样问过我。”

  这句话,足以证明董倩的优秀。

  一句话,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通过董倩,大家还看到了那些令人热泪盈眶的感人故事和平凡英雄。

  比如花了四天三夜,一路奔波也要返回自己岗位的女孩甘如意;化身“生命摆渡人”的快递小哥汪勇。

  2020年,董倩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给她的颁奖词是“我看到,我感受到,我报道。”

  这是对董倩职业的肯定,也是对她个人最真实最好的评价。

  或许有人忍受不了董倩的苛刻,感受不到她的温暖,但是却不能否认她的职业精神,只以一个“缺点”就遮盖了她的闪光点。

  如今50岁的董倩,依旧身处在新闻第一线,主持风格一如既往地犀利“冷酷”,直击人心。

  对于她来说,直白犀利的语言带来的不是一种伤害,而是一份真实,揭开伤疤才能长出新的皮肤。

  直面伤疤的过程很疼,但惊醒与释然就在一瞬之间。

  就像著名新闻人怀特说的那样:

  “一个好记者是啄木鸟,不是喜鹊,不是天天让人开心的。”

  如果所有的采访都是千篇一律的“赞扬”,那么采访的意义、事实的真相又何在呢。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