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海边蓝色发光 提醒

提醒

2024-05-09 23: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两天

不少小伙伴都被“蓝眼泪”刷屏

甚至有的小伙伴化身“追泪人”

前往大陈岛捕捉这一绝美奇观

王晓军/摄

这样宛如仙境的奇观

到底是怎么出现的?

对人体有害吗?

“蓝眼泪”是什么?

“蓝眼泪”的本质是一类海洋生物(如海萤和夜光藻等)发光现象。

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夜光藻细胞生长达到一定密度时,在夜晚就会因为扰动等刺激而发出荧荧蓝光。

细胞密度越高,蓝光越强,这类蓝光会随着海浪此起彼伏,就像大海流出的眼泪,因此被称作“蓝眼泪”。

“蓝眼泪”为啥能发光?

夜光藻本身是无色透明的,那它是如何发出蓝色光的呢?

这是因为夜光藻细胞内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在受到外界扰动时,以荧光素酶作为催化剂,荧光素与氧气反应,产生具有能量的含氧荧光素,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浅蓝色的冷光。当海水中夜光藻密度很高时,蓝色的光汇聚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蓝眼泪”。随着能量的消失,“蓝眼泪”光芒减弱,夜光藻的生命也随之结束。

另一种发光生物——海萤,也是“蓝眼泪”的成因之一。

顾名思义,海萤就是“海里的萤火虫”,它并非特指某个单一物种,而是一类介形类的甲壳动物。海萤的身体由两片薄薄的几丁质壳包裹,隐约伸出长长的触角、附肢和尾叉。它们的个体和芝麻大小类似,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它,也可以用手指捏住它。

与夜光藻类似,海萤也是通过释放荧光素与荧光素酶来产生荧光。但与夜光藻不同的是,夜光藻发光的化学反应发生在藻体体内,而海萤则是将体内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一同排出,这两种物质在体外遇水之后,荧光素酶才会催化荧光素发光。

“蓝眼泪”对人体有害吗?

形成“蓝眼泪”的藻细胞在聚集过程中会吸附大量看不见的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可能会感染人类。

因此在观赏“蓝眼泪”时,不建议直接用裸露的肢体接触“蓝眼泪”,尤其是肢体有创口的朋友。

“蓝眼泪”如此美丽,不少朋友就想把“蓝眼泪”带回家。

但这可能行不通,夜光藻需要在适宜的水环境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而这些条件只有专业的实验室才能提供。

如果从发生“蓝眼泪”的海域打点海水带回家,可能当晚还能看到点点蓝光,但2—3天后夜光藻就会死亡,也就无从看到“蓝眼泪”。

“蓝眼泪”是海洋环境污染吗?

夜光藻本身不具有毒性,人们可以触碰梦幻、美丽的“蓝眼泪”。但“蓝眼泪”的出现对大自然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它可能是大海流下的伤心泪水。因为“蓝眼泪”本质上是一种赤潮。

据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官方微博介绍,当夜光藻大量密集于海面达到一定的标准时,便会发生赤潮,海水呈红色。夜光藻赤潮不仅会改变海水pH值,使水体粘稠度增大,也可能改变浮游生物的生态系统群落结构。

不过,赤潮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跟气候环境、区域水温、水体营养盐(浓度、氮磷比、硅氮比等)、水动力学等都有关系,要综合各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才能进一步判断其发生原因。

同时,如果夜光藻密度过高,分解时会造成海水缺氧。它分泌的氨类物质会恶化水质,而且可能会堵塞鱼鳃,使鱼类缺氧死亡,对海产养殖造成一定的危害。

“蓝眼泪”去哪儿看?

“蓝眼泪”分布很广,除寒带海域外,几乎遍及世界各海区。椒江的朋友可以前往上下大陈岛海岸线,光污染少一点的地方,以甲午岩——浪通门一带最为壮观,最佳观赏时间为每年的6至8月。

需要注意的是,夏季海边蚊子较多,请随时携带驱蚊药品;夜间光线不足,请携带手电筒等照明设备;夜间可能有软体小动物出没,需注意安全,结伴而行;蓝眼泪在环岛公路、观景平台上肉眼可见,切勿近岸游玩拍摄,以免发生意外。

综 合:科技日报、中国国家地理

小 编:汪琳茜

编 辑:叶丹婷

原标题:《提醒 | “蓝眼泪”虽美,追“泪”者这些知识要掌握》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