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战》真正探讨的两个议题(美国内战)影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海象电影故事起因 《美国内战》真正探讨的两个议题(美国内战)影评

《美国内战》真正探讨的两个议题(美国内战)影评

2024-07-03 07: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美国内战》是近年来我看过的最契合这个时代的电影之一,以及,《猎杀本拉登》之后,最杰出的政治电影。本文想解析这部杰作真正探讨的两个议题。

一、真的没谈政治吗?

在政治方面,《美国内战》高度提纯。这可能是引起很多人“大失所望”的原因——不少同志被标题所骗,期待本片能讲讲美国生了什么病,病因是什么,解药是什么——本片好像统统回避不讲,只白描式地展现了一个:病程最后阶段的临床表现。

但它真的什么都没有讲吗?非也。本片是有题眼的。从对话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嘉兰给的线索和立场。

“第三任”“解散FBI”“轰炸美国公民”,这三个记者闲聊时拟设的提问,精准地暗示了出了这个病是什么——美丽国现有宪政体系的覆灭。一个指向的是任期,一个指向的是联邦政府职能,一个指向的是“of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的理念,统统覆灭。这三个维度层层递进,表明,维系美丽国为一个统一体的核心——宪政体系,失效了。

可能很多人期待的是,《美国内战》能够多多影射美国的当下。你看抖音一刷,老美真乱。可惜,哪怕是从我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吃瓜群众来看,现在老美的主流议题——无论是种族议题、性别议题、俄乌、巴以、对华、枪支等等看似斗争最激烈的议题,都能在目前老美的宪政体系下拥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都能找到能安放自己的位置,都有自己的工具属性,不能算是“病入膏肓”。

那什么病才是“病入膏肓”?那毫无疑问就是宪政体系本身的病。什么能导致宪政体系自己出毛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呀。

你看这不是非常清晰明了?WEST FORCE来自加州、德州,别管这两州各自是象党驴党谁的铁盘,有一个是确定的共性——都是老美经济实力最强的州之一,而且主要是实体经济。加州和德州是农牧、科创、制造业都很强的州,德州还要加上能源化工。美国当然还有一个也超强,纽约州,众所周知,金融中心。

所以,在《美国内战》的故事背景中,虽然一切都语焉不详,但我们可以摸索出,导致这一切分裂和战乱的源头,是经济。而且,是实体经济很强的两个州造反了。这与驴象之争无关,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争,真正的命根子。

至于经济问题如何导致宪政危机,本片没讲出来,但就通过前面讲到的三个提问之线索,可以判断出,一定是选出了一个极为糟糕的总统。而这个总统之所以能够连任三届,从美丽国的历史(罗斯福二战前后连任四届)就可以有理由猜测,是因为发生了超大规模战争——直白点,三战。

三战中,美丽国是赢是输?不重要,重要的是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实体经济受损,而这个糟糕的总统胡乱作为,不仅引发宪政危机,更引起了全民公愤——内战能打到最后一边倒的程度,说“全民公愤”还是合适的。于是,怎么办?“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呀。

我眼里的《美国内战》故事背景,一言以蔽之,就是宪政体系失效,有一股利益共同体别无选择,以军事手段去把现有政权干掉。

所以说,期待《美国内战》直接讨论当下美国斗争热烈纷繁的诸多议题,是一种在政治上比较幼稚的期待。当下的议题看似热闹,其实远远不配触发内战,都还是驴象之争这一稳定格局下的工具性议题,是统治手段。真正让人能造反的,是饭碗。我觉得《美国内战》的政治视野是很开阔的。维系美国正常运作的到底是什么,它思路清楚,判断准确。

都说美西方的制度是所谓的“历史的终结”、“能自我纠错”,那《美国内战》就展示了,不一定哦,如果整个制度体系走进了死胡同,那自有历史的洪流将之裹挟带走。

二、媒体在历史面前的功用

接着讲本片的第二个争议,也就是这几个记者。很多观众好像很不喜欢这几个角色,但是我非常喜欢这个视角,也认为处理得极为妥帖。

嘉兰如此构建一车四人三代记者的架构,有人将之唾弃为“俗不可耐的Family”。这么说当然有其道理,或许嘉兰初衷真是方便地借用家庭结构来叙事,旁人难有定论。

但是除了Family构架可供参考之外,媒体行业本身也是非常依赖“传帮带”传统的行业。

记者,是吃青春饭的,需要有体力,需要有激情。但是记者又是极度依赖资历和经验的。这使得“导师”叙述逻辑比“家庭”叙述逻辑更好地贴合本片的主角团。

细细想来,三代人的资历厚薄,都赋予了他们各自最终结局的可靠逻辑。

我必须旗帜鲜明地说,本片是我看过的所有跟媒体相关的电影中,最贴合记者真实状态的。

开场就非常棒。一个跑突发的资深记者,是不会一上来就急吼吼拿起相机咔嚓咔嚓的。仔细回忆开场戏,老哥大姐这对老搭档一到冲突现场,大姐是淡定地看清楚周边情况,老哥是跟同跑条线的哥们(就是那个HK哥)热烈地打招呼,这太真实了。

酒店里,记者们也不会整天谈理想,更担心的是稿子什么时候能传上去,采访路线怎么安排,谁能蹭谁的车。这也太真实了。

我非常喜欢邓斯特饰演的这个大姐。她的人物弧光是非常清晰的。一开始描绘出她的专业主义,中途闲聊,又谈了理想——注意,她说,在驻外的时候,把那些战争惨烈的现场传回国内,为的就是警告国内人,不要那样做。这句台词是打开她的钥匙。最后攻陷白宫大门前,她情绪低沉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她的新闻理想崩塌的关键时刻——她看到的是,媒体在大变局的进程中,作用真的有限,改变不了什么事情。最后,在白宫内,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人性战胜了专业主义,用自己命去救人一命。

我救不了美国,但我能救你。同老头一样,这是一个记者比较理想化的结局。

而被救的小妹,选择走过她的尸体,去记录可能是有史以来最轰动的瞬间,真正踏上专业主义的路,形成了一个新的循环。

最后枪杀总统的戏,老哥说等等!等总统说最后一句话,等小妹赶上来拍开枪的瞬间。新闻在这个“等等”中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新闻无法彻底改变什么历史,但新闻可以选择如何讲述历史。

“别让他们杀我。”真是再糟糕不过的遗言了。一个精彩绝伦的story由此诞生了。

本片从头到尾探讨的真正议题,是新闻的位置,或者说,包括电影在内,媒体在历史中的位置。嘉兰明显在全过程中用各种形式展示了自己的媒体-政治观。这个媒体-政治观,比《不要抬头》更简明,更深刻。

最一开始,是这位糟糕总统在镜头前反复排练宣称自己的胜利。在西方体制中,政客几乎就等同于演员。随后是邓斯特酒店的电视里播放他的讲话成品,窗外远方爆炸,播放美国地图的电视机在震波中摇晃。

这就是所谓的,“战报会骗人,但战线不会。”

后面进入到公路片模式,每到一个故事节点,电影就会展现摄影的作用——看着一个个定格照片,观众心中自动会拟写好所谓的“图片说明”,成为一次新闻作品的共创。嘉兰借助定格照片,找到了电影与新闻摄影的通感方式,向观众提示媒介可能产生的力量。

加油站桥段,小妹走到了吊着俘虏的仓房,情况有恶化的趋势。大姐从容地问凶巴巴的持枪者,我帮你拍一张?一瞬间,不仅提醒自己记者的身份,也激发了持枪者产生“她能讲我的故事,让哥成为传说”的想法,很妥善地化解了危机。

唯一没有定格照片的桥段,就是那场堪称神来之笔的红墨镜百人坑。这神来之笔不在于宣发反复播发的“HK,CHINA”桥段,而是在于它清晰地呈现出,一旦对方不认你记者的身份,你记者啥也不是。

有趣的是,本片中,记者手中的长焦镜头,多次被隐喻为是狙击手的高倍镜,仿佛有了权力。借用长焦镜头,记者可以像战士一样观察战场情况。可是,记者手中的毕竟不是枪,也不能有枪。于是,记者的安全,在于一个脆弱的共识——对方认不认你。影片既展现了双方交战不主动攻击甚至保护记者的动作(近乎奇观),也展示了一部分人不把记者当做特殊人群对待,想杀就能杀的极危情境。

讽刺的就是,像“百人坑”这样的极为重大的新闻故事,记者不仅没有留下记录,而且丢掉了三条命。

最后结局,嘉兰通过一张渐渐显影的合照,表示,包括电影在内,媒介只是故事的讲述者,而已。媒介虽然被不断放大“社会公器”之用,在纯粹的历史力量面前,应该谦卑。

经历了这一切,最终,一个头版诞生。

————————

【十二天后的补充】

这几天这篇影评被顶在比较前面的位置了,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进行一个声明:

有的人以为我的文章在影射些我们这边的问题,拜托可以翻看一下我一直以来的言论和立场。我始终一个信念坚定的兔子,老党员。这文章所产生的不少误解和争论,其关键不是我有没有被误读,而是这部片子的观众预期管理有很大问题。这也是片子之外很值得观察的有趣方面。

另外,推荐由几位有趣的朋友做的播客“沙发土豆王”,这次我也有幸受邀一起聊了本片。欢迎大家关注这些有趣的宅魂。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661713494977a26ef9e6066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