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府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海南岛的名胜古迹 千年府城

千年府城

2024-07-08 13: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五公祠

五公祠为该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占地面积560平方米,楼高10米,分上下两层,木质结构,四角攒尖式屋顶,素瓦红椽,三面回廊,可凭栏眺望。建成后,被世人称为“海南第一楼”。

该楼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是为纪念唐宋两代被贬谪来琼的李德裕(唐朝宰相)、李纲和赵鼎(均为宋朝宰相)、李光和胡铨(均为宋朝的大学士)五位历史名臣而建,由于人们景仰先贤“五公”而得名。楼正前方及两侧,竖立着这五位历史名臣的石雕像,个个栩栩如生,它们经历了海南的沧桑,见证了海南的变迁。

唐朝明相李德裕

宋朝明相李刚

宋朝明相赵鼎

宋朝名臣胡铨

宋朝明相李光

李德裕在唐代文宗和武宗时两度出任宰相,他内制宦官,外抑藩镇,为国家安定做出很大贡献,后因朋党之争被贬海南岛并死于此。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都是南宋时期的主战派。李纲和赵鼎都曾两度拜相,李光是宋高宗时的参知政事,胡铨任宋高宗时的枢密院编修。他们都是在金兵入侵的年代被秦桧等投降派迫害而遭贬海南岛。

这五位名臣虽遭贬谪,但丹心不泯,在振兴地方公益事业、传播中原文化和培养人才等方面,为海南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苏公祠

苏公祠位于五公祠左侧,建筑面积270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于绍圣四年(1097年)被贬来琼,曾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暂住20多天。苏东坡谪居海南四年(1097一1100年),教化黎民百姓,不遗余力培育人才,为中原文化的传播和海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史书称“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苏东坡北返后,海南学子经常在他曾借寓过的金粟庵饮酒赋诗,交流读书心得,怀念这位“一代文宗”,久之便把该处题名为“东坡读书处”。元代在此处开设“东坡书院”,大书法家赵孟頫亲自题匾。书院几经岁月变迁,至明初几近荒废,但遗迹尚存。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琼州副使戴禧在原址重建,并改书院为“苏公祠”。祠内有一座石刻苏东坡像,奉祀苏东坡与其子苏过。清顺治、乾隆年间又对该祠进行重修,光绪十五年(1889年),修建海南第一楼时又对苏公祠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并增建山门等建筑。苏公祠山门口陈列的石雕系明代修建苏公祠时的原物,山门口悬挂明太祖朱元璋赞海南诗句“南溟奇甸”横匾。

现在苏公祠正厅安放着苏东坡及其子苏过和学生姜唐佐的牌位,还陈列着苏东坡的诗词、碑刻等珍贵文物。

观稼堂

“观稼”意为:观浮粟泉水旺盛,灌溉良田千亩之意。观稼堂当时是文人雅士吟诗作赋的聚会之所,许多名人骚客在这里题写过不少的楹联佳句,是当时府城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琼州知府贾棠重修浮粟泉旁的食源亭时,易名观稼亭。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雷琼道台朱采移建观稼亭于五公祠右,改称观稼轩。民国四年(1915年)初夏,雷琼道台朱为潮重修时改为观稼堂。

学圃堂

学圃堂位于海南第一楼的右侧,宽12.5米,进深8米,高6.3米。与观稼堂、五公精舍、东斋为同一年所建,都是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雷琼道台朱采督建,它与五公祠、观稼堂呈“品”字形排列。

顾名思义,学圃堂是个教书育人的地方。

五公精舍

雷琼道台朱采在建学圃堂作为讲堂的同时,又在其旁边建横宅一连四间,名五公精舍,为学子研习之地。五公精舍当时是学子们的课堂和住宿的地方,建筑面积232平方米。

朱采在《五公祠记》中写道:“右侧建学圃堂,聘海内硕儒讲学其中,又建横宅一连四间,名五公精舍,为学子研习之地,本道契五公,教兴后学之意”。据《琼山县志》载:“建五公精舍,仿学海堂例,创设专课生。选琼之高才生,课以经史词章,延聘宁波名孝廉郭晚香主讲,购经史子集诸书,以诸生讲求,拨款生息,以充经费。”

学圃堂与旁边的五公精舍一起,又被称为“西斋”。

东斋

从苏公祠到海南第一楼的入口处,有一座面积约30平方米的房屋形建筑,称“东斋”。这间房屋也是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雷琼道台朱采所建,属五公祠附属建筑物。东斋面朝西南,东斋在当时是老师的读书研经之地。五公祠落成之初,既是祭祀先贤的场地,也是当时海南最重要的学府。当时聘请了浙江名士郭晚香在此讲学,力图振兴海南的教育事业。

郭晚香是浙江宁波人,晚清著名学者,由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推荐来琼讲学。他赴琼时带来大量古版文献书籍,置于海南第一楼,供诸生研习。郭晚香在海南任教时,东斋兼作他的起居室和书房。

泂酌亭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六月,苏轼被贬来琼借寓金粟庵时,“指凿双泉”得到两口泉井。太守陆公饮了泉水后,赞其甘美,就在井边筑一亭,时常邀请文人骚客在亭上品茗赋诗。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苏轼遇赦北返经过琼州府,在金粟庵住下,陆公请苏东坡为亭子命名,苏公欣然题亭名为“泂酌亭”,并写下《泂酌亭诗并序》:“琼山郡东,众泉觱发,然皆冽而不食。丁丑岁六月,予南迁过琼,得双泉之甘于城之东北隅,以告其人。自是汲者常满,泉相去咫尺而味异。庚辰岁六月十七日,迁于合浦,复过之。太守承议郎陆公求泉上之亭名与诗,名之曰泂酌。”

此后,泉亭因苏东坡的题诗而远近闻名,成为郡城一大胜景,历代均得到保护。

浮粟泉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六月,苏东坡被贬儋州途经琼州府城,借寓金粟庵。他看到附近居民饮食护城河的水,感到很不卫生,经过勘察后,他指着此地说:“依地开凿,当得双泉”。百姓依指凿泉,果然挖出两口井。这就是史书记载的“指凿双泉”。

苏东坡指凿的双泉一清一浊。其中,一泉水浊名为“洗心”(已湮没);另一泉水清,因常浮小泡,状似粟粒,因而名“浮粟”。自浮粟泉开凿以来,泉水清洌甘美,泉源旺盛,至今历经九百多年,泉水不溢不竭,因而有“海南第一泉”之称。后来人们纪念苏东坡,又称此泉为苏泉、苏井、东坡井。

浮粟泉是东坡先生在海南岛的重要遗迹之一。

粟泉亭

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海南大旱,琼州郡守翁汝遇率官绅在浮粟泉旁祈雨。

因天气酷热,他们饮浮粟泉水消暑,都觉得泉味甘美,郡守便与众官商议,在泉旁建亭。这一提议获得大家一致赞同,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建成后,命名为粟泉亭。

该亭历代有重修,现在的粟泉亭是民国四年(1915年)琼崖道尹朱为潮所重修。

洗心轩

洗心轩座落在琼园内的后侧正中即园内的最高处,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是一长方形敞轩。

苏东坡“指凿双泉”之一的洗心泉因泉水不及浮粟泉,渐渐无人问津,日久湮没。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琼州知府叶汝兰改建金粟庵(明万历年修)为亭,并亲笔题额“洗心亭”,是为了延续洗心泉的情结。

民国四年(1915年)琼崖道尹朱为潮重修洗心亭后,改称“洗心轩”。门前一对篆书楹联“一水可曾将耳洗,纤尘绝不上心来”,为朱为潮所撰。洗心轩门额上悬挂木匾上书“洗心轩”三字,为我国著名文学家廖沫沙于一九八四年来访五公祠时所题写。

两伏波祠

两伏波祠,是为纪念西汉前伏波将军路博德、东汉后伏波将军马援征讨叛乱,平定海疆,将海南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而建,以铭记他们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英雄业绩。

西汉伏波将军邳离侯路博德、东汉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先后征讨岭南,开珠崖、儋耳等九郡,为巩固南陲、维护祖国统一建立了卓越功绩,自古为人们所尊崇,岭南各地多建有伏波祠、伏波庙,纪念两位伏波将军。北宋宣和年间(1119一1125年),宋徽宗赵佶诏封路博德、马援为忠烈王和佑顺王,更使民众倍加崇祀。民国四年(1915年),雷琼道尹朱为潮在此修建两伏波祠。解放后,曾多次重修。

五公祠融古建筑、古遗址、园林为一体,素有“琼台胜境”“瀛海人文”和“海南第一人文景观”的美誉,它历经海南近千年的历史沧桑,是海南文化遗产最集中、文化内涵最丰富、历史底蕴最厚重的名胜古迹,是全面了解海南历史、政治、文化、民俗变迁和发展的窗口。

祠内的一副对联“唐宋君王非寡德,琼崖人士有奇缘”,道出了海南人的感恩和幸运,他们一代代在“五公”遗风里生息成长,成就了这块土地上的文明之气。

【注:为宣传琼山区历史文化名城,已通过档案画册《千年府城》主办方海南省档案馆及承办方海南威思营销传播有限公司授权转载。本图文仅用于琼台福地微信公众号发布,如有转载须注明出处】

本期编辑:陈 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