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20、直8L统一墨绿深涂装?是原来的迷彩绿不够好还是借鉴运20?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海军迷彩颜色是什么 直20、直8L统一墨绿深涂装?是原来的迷彩绿不够好还是借鉴运20?

直20、直8L统一墨绿深涂装?是原来的迷彩绿不够好还是借鉴运20?

2023-03-27 17: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直20新一代10吨级通用直升机和直8L新一代运输直升机的批量装备服役后,不仅对于我军而言,极大的增强了短程快速运输和扩展了轻型装甲车辆的快速转运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两型直升机的批量装备服役,极大的增强了陆军的地面作战实力。但是看过直20和直8L的人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直20和直8L的涂装风格,从之前包括米171、直8等陆军直升机普遍采用的迷彩涂装,统一更换为现如今的墨绿深色涂装了呢?

首先要明白的是不管是什么武器装备,其外观涂装颜色除了自身防腐蚀等需求外,更重要的是根据不同作战环境所选择,比如空军喜好灰白色、而海军则是另外一种颜色,那么对于陆军的不同武器装备而言,其作战环境的不同所选择的涂装风格也就不一样,比如陆军的99A主战坦克主要作战范围在平原等地带,平原地带植被茂密,所以99A的涂装是更贴近外界颜色的迷彩绿色,而15式轻坦主要作战环境式高原上的戈壁滩,所以其外观涂装则是更贴近戈壁乱石滩的黄灰白色涂装风格。空军的运20也相比之前的蓝白色涂装,统一更换为黑灰色涂装就是为了适应新的作战环境需求。

同样对于飞行在第五空间的直升机而言,其外观涂装颜色也主要以第五空间的环境因素所改变,所以新一代的直20、直8L抛弃之前的迷彩绿选择现如今的墨绿深色也是顺应当今直升机作战环境需求而选择。当然直20和和直8L并不是第一个采用这种涂装风格的直升机,早前的直10、直19、直8G、直8都已经开始将这种墨绿深色涂装作为统一的涂装风格,那么为什么陆军的直升机都开始统一采用这种墨绿深色涂装了呢?

一、低可视效果更佳 首先直20等新一代直升机普遍采用的这种墨绿深涂装相比于其他颜色而言最大的优势就是”隐蔽性强“,特别是在白天执行作战任务时,之前的迷彩绿色涂装无论是从地面看向空中,还是从高空看向低空都非常明显。但是现在普遍采用的墨绿深涂装,无论是从什么方向看,都更像是一个小黑点,特别是从高空看向地面的时候,墨绿深色光泽度低、对光的反射率最低,能够完美的融入背景之中。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你搞错了吧,黑色飞机在天空中不是更显眼吗?白色或者天蓝色才更能与天空的颜色融为一体吧,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天蓝色是天空的本色,没错,可浅色和白色的飞机,会由于反射地球的辉光,在天空的背景下灼灼生辉,更容易暴露自己,而深色系则会吸收部分辉光,减少反射,这是一个和大家的想象刚好相反的事实。

二、墨绿深色对雷达、红外隐身效果更佳 航空器喷涂深色涂装最早可能就是美国的U -2和SR-71两款侦察机了吧,U-2采用黑色涂装是为了降低低可视效果,实现目视隐身需求。而SR71采用黑色涂装除了能够降低自身雷达隐身效果外,还有就是黑色涂装的吸热性强,可以大幅削弱SR71在高达3马赫的超音速速度下飞行时的红外辐射特征。

同样对于包括直20、直8L等新一代直升机而言,虽然直升机的最大升限高度往往能够达到5000米、甚至8000米高度,但是大部分直升机的平时飞行高度普遍较低,往往都是地平线略微往上一点,这也是为什么称直升机为”树梢杀手“的核心原因。

飞行高度低了虽然能够降低被雷达发现的几率,但是地面的敌方武装发现来袭的直升机往往都是”先闻声、后见直升机“,随即就会发射便携式地空导弹拦截,那么对于直升机而言,如何降低被便携式地空导弹的红外导引头所发现呢?

最好的方式除了整机最大的热源发动机排气口采用气冷式红外抑制器外,就是机身采用吸热涂装来降低自身红外辐射特征,这样直升机在地平线高度飞行时,深色的涂装内包含的隐身涂层首先能够降低其被超低空雷达所发现的几率,其次深色涂装的吸热性要比其他浅色涂装更快更好,这样也能避免被敌方的红外侦察设备、甚至便携式防空导弹所击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