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十年·台州”主题新闻发布会实录(含回答记者问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浙江台州大事件 “‘浙’十年·台州”主题新闻发布会实录(含回答记者问题)

“‘浙’十年·台州”主题新闻发布会实录(含回答记者问题)

2024-03-19 22: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天(8月21日)上午

中共台州市委举行

“‘浙’十年·台州”主题新闻发布会

台州市委书记李跃旗作主题发布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极不平凡的十年,也是台州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接续奋斗,推动发展取得显著成果的十年。我们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省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扛起“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的使命担当,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经受住了大变局大变革大事件带来的一系列大战大考,打开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台州历史性地跨过地区生产总值五千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规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翻了一番;成功取得多个国家级平台创建的突破,强化了长远发展的战略支撑;全面进入“省域1小时”交通圈,区位条件有了重大改变;如期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大步迈向“两个先行”新征程,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十年,我们始终坚持政治铸魂,扛起了“窗口”先行的政治担当。我们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紧扣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题主线,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各级党员干部坚定不移做“两个确立”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示范引领者。深刻牢记总书记对台州的殷切期望和要求,聚焦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15次考察台州的8方面重要讲话精神,建立完善“八八战略”抓落实联席会议机制,引领全市上下坚决扛起政治担当,做到共绘蓝图接续干,交出不负嘱托的高分答卷。

这十年,我们始终坚持民营为本,释放了区域发展的灵性活力。民营经济一直是台州发展的根和魂。十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台州“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的政治嘱托,旗帜鲜明地扛起“民营经济看台州”的大旗,持续深化再创新辉煌的战略目标、工作体系,推动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快速奔跑。抓住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实施“456”先进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开展战新产业培育“千亿计划”,打造一流临港产业带,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之都,全市已形成21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培育了6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307个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国内外第1,上市公司从23家增至66家,境内上市公司数居全国地级市第4。做强科技创新这一引擎,走深走实科技新长征,努力打造全国地级市创新高地,成功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入围国家创新型城市名单,台州湾科创走廊纳入省级科创走廊体系。优化营商环境这一土壤,实施十大标志工程,“无证明城市”建设、“受办分离”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一般项目审批“承诺制+标准地”改革等走在全省前列,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建设获评全国优秀。2021年营商环境综合排名上升到全省第5。全面提高台州民营经济影响力,成功举办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台州)论坛。国家发改委向全国推广地方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典型做法72条,台州有27条入选,数量居全国第2。

这十年,我们始终坚持革故鼎新,取得了走在前列的改革成果。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当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十年来,累计获批各类改革试点1016个,其中列入省部级以上改革试点182个、国家级试点14个。实施好数字化改革这一“牛鼻子”工程,在省定“1612”数改跑道上持续快跑,成功创成“台省心”应用品牌,“海洋云仓”“房省心”“禁毒苍穹”等一批典型应用走出浙江、走向全国。高位推进小微金改和民间投资两大“国字号”改革,小微金改迭代优化“一平台一基金五机制”等改革措施,创成普惠金融“台州模式”,“两有一无”低门槛信贷准入模式在全国20多个省市成功复制;民间投资改革聚焦放宽投资准入,在各领域“打开大门”,民间投资由2011年的683.3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445.2亿元,杭台高铁成为全国首条民营资本控股高铁并被载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高质量完成市县乡机构改革,玉环成功撤县设市,省级台州湾新区获批挂牌。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形成“1+8+2”的国资运营新架构。深化“三农”领域改革,“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这十年,我们始终坚持拥湾向海,构建了开放发展的崭新格局。坚持以主动开放、拥抱世界的姿态融入新一轮扩大开放的时代大潮,加快高水平建设“双循环”节点城市。2021年台州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坚持以大交通打通开放融合大通道,杭台高铁、金台铁路、沿海高速、杭绍台高速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成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增长近3倍,实现了从交通末端到区域交通枢纽的转变。坚持以大平台拓展开放战略版图,成功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浙江自贸试验区台州联动创新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深入推进,“五个自由”集成改革纵深开展,正在全面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区域开放体系。台州港口岸扩大开放获得批复,“一港六区”能级全面跃升,港口吞吐量突破5900万吨。开通至越南、新西兰等地的RCEP近洋航线以及至美国萨凡纳外贸集装箱直航航线,“义新欧”中欧班列“台州号”实现了进出口货物往返,正向着打造全国RCEP开放高地不断迈进。坚持以一体化加强跨区域协作,率先发起成立长三角民营经济跨区域协同发展联盟,推进沪台、甬台人才一体化发展,全面做大区域合作朋友圈。把接轨大上海作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主攻方向,推进全方位、全市域接轨,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等大院名校深度合作,累计新引进签约长三角地区5亿元以上产业项目661个,协议投资额4510.6亿元。

这十年,我们始终坚持匠心打造,展现了全域大美的城市形象。以“国际化”视野、“大湾区”格局、“都市区”站位谋划重构城市、人口、产业布局,全面推进“二次城市化”,完成3轮市区体制机制改革,中心城市加快拉开框架、走向融合,市区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的116平方公里扩大到2021年的167.3平方公里。开展市区“十大重点区块”建设和中心城市“五大攻坚”行动,椒江南岸滨江公共空间变工业“锈带”为生活“秀带”,葭沚老街改造重塑区块价值,黄岩永宁江沿岸旧厂房改建成工业设计中心,路桥十里长街重新焕发生机,中央商务区、商贸核心区、高铁新区等形象不断丰满。推进美丽台州建设,城市空气质量稳居全国前列,治水工作5次荣获“大禹鼎”,台州湾入选为全国首批3个美丽海湾推介典型案例之一,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七年位居全省前3。深入实施美丽大花园行动,建成“小康的大陈”,打造红色的岛、低碳的岛,“东海明珠”熠熠生辉;创成天台山、神仙居、台州府城3个5A级景区,数量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一方阵;全市78.1%的行政村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全省领先,整体优秀率连续九年全省第1。

这十年,我们始终坚持共建共享,擦亮了幸福台州的民生底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动民生事业跨越式发展,成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两连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创”、平安台州“九连创”,六度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十年来,我们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域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台州学院成功申硕,职业教育创新高地列入国家试点。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全力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加快建设健康台州,县域医共体建设高效推进,城市医联体建设列为国家试点,医疗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近3岁。深化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完善“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机制,加快建设基层智治系统,推动“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全面落地,在全国率先实施“全科网格、基层治理”地方标准,形成“智慧智能、民本民治、共建共享”的“和合善治同心圆”台州治理新模式,十年来,我市安全生产事故数和亡人数大幅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9%。

这十年,我们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涵养了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连续34年探索党代会常任制,为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积累了经验。迭代升级以“七张问题清单”为牵引的党建统领工作机制,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深入推进网络生态“瞭望哨”工程,持续办好一江山论坛;连续举办六届大陈岛垦荒精神理论研讨会,推动垦荒精神上升为城市精神。坚持固本强基导向,在全省率先实施“十百千”工程,率先探索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全领域党建联盟、党建网格、城市小区党建等工作,非公党建、上市公司党建在全国打响品牌,“党建引领、网格治理”被列入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坚持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深化实施优秀年轻干部“五线历练”,出台“两个担当”“1+X”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干部工作系统性重塑。推进“四责协同”“五环闭合”,严肃纠治“四风”顽瘴痼疾,保持惩治腐败高压震慑,一体推进“三不腐”,清廉台州建设不断深化。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市县巡察实现高质量全覆盖,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加快构建完善。新时代的台州风清气正,全市政治生态整体向好、持续向好、越来越好。

回顾十年发展历程,我们深深感到,台州大地发生的每一点变化、取得的每一项成绩,归根结底是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的结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一心、接续奋斗的结果。开启新征程、奋进新时代,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嘱托接续干、感恩奋进谱新篇,坚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努力在全省“两个先行”中彰显台州更大担当、作出台州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市委书记李跃旗

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晓东

答记者问

人民日报:李书记刚才在发布词中回顾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十年成就,我们知道,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台州“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20周年,前不久召开的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支持台州建设民营经济示范城市,请问下一步台州如何建设示范城市,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

台州市委书记 李跃旗:

台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股份合作经济发源地、市场经济先发地,2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台州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的时代命题,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对台州民营经济提出了示范先行的更高要求。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谋划出台了《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总体方案》和《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深入实施影响力、体系化、示范性和变革性四大工程,加快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最近召开的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对标省委提出的“两个先行”,系统提出了“五大战略举措”,作出了建设民营经济示范城市的顶层部署。

我们建设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总的思路:

1

以变革引领

加强体制创新、模式创新,推进“创新驱动引擎、临港发展布局、产业生态体系”三大变革,奋力走出一条引领未来的先行之路。特别要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牵引,坚定不移走好科技新长征,全面部署创新制胜三年行动计划,强化科技战略力量支撑,推动台州全面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目标是到“十四五”末,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前50强。重点要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联动,打造制胜未来的产业创新体系,到“十四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6%以上。

02

将能级提升

持续提升制造实力,推动民营经济“总体规模、企业矩阵、质量效益”三大蝶变升级。重点是立足港口条件好、腹地深、产业配套齐全、港产城湾兼具的优势,迭代建设一流临港产业带,沿海岸线从北到南打造新能源城、新材料城、新医药健康城、未来汽车城、精密制造城等五个以产城融合为基本形态、以集聚创新为内核,产业业态全国领先、产值规模超千亿元的产业城,支撑台州到2025年规上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上市公司数突破100家,加快跻身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一方阵。

03

把品牌擦亮

持续擦亮台州民营经济深耕实业、“两有”互动、小微金融、企业上市、海外并购、藏富于民、股权放活、产权保护、技能社会、垦荒精神等十个方面的特色标识,构建“民营、民主、民富、民安”发展体系,形成“实业强、机制活、环境优、城市兴、百姓富”的生动格局。

比如,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互动是台州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因,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对标一流标准,持续深化“两有”良性互动的营商环境,不断推动相关指标争先和企业获得感提升,努力让民营经济在更为优渥的土壤上“枝繁叶茂”。

新华社:台州有307个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国内外第1,制造业是台州的一张金名片。作为传统制造大市,这十年台州始终坚守实业、坚定转型,正向一流临港产业带蝶变跃升,请问如何看待台州制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晓东:

这些年,我们始终把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锚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之都”目标,坚定不移推进传统产业存量升级、数字赋能变量激活、未来产业增量植入,全面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致力转型升级

焕发产业新活力

坚持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推进产业升级,汽车及零部件、医化、模塑、泵与电机等传统产业集聚度大幅提升,智能光电、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工业机器人与高端数控机床等新兴产业影响力显著扩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数量增至68个,国内外细分市场占有率第1的产品数量增至307个,有制造业上市公司6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家,数量均居全省前列。比如汽车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新能源电池+动力总成+智能汽车”全产业链,引进沃尔沃、吉利新能源整车以及比亚迪新能源电池等重大项目,整车年产量24万辆,目前新能源汽车占比达40%以上。医药产业,台州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化学原料药出口占全国1/10,有医药上市公司20家,占全省的30%,已形成化工原料—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的完整产业链,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数、国家集采中选数均居全省第1。我们还“无中生有”培育航空航天产业,打造星空智联卫星试验中心,成功发射“一箭九星”。

二、致力数字赋能

增强产业新动能

我们全力抢占数字经济未来发展制高点,走深走实“数字+制造”转型发展之路,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引领的“新智造”体系,在建8个省级产业大脑,数量居全省第1;省级“未来工厂”3家、省级智能工厂31家,数量居全省前列。比如机床产业大脑集成链接全省4000多家上下游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超80%以上,有10多项专利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构建起产业发展新生态。大力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目前已改造2500多家规上企业,三年将实现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大力发展光电产业、汽车电子、智能光伏、软件信息服务业等先进数字产业集群,我市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精密光电薄膜元器件生产基地、全省超高清及新型显示发展基地。

三、致力向海图强

抢滩产业新航道

台州历届党委政府坚持经略海洋不动摇,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保持年均10%以上增速。近年来,我们将“陆海统筹、向海图强”作为主攻方向,持续放大“港口+腹地+平台+制造”优势,谋划建设一流临港产业带,打造五大产业城,建设台州1号公路,招引落地台州湾石化新材料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标志性产业项目,实现千亿项目、百亿项目的新突破,为台州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下阶段,我们将牢牢把握“迭代升级温台沿海现代产业带”战略机遇,加快建设临港产业五大城,推动台州制造全方位系统性变革重塑,让临港产业在台州湾扬帆起航。

央广网:台州是开放型经济大市,经济外向度高,还是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请问台州如何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晓东:

台州是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因开放而兴、因开放而强。我们抢抓“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开放机遇,系统推进建平台、拓市场、扩合作,全力打造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具体有三方面做法:

一、系统构建“沿海+开放”平台体系

台州湾新区成为全省第六个新区,创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台州综保区,市场采购贸易试点、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等试点改革深化推进,谋划建设世界再生金属集散中心等重大平台,基本形成高能级、多领域、广覆盖的开放平台体系。一体推进港口开发开放,集装箱吞吐量从2011年15万标箱增长至2021年55万标箱。争创RCEP高水平开放合作示范区,推进贸易、投资、资金、运输和人员进出“五个自由”贸易改革,开通美国、英国、新西兰、越南等国际航线,常态化运行义新欧班列“台州号”,形成陆海双向开放大通道,台州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全面拓展“国际+国内”多元市场

我们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国际市场方面,外贸出口额从2011年172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34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从2011年8.9‰提高至2022年6月底11.6‰,目前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浙江出口名牌、省级跨境电商产业集群数量均居全省第2。累计完成海外投资53起,涌现吉利并购德国戴姆勒、联化科技并购英国邦德公司等经典案例。国内市场方面,我们通过举办中国塑料交易会、“好产品台州造”等展销活动,不断打响台州制造品牌。

三、持续深化“一体+协同”区域合作

我们坚持深度融入长三角、全面接轨大上海,全方位推进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精准承接上海及长三角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人才创新、金融资本等高端资源,累计新引进签约长三角地区5亿元以上产业项目661个,协议投资额4510.6亿元,西门子数字化体验中心、沃尔沃极星、万象汽车城等高端制造项目落地,努力成为长三角产业转移重要集聚地和资源外溢重要承接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两个先行”,其中之一就是共同富裕先行。围绕共同富裕先行,台州准备怎么做,有什么特色性的工作?

台州市委书记 李跃旗:

“两个先行”首先是共富先行。去年,中央赋予浙江共富先行的历史使命,台州自觉扛起担当,提出富有台州特色的“九富”路径,率先在市域层面明确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推动“发展型”体系向“共富型”体系跃升转变。

这里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台州正在探索的三项特色工作:

一、以技术工人为重点

深化扩中提低改革

强化以就业带增收,全面实施重点人群增收激励计划,确保我市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重中之重是推动技术工人群体加快迈入中等收入人群。台州是制造之都,目前全市技术工人总数约为124万,占全市总人口近20%,推进技术工人“扩中”对台州共富先行有着“压舱石”作用。我们以“国家级工程师基地”和“国家职业教育创新高地试点”建设为牵引,实施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行动,打通技术工人教育培养、技能提升、职级评定、收入增长的成长全链条,一体实现技术工人规模扩大、技能提升和薪资增长,努力让更多技术工人“富起来”,打造技能致富的“窗口”城市。

二、以“党建引领+共富工坊”为引领

推进产业入乡带富

乡村共富的关键是破解产业不强问题,以兴产业聚人口、富百姓。我们重点推广“党建引领+共富工坊”模式,以小工坊托起大关怀。共富工坊,就是把企业生产加工环节放到农村去,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我们依托党建联盟等形式,进一步把党组织、企业和农户三方力量统合起来,以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打造新型共富体,在更大范围实现产业资源与村镇人力资源的系统对接,形成产业进乡村、带共富的规模效应。比如临海市河头镇前些年农民在家做些手工活,但业务量零散、中间环节多,收入并不稳定。河头镇党委牵头统筹镇域村企对接、工坊经营等,打通上下游运行通道,现在村民最多的一个月能赚3000元。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提炼共富工坊台州模式,到今年年底,在全市建成1000家“共富工坊”。

三、以“干江模式”为样本

实施分配改革增富

大力实施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塑造村民持股、集体致富的乡村共富新变革,比如,玉环市干江镇上栈头村,通过股份众筹等方式兴办文旅项目,推动村民变股民、村庄变景区、资源变资产,3年实现创收超3000万元,村民累计享受分红600万元。接下来,我们将推广“干江模式”,打造更多共富村,同时进一步围绕破解“农村集体收入怎么花”,研究完善农村集体收入使用分配路径,能够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加速奔跑。

关注台州府吧,知台州大小事 -

本文转自

无限台州app

如侵联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