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图云课堂】非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活字印刷术的背景图片 【青图云课堂】非遗

【青图云课堂】非遗

2024-07-07 10: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在他的基础上,元代的王祯创造了木活字印刷术,大大地提升了印刷的效率。木活字印刷术是用梨木、枣木或杨柳木等雕成单字,然后排字再进行印刷的技术。其特点是取材方便,制造简单迅速,印刷的成品墨迹清晰,字迹工整,保存时间长久。

承前启后的木活字印刷术

宋代科学家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透露,毕昇也试过用木头做印字的原料,但是由于木字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涨变形,印刷效果极其不佳,所以未能成功,最终改木为泥发明泥活字印刷。毕昇的技术虽然提高了当时的印刷效率,但是没有在社会中普及,只有技术本身被传承了下去。

到了元代,王祯在毕昇的基础上改进了木活字印制方法、捡字方式和排版固字技术,为木活字的普及提供了技术基础。而且,王祯还总结了木活字印字、排版的技术和工艺,还专门写了《造活字印书法》一文。他曾请工匠刻了3万多个木活字试印《旌德县志》,全文有6万多字,但是不到一个月就印了一百部,由此可见木活字印刷术的效率之高。

王祯还发明了转轮排字盘,用轻质木材作成一个大轮盘,直径约七尺,轮轴高三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他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

王祯的发明弥补了前人印刷技术的短板,被社会广泛接纳,最终成为中国活字印刷的主流技术,并且代代传承,直至现代依然有许多人在使用他的印刷技术。

毕昇发明的印刷技术,

变革了印刷方式,

而王祯的木活字印刷术问世以后,

对印刷技术的发展起到了

推波助澜的作用。

接下来,

我们一起来探究木活字印刷术

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探究木活字印刷术

「字模制作」

木活字印刷术的第一步是制作字模,由于每个字的大小、线条和角度都需要精确控制,所以制作的时候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也很考验工匠的手指力度和手腕稳度,一笔一划都要细心雕琢,一个细节错误,整个字模就作废。

制作字模,要先把木头剔成木板雕坯,每个雕坯厚薄尺寸相近,再用毛笔将汉字反写于雕坯上。刀具雕刻的时候要依据写好的汉字把没有字迹的部分削掉,好让字体凸显出来,最后把空白的边角挖去露出阳文。镂刻完成后,还需用细齿小锯将木活字锯出来,对独立的木活字进行打磨,为的是使字形清晰、平整、大小高低统一。

木活字印刷术的过程

木活字印刷包括捡字、排版、刷印等主要步骤,每个步骤都是手工操作,中间不能有误。印刷前先用字模排版,一行字和另一行字用竹片隔开,排满一版框后,用小竹片垫平挤紧,然后涂墨铺纸。每个字的细小边角都要刷到、刷匀,以保证最后印刷出来的成品清晰好看。期间需用到多种工具,如雕刀、雕盘、印板、上手刷(棕刷)等。

「检字、排版」

捡字就是在密密麻麻的字模(有专门排列字模的集字格)中找到需要的文字。捡字入盘时,需用到转轮排字盘。字盘为圆盘状,分为若干格,活字字模依韵排列在格内。排版时两人合作,一人读稿,一人转动字盘,听着助手按稿读出字模的编码,熟练转动字盘,凭借口诀寻找汉字,取出所需要的字模排入版内。印刷完毕后,字模需放回格内,以便下次使用。

「印刷」

印刷的时候,先得上墨,就是把墨均匀涂抹在凸起的字体上,必须刷匀。这样成品才会好看。当字模刷墨均匀之后,再取出宣纸,对准印版的四角放下,手持滚刷在宣纸上拂拭纸背,均匀刷动,直至版框内正文凸起的字体吃墨均匀,慢慢透过纸背显出墨迹。之后,再揭起宣纸,这样印刷就算完成。

因着印刷技术的出现,

文字传播的速度加快;

因着印刷效率的提高,

书籍的数量与日俱增。

接下来,

请跟青图云课堂,

「木活字印刷术—江雪」

一起见证印刷技术的神奇吧!

详细制作步骤

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

更多精彩内容请移步 【妙趣手工坊】数据库

微信端:进入青岛市图书馆公众微信号-云上青图-第一项云上青图-妙趣手工坊,即可使用。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青岛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及阅读推广,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

【微信改版,请为我们加一个星标,让我们不再错过】

正在赠送的福利还有

👉 【书香青岛阅读季 · 青图云赠书】适合中国儿童的国产动物科普绘本来了!(内含中奖名单)

👉 2023,往事清零;2024,万事可期

👉 中国人赶集,宇宙第一!

👉 所有女生的9块9珠宝,都被这座北方城市承包了

👉 跨年倒计时!来青岛市图书馆共度“书香”元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