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尚书宰相鄱阳四洪墓风水墈测记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洪祖文和洪翠菊 宋尚书宰相鄱阳四洪墓风水墈测记实

宋尚书宰相鄱阳四洪墓风水墈测记实

2024-03-31 08: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洪士良曾孙,洪皓官至尚书,随宋徽、钦二宗出使金国,被囚禁冷山十五年,金人惜其才,授以高官厚禄,公坚贞不屈,与之周旋,挑动金人内乱,受尽磨难苦楚。在此其间,家人阅家谱墓图,士良公有载曰"…二小峰为案,拖脚顺水,马形带剑,主出使外国,若我有后世子孙出使国外,久不还乡者,可于此处掘断,即回"。后凿之洪皓果然回国。

洪皓生有八子,八子中,长洪适、次洪遵、三洪迈,在宋时被称为三洪,与三苏齐名,自此至今,千余年来,洪姓亦为鄱阳旺族,天下名门。

今逢华厦洪氏宗亲会暨洪氏文史研究会,聚全球华厦洪氏宗亲之愿力和鄱阳县政府之助力,欲对洪皓父子墓(简称四洪墓)重修,兼之开辟廉政爱国教育基地,此乃顺天应民之善举,洪氏子孙皆勇跃响应。我有幸受鄱阳宗亲会洪民权会长邀请,去为四洪墓考察风水以配合设计之用。

二: 洪皓公墓地风水考察。

12月5日,族弟周武陪同我与儿子振豪从武汉驱车至鄱阳,6号上午,首站先去古县渡中学墈测洪皓公墓地。

洪皓(公元1088-1155年)享年68岁,此处地名古县渡,坐西北,向东南(戌山辰向123度),来脉从右后方而来,众多山脉会聚此处而结穴,其穴位居中,不在主峰之下,穴后为小平岗,左青龙砂略高略长,右白虎砂略低略短,左右二砂(小山)呈环抱护卫之势,砂前面不远处即是沿昌江边的大路,昌江水面大约300米宽。

据洪家传说此处墓地风水仙师呼形喝象曰:“日有千人跪拜,夜有万盏灯火”,即昌江沿岸白天有很多跪着洗衣的妇女,和匍匐拉纤的纤夫,皆面朝此处而拜,夜晚有沿江船家灯火也是朝着此处而照。可惜,此处于九十年代建古县渡中学,把左边近穴处青龙峰山体挖去一部分盖成教学大楼(见上图),余土把墓前的池塘填了一半,再在池塘里的填土中打了一口水井,并在洪皓墓前做厨房,幸亏没有毁坏坟堆及棺椁,只是把墓碑往右移了10米左右,碑毁后于2010年重立新碑,见下图:

撼龙风水文化传承人洪振豪在堪测皓公墓的风水

撼龙先生和鄱阳宗亲洪胜球先生在察看山形水势的来龙去脉。

皓公有灵,当日大雾,当我们会审的关健时刻,一束光环照射在我们的头顶上。

经实地来龙去脉和山水形迹的考察,厨房后的土堆就是洪皓公的原墓葬处。

附洪皓公墓地风水图

洪皓公简介:

洪皓(公元1088-1155年),字光弼,江西乐平洪岩镇岩前村人,生于北宋元右三年(1088年),他的忠贞气节与汉苏武齐名,是垂范史册的风节名臣。 洪家先世原居婺源,洪皓十世祖洪玉徙居岩前,世代以农为业。洪皓曾祖洪士良兼营商业,以运销粮食为主,在饶州城(今鄱阳县城)有商行,在翁潭(今鄱阳饶埠附近),有中转站和仓库,洪士良死后择葬于翁潭。洪皓祖父洪炳继承父业,仍往来于乐平饶州城运销粮食土产,家境大富。洪皓父辈皆读书求仕,伯父洪彦升登宋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父洪彦暹官至右通直郎。

洪皓幼年在家乡读书,政和五年(1115年)中进士后,出任秀州司录,时逢饥荒,他毅然截留浙东调京的纲米赈饥,救活灾民数万,险遭杀身之祸。当地人民感其恩典,尊为“洪佛子”。继又升任微猷阁侍制。

建炎三年(1129年),他领礼部尚书衔任通问使出使金国。至云中,金将粘罕逼洪皓改仕伪齐刘豫。皓力拒,粘罕怒,将皓流放冷山(今吉林东北部)10余年,历尽人间辛酸,终不屈节。后金主闻其名,欲以皓为翰林学士,中京副留守等,皓均力辞不就,至欲自杀。

绍兴十三年(1143年)洪皓得机逃脱金人羁绊,全节南归。深得南宋朝野敬佩,时人皆将其比作苏武。洪皓留金十五载,在危难中曾多次援助被俘军民,刺探敌方军情,密报宋廷。在流放冷山期间,还与当地金族人民友好相处,用桦树皮抄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教金族儿童学习汉文,为金、汉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这就是有名的《桦叶四书》。

洪皓还宋后,又因揭露秦桧私通金国而遭诬陷贬谪濠州团练副使安置英州(今属广东)。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昭雪,复职朝奉郎,调任袁州(今江西宜春)通判,在回京途中病逝于南雄(今属广东)。

高宗听说洪皓离世,立即恢复其敷文阁直学士、赠四官,再复徽猷阁直学士,并追封谥号“忠宣”。

洪皓才学渊博,于逆境中尤奋力攻读著书。著有文集50卷,其《帝通要》、《姓氏指南》、《松漠纪闻》、《金国文具录》、《鄱阳集》等皆传于世。《宋史》有传。

三: 洪适公墓的风水考察

洪适(公元1117_1184年)享年68岁,葬鄱阳县四十都暖水塘蟠桃嘴庚山甲向,此处为坵地,虽然不高,但气势磅礴,左右两翼向南北伸展并向前环抱,风水上可称其为青龙白虎砂,此地若以喝象法可称为“飞天凤凰”,适公墓即葬在凤凰的心脏上,前面有颈、头、嘴,大自然对此处的造化真是维妙维巧。凤凰嘴处还有一个供凤凰喝水用的半月形水池,此水从来就不会干枯,右前方300米处,有个暖水塘,塘中水永远保持恒温状态,凤凰头前的广阔农田可容千军万马,这就是风水上的重要明堂了,再前方为水向右流的鄱阳湖湖汊,湖汉水面约有300米左右宽,象玉带一样环抱着洪适公的墓地,对岸就是洪适公留在此处守墓的子孙村庄,大约300余人左右。

据宗亲们传说:关于洪适公墓地风水,有地仙呼曰:“白马赶白羊,赶到暖水塘,有人葬得好,代代辅君王"。据说此处古时,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右前方的暖水塘处似有千军驰骋,万马奔腾之声伴随着电闪雷鸣声,天地之气在此交会,阴阳之灵在此聚积,有时,还可以看到白人骑白马在暖水塘处奔腾。

自适公殁时,1184年至今已有830余年了,此墓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诸朝历代的战火盗墓之劫,洪氏子孙,为保护祖先墓茔,常使用易碑新立之法,以致后来,真假不辩,如今修墓,寻找真迹当属首要之事。我来审察地脉时所见的适公墓碑是2010年鄱阳宗亲根据传闻印象所立,显然为易地失真之处。

上碑右前方,有一个土坵,宽约十米,长约十八米,前大后尖,正处在凤凰心脏之上,据当地人说,此处土坵在上世纪开田时,曾挖出一层层青砖青瓦,就再没有深挖而保护下来,下暴雨时,不时会有黑色木碳灰水流出。根据山形地貌的风水特征,此处土坵就是洪适公墓的原葬真迹之处。

鄱阳宗亲向撼龙先生介绍本墓地历史情况。

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适公原墓前合影

上图:洪胜球宗亲与撼龙先生父子所站之土堆,即是洪适公真墓处,前方的树林亦是古时的墓前神道兼拜场,相当于凤凰的颈部,再前方即是凤凰头与嘴。大自然的奇妙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头部左有个土堆,几百年来,只涨不跌,据这里原有一块石碑所记载,这也是一个宋代坟,不知其名,石碑被附近村民搬走收藏了。这个位置刚好是凤凰的眼晴位置,土堆为圆形,酷似凤凰的眼睛。我建议在右边也增加一个土堆,把凤凰的两只眼睛补全了,补足自然之气,完天地之大数,佑我洪氏人丁昌炽,为国家为社会多作更大的贡献。

附洪适公墓地风水图

洪适公简介:

洪适(公元1117-1184年),洪皓长子,字景伯,号盘洲,生于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江西乐平洪岩镇岩前村人。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中博学宏词科入仕。先后任台州(今浙江台州地区)通判、荆门军(今湖北当阳、荆门等县)知军、徽州知州、江东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中书舍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后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宰相),逝世后朝廷赐谥号“文惠公”。

洪适13岁时,其父出使金国,家中祖母年迈,母亲多病,弟妹年幼,一切家政皆由他一人主持。金兵南犯吴地(今苏南和浙北),洪适曾率领全家老幼,远涉千里还乡避乱。这充分显示了青年洪适独当门户的才能。

洪适为官清廉爱民,敢于革除弊政,力主为民造福。任地方官时曾多次为民平冤;出任京官后,力主整治军政、励精国治、上下齐心收复中原。任宰相后,着力修复农政,增强国和,加强国防,谋求早日战败金国,收复中原。但因南宋君主软弱,官场腐败,政令难行,积重难返,洪适深感无力回天,48岁愤然辞官归隐。

洪适辞官后,专事金石研究和著述。主要传世著作有:《隶释》、《隶续》、《隶韵》、《砚说》、《壶邮》、《盘州集》等。其中《隶释》、《隶韵》、《砚说》、《壶邮》等是研究金石和训诂的作品,对后世金石研究影响很大。

四: 洪遵公墓风水考察

洪遵(公元1120-1174年)享年55岁,葬鄱阳县城支山白泥井,巳山亥向。我们在鄱阳宗亲洪喜旺的带领下,从前方披荆过棘翻越几个山头,才算到达洪遵公的墓地。此处后来龙高大,左拥右抱,洪遵公之墓就座落在这个山凹里,前面向山为平岗,右高左低,山水流出左边西方,所不足者,堂局偏小且无水也。

上图:前方的山窝就是遵公墓所在地

上图:撼龙风水传承人洪振豪用罗盘测山龙来脉及水口方位。

上图:合影之处即是原墓旧碑处。

上图:会审风水考核意见与补救措施。

洪遵公墓地,经八百余年的变迁,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唯近30余年的开采,使其面目全非了,后面的高大山头被取土石而削去,后面己成悬崖峭壁之势,来龙山体被移去的部分已建了一个大厂房,从正面看去,后山已成高低不平锯齿状的山形,后右边还炸开了一个缺口,其地风水被破坏贻尽。

上图:是在遵公墓后山工厂内所拍照的山体(靠山)破坏情形。

附洪遵公墓地风水图

洪遵公简介:

洪遵(公元1120-1174年),洪皓次子,字景严,生于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江西乐平洪岩镇岩前村人。绍兴十二年(1142年)中博学宏词科榜首,一时文重天下,被破格任命为秘书省正字。后历任州通判、知府、知州、起居舍人、吏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枢密院都承旨、资政殿学士等官职,逝世后朝廷赐谥号“文安公”。

洪遵任地方官时,注重兴修水利,依法征集田粮赋税,忠于职守,勤政爱民,严禁属僚乘机虐,关心百姓疾苦,尤其注重赈济灾民,深得百姓敬重;任朝廷京官时,敢于向皇帝进言,对下属官吏严格执行“考绩升迁”法度。洪遵数十年为官生涯,处处体现了他忠君爱国的思想,廉洁奉公的作风。

洪遵自入仕后,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始终坚持著书立说做学问。主要著作有:《翰苑群书》、《迩英记注》、《订正真本史记凡例》、《小隐集》、《东阳志》、《泉志》。其中《泉志》是全面系统研究我国古代金融史的重要文献。该志共收录五代以前历代钱币三百余种,每种都有记述和评论。他的评论阐明了钱币发行量的大小与社会经济兴衰的密切联系,指明滥发钱币必然破坏或遏制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他的见解是很有价值的,对当今社会仍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五:洪迈公墓风水考察

洪迈(公元1123_1202年)享年80岁,葬鄱阳县双港镇蒋家村徐家山上,坐西朝东辛山乙向。

去往洪迈公墓葬山,需要经过一个双港林场的老房子。

车路越来越小,一处人家做屋在路上堆砖,我们只得弃车步行两公里,行走路上,洪喜旺介绍,洪迈公所葬的山,是洪迈公自己从徐家人手上买来的,虽然有800余年了,这个山仍然叫做徐家山,宋时的坟墓规格高规模大,墓前有一条环形河,从山下至山上,全部是石板铺成的台阶和道路,两边并列摆着石人石马,文革时,被当地人把石人石马砸断,填在河沟里作路基用,其他台阶石头亦被附近村民抬回去作猪圈牛栏之用,一路说着,我们就到了墓前的小河了,细看之,这条小河是当年为了配合洪迈公坟墓风水而开凿的,河面大约8米左右宽,河水很少,右边的河中路就是坟墓神道石所筑,喜旺说,这里有个石马是去年从河里挖出来的,就摆在这里,但我们遍寻不着,只见石马在泥土上的印迹,和运输机的轮印迹。原来这个石马又被当地人以文物偷走了。

我们一行只得往山头上爬去,此山在近几十年,被当地蒋姓与胡姓人附葬得密密麻麻,中间的老神道上也是坟墓,已经不能走路了,我们左绕右绕,终于爬到接近山头处,见一个石牌门,我们心中向往已久的宋文豪洪迈公的墓就在眼前。

下图为王老师于2004年为洪迈墓立的牌楼。

据洪胜球洪喜旺二位讲,洪迈公墓是当地一位姓王的教书先生,从文史档案记载中,找到这个位置,当时的老碑已破,王老师私人掏了3000多元钱重新修复的。王老师自从修复洪迈公墓之后,他的家庭从此兴旺,事业上升,两个儿子皆考上名牌大学。从上图可看到,洪迈公墓左边是蒋姓近年附葬的。

上图为王老师于2004年在洪迈公旧碑前加立的新墓碑。

洪迈公坟山的左后远方有一个天马形的山。

附洪迈公墓风水

洪迈公简介:

洪迈(1123—1202年),洪皓第三子,字景卢,号野处。洪迈自幼读书勤奋,精通四书五经,广猎稗官野史、道释经籍、医卜星算。他读书也抄书,他研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时,曾三次抄完了全书。洪迈23岁时高中博学词科,当过地方官,当过京官,曾出使金国,最后官至端明殿大学士,是一位为政清廉的官吏。洪迈一生著作有40多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容斋随笔》,被历代名人誉为“垂范后世”的佳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当政者具有资政、资治作用,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此书十分珍爱,每日必读,临终时此书还摆在他的案头。

此次鄱阳之行,意义深远,沐浴四洪祖德,虽奔波劳累却心情愉快,喜不自胜。借用洪皓公后裔:湖北武穴市余川镇大祝村洪冬青的"赞墓地考察团”词句作结尾。

赞墓地考察团

洪冬青

踏向云水间,

往事越千年。

忠魂铁骨志弥坚,

半壁江山御驾前。

今见鄱阳滨湖浅,

遥想当年水逝川。

两极磁针玄机现,

满目山峦巧因连。

皓公一脉植根远,

华夏洪氏共建园。

2016.12.13日于黄梅大河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