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黄桥古镇,这里的古街巷至今保存完整,充满了浓郁的水乡风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泰州市古镇 泰州黄桥古镇,这里的古街巷至今保存完整,充满了浓郁的水乡风情

泰州黄桥古镇,这里的古街巷至今保存完整,充满了浓郁的水乡风情

2023-06-04 13: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说起泰州黄桥古镇,我想很多人都是不会陌生的,即使你不熟悉黄桥战役,或者没有来过这里,但是我想大名鼎鼎的黄桥烧饼你一定是吃过的。

“黄桥烧饼黄又黄哎,黄桥烧饼慰劳忙……”一首《黄桥烧饼歌》,历经80多年声犹在耳,支前老百姓想尽一切办法要把烧饼送到阵地上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黄桥正是一片红色热土,见证了一段风云岁月。

说起黄桥古镇,我也来过很多次了,但我最喜欢的却是这里的老街巷。

在说这些老街巷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黄桥的历史。早在汉高祖时期,吴王刘濞将国都设在了广陵,而现今的泰州市就是古时的海陵仓,黄桥那时因仓而得名永丰里。唐代时这里设为市,北宋熙宁年间成为建制镇,明初设巡检司衙门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清代更派把总率兵驻防,这里既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贸繁荣的市井大集。

黄桥古镇地处如皋、靖江、泰兴、泰县四县交通中心,是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这里河流众多,也有“大川环于外,小港横于内”之说,它也和江南的其他很多古镇一样,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

旧日里下河地区所产的粮食,都会通过运至黄桥进行交易。泰兴特产猪、油、酒等也会由水路运送至江南各地,同时带回生活必需品回黄桥销售。长此以往,黄桥成为了粮食、猪油、酒和南北杂货的集散地,市场日趋繁荣。光绪年间,裕宁官钱局在黄桥设有分庄,黄桥商会也在此时成立。宣统时,黄桥又相继兴起两家典当和五家钱庄。民国年间,交通银行、农民银行设立办事处,黄桥在那时就是本地域的金融中心了。

目前的黄桥古镇保留了东、南、西三座历史街区,共有24条古街巷,它们都是典型的明清时期老建筑,大批唐宋明清石刻、木匾分布其间,古韵盎然,带给了我们一种原汁原味的古镇风情。

黄桥古镇巷道较宽,两旁建筑物主要以低矮屋檐、青砖小瓦、硬山屋顶的泰式建筑为主,房屋通常前面做店铺,后面才用于居住。尽管这里的部分建筑也是后期修复的,但今天看来依旧原汁原味。

黄桥的巷子我基本上也都走了一圈,其中这几条巷子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走入这些巷子吧。

1、 米巷

黄桥古镇米巷东至牛集场,西至运粮河,全长300多米,宽4米左右。巷中多是大户人家聚居之处,尤以丁姓为多。丁家在明朝末年从丁庄迁来黄桥,家族中有中秀才的,有为朝廷护送漕粮的,还有做生意的,至今依旧非常兴旺。

清朝道光年间丁大椿在外做官,他叫家人去安徽芜湖、大通米市贩米回黄桥销售,在米巷东部,万昌巷头上宅中开设了“万昌”米行,他的二弟和三弟后来也相继开设了“均昌”和“利昌”米行。因为适应市场需求,生意红火,家资近百万,便向县府申报为百万大户。弟兄几个出田1372亩,房屋99间创设了“丁氏义庄”,这在泰兴是首家,轰动了泰兴城。在丁氏家族的带动下,该巷中米店林立,人们买米都说到米行去,久而久之,米行谐音成了“米巷”。

2、 珠巷

黄桥古镇珠巷在米巷南面,东至口巷,西至鱼巷口,长约350米,宽4米左右,是一条文化底蕴深厚的老街。这条巷子原名猪巷,因为历史上的泰兴东半县农户几乎家家养猪,当时仔猪的需求量特别大,所以这里相继出现了好多家小猪行,久而久之,巷子便被叫做了猪巷。后来小猪行被四行八作店铺取代,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老街已无一家猪行,猪巷也就渐渐地变成了珠巷。

3、 王家巷

黄桥古镇王家巷位于十桥中路西侧,东西走向,宽2至2.5米,地形呈马鞍形,中间高,两头低,长约150米。最初来此落户的是山西的王氏族人,因其先祖在太原挨了官司,被捉进监狱。而在服刑期间,家中张姓仆人替主坐监,对方知道后又上诉至衙门,王氏一族为避免再遭祸事,只好千里迢迢从山西太原逃难到了黄桥,慢慢地就在此定居了下来。后来其他住户也陆续迁来这里,根据民间首居者得名的习俗,这条巷子就被人称之为王家巷了。

4、 马巷

黄桥古镇马巷因马而得名,因为旧日的黄桥何氏住在巷子里,他们往来都会骑着高头大马,所以人们就称其为马巷。说起黄桥何氏,他们是黄桥当地的一个大家族。仅在明清两朝,何氏家族就出了四进士、十举人、三十二贡生、三百多秀才,在黄桥这里可谓显赫一时,乡人赞誉“头顶何字值千金”,清朝宰相张玉书题泰兴何氏为“江左甲族”,甚至今天他们家的祠堂也被誉为“江北第一祠”。何氏家族中任职的官员大多正直廉洁,很受当地百姓爱戴,至今仍然流传着很多动人的故事。

5、 迎祥巷

黄桥古镇迎祥巷分为南北两条,巷子很长,据说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大多都是银匠,后因“银匠”谐音“迎祥”,慢慢地巷子的名字也就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迎祥巷了。

走完这些巷子,黄桥古街巷里的圈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自古以来,黄桥就是一处富庶之地,丰富的物产常被外敌觊觎,这里既无险要地势可守,也无坚固城墙可防,于是古镇就出现了一座座连接民宅的圈门。据说每逢战事,圈门关闭,这里也就成为了御敌的铜墙铁壁。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圈门上面,有着层层叠叠的屋檐,而每一层都有不同图案的精美石雕,看起来真的极具艺术观赏性。

最后,我们来到了黄桥古镇的镇海门大香台,今天的它也是这座古镇的地标建筑。镇海门,即为镇住海水不再犯境而得名。早在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年),黄桥还是一个长江、淮河、黄海三水交汇之处。适逢海水倒灌,老百姓深受其害。至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已升任兴化县令的范仲淹带领通州、泰州、楚州的百姓修筑海防大堤--捍海堰。黄桥人民积极拥护这一伟大壮举,故而修建镇海门,以示纪念。

如今,镇海门高处的楼阁牌匾上,写着“大香台”三个字。主要起因是民国三十五年(1946),黄桥流行的一场大瘟疫。当时死者无数,又无法医治,有人得到关公托梦,称设一香台,祈祷上苍,可消此灾。于是,各商家捐资在珠巷中段修建了一木质香台,内供文关公神像。香台落成,自然便是关公显灵,平息瘟疫,百姓安居。登上镇海门,整座古寺尽收眼底。

在1940年10月的黄桥决战中,黄桥镇12家农磨坊,60只烧饼炉,日夜赶做烧饼。镇外战火纷飞,镇内炉火通红,当地群众冒着敌人的炮火把烧饼送到前线阵地,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壮丽凯歌,开国大典时黄桥烧饼也因被选入国宴而闻名全国,今天的黄桥烧饼更是名满天下,成为了这座古镇的代名词。

黄桥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里的老街巷很多,它们历经千年风雨,而没有改变容颜,它们见证古镇兴衰,至今仍在诉说着古镇的千年记忆。如果来到千年古城江苏省泰州市,你一定不能错过这座黄桥古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