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影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泰国电影误杀剧情 观澜影语

观澜影语

2024-05-29 18: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误杀》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相比原作,在情节和主题上都进行了调整。今天,就让观澜君带领明察秋毫、热爱思考的你一起,领略两部电影的不同之处。

(前排提示:观影后再看,效果更佳哦)

1 关键的视频证据

《误杀》中,李维杰是一位在泰国生活的华人。她的女儿李平在参加夏令营时,偶遇当地警察局长的儿子素察。男孩见色起意,对李平施暴并拍下了视频。男孩以此要挟女孩再次见面。最终,李平用棍子失手“误杀”了素察。

不同于原作,《误杀》中素察朋友的手机里留下了关键的视频证据。这不仅能证明素察行不轨之事,也间接证明了他因被李平“误杀”而死亡。

这一设置给演员留下了极大的展现空间——素察的母亲、当地的女警察局长在整场电影中的一个亮眼表现,就是看到视频以后情绪的变化。作为破案无数的警察局长,同时又作为一位母亲,在警局所有警察的注目下看到儿子的视频,各种情绪一下子涌上心头——对儿子做出无耻之事的难堪羞愧、推断儿子大概已经遭遇不测的悲痛、尽力保持镇定冷静的隐忍、对李维杰一家人油然而生的愤怒……演员的情绪爆发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张力和表现力。

2 案发当晚的细节

在《误杀》中,素察用视频要挟李平于当晚在李维杰家的仓库里见面,并要求她单独前往并保密。看到女儿心神不宁,母亲前去询问并知晓了实情。晚上,当素察发现女儿的母亲竟然陪着女儿一同前来时,恼羞成怒的他开始殴打母女。母女遭受殴打时父亲正在观看泰拳。影片以一组长镜头呈现,不同场景下每一个动作的拼接呼应,相比于原版的记叙形式更加具有艺术性。

而在《误杀瞒天记》中,母女遭受殴打时,父亲正一人在办公室看电影。在与男孩会面前,母女选择首先向父亲求救——这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一对母女遇到危机最应当也最本能的反应。而父亲在看电影时为避免打扰,习惯性地将听筒放在一旁。这样情况下发生的“错过”更具合理性,自洽性。相比之下,《误杀》中的母亲似乎过于冷静——与男孩碰面以前未向父亲发出任何求救信号,一直到父亲看完拳击想起打电话问候才意识到大事不妙。在这点上,原版更贴近生活,更符合常理。

3 销毁车辆的关键点——采石场

匆匆赶回家的李维杰询问母女情况,在仓库里发现了男孩遗落的车钥匙。为了避免被警察发现,他决定悄悄将车开走并将其销毁。

在两版电影中,销毁车辆的最终地点都是废弃的采石场。《误杀》中,维杰为了躲避摄像头而误打误撞,来到一个完美的藏匿地点,慌张之中却做到天衣无缝不留痕迹;而原版电影中,维杰精准定位的采石场,在先前与朋友闲谈时就有所了解。相比之下,原版电影情节前后呼应,在叙事方面让人物的一切行动都有迹可循,避免了主角光环过重的虚无感;在表达效果上,更能引起观众恍然大悟的认同感。

4 主题

看似一样的故事记叙,《误杀》与《误杀瞒天记》表达的主题却不尽相同。原作《误杀瞒天记》的主题更为宏观——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时代,普通民众即使生活贫苦不易,也总有内心的归属与温暖。而当这样一种只求小家平安的诉求已然成为奢望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奋起反抗。

而《误杀》更着眼于人性。影片中的一个细节——小女儿为了得到爸爸承诺买的口琴,将自己70分的试卷涂改成100分,其实是在反思,当我们做出某一个选择时,客观上我们失去了什么。对于心智还不成熟小女儿,虽然获得了礼物,但在成长时势必会丢失掉应该懂得的诚实。而就整部影片来说,维杰对“误杀”的隐瞒,同样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也许真的能瞒得住别人的眼睛,但瞒不过自己的良知,我们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即使代价惨痛。

5 结语

《误杀瞒天记》的创意和设计是让两版电影反响都不错的根本原因。作为改编版,《误杀》的内容自洽性合理性较原版来说都有了很好的改进,主题上想要表达的内涵也更为丰富。两部电影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它们都让我们在高能烧脑以后,看到创作者在细节下隐藏的深刻反思与体悟。

“观澜”一语,

取自《孟子·尽心上》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观水之术难习,但点滴诗情易得。生活中当有听雨观澜、凭风远行的诗意。《观澜》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会主办的文艺评论分享专栏。我们撷芳于诗歌、书刊、歌曲与影视作品,愿你顺着观澜的脚步去发现美好,让心中总荡漾闲美微澜。如果你也有愿意分享的书评、诗评、影评、歌评,欢迎投稿至:

[email protected]~

文字:宣传部 综合策划组 冯晓艺

图片 来源于网络

编辑:新媒体技术部 视频剪辑组 李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